解读经典重阳节诗,揭秘何为沉郁顿挫的诗风,既豪放又压抑的杜甫

杜甫曾经在《进雕赋表》中自称其诗“沉郁顿挫,随时敏捷

”,后人即以“沉郁顿挫”为杜甫诗的风格。但,何为沉郁顿挫?王和尚以为,此有两层含义:其一曰“沉郁”,即厚重郁勃之意,杜甫的诗多工整厚重,内含一股郁勃之气,故而读起来既豪壮阔大又沉重内敛。其二曰“顿挫”,即诗情跌宕,气多婉转,虽不能一泻千里倒也汹涌澎湃,所谓“一起一跌,欲飞还敛”之意。考察杜甫的经历,更能明白杜甫既有胸涵宇宙气魄,又有欲申而不得的压抑。

今天,王和尚就以杜甫律诗名篇《九日蓝田崔氏庄》一诗,来分析其“沉郁顿挫”的笔法与诗心。

解读经典重阳节诗,揭秘何为沉郁顿挫的诗风,既豪放又压抑的杜甫

△ 王和尚细说何为杜甫诗的沉郁顿挫


九日蓝田崔氏庄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01:背景解析,杜甫为何在蓝田写出此诗?

公元758年,即唐肃宗乾元元年六月,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华州位于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趋,因辖区内有华山而得名。此地前有华山耸峙,后有泾渭二水,右扼守潼关,左则有蓝田关,地位险要,历史上多为军事重镇。而诗题的“蓝田”即蓝田关,距离华州八十里。

解读经典重阳节诗,揭秘何为沉郁顿挫的诗风,既豪放又压抑的杜甫

△ 杜甫笔下的巍峨华山


“九日”即重阳节之谓也。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据称在战国时期,重阳节就已形成,在西汉《西京杂记》中曾记载宫廷过重阳节的习俗是“九月九日佩朱玉,食蓬耳,饮菊酒,令长寿。”延及后来,重阳节的习俗多为:登高游览、佩茱萸、饮菊酒,希冀健康长寿。此习俗,在杜甫这首诗中均有涉及。

需要指出的是,杜甫的母亲为清河崔氏,在当时也是一个世家大族,杜甫曾有诗说“舅氏多人物”,“贤良归盛族,吾舅尽知名”。而诗题中的“崔氏”是否为杜甫母舅一族的人物,已似不可考,然其为杜甫的朋友,似毋庸置疑的。

解读经典重阳节诗,揭秘何为沉郁顿挫的诗风,既豪放又压抑的杜甫

△ 杜甫被贬华州,内心非常郁闷


了解这首诗的背景,再来读这首诗,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了。

02:杜甫为何又喜又悲?文情波澜值得细思

杜甫被贬华州时,已经47岁,青春年华早已逝去,他有崇高的理想,但是屈居下僚,远离长安,其内心的郁闷可想而知。因此,诗的起句即言“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这一联内容很丰富,细读可明白“沉郁顿挫”的奥义。

自从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后代诗人就形成了“登高悲秋”的传统。其“悲”既为秋气肃杀,万物萧条而悲;也为时光流逝,青春不在而悲;更为壮志难酬,孤独漂泊而悲。因此,杜甫之悲也暗有此三种含义。


解读经典重阳节诗,揭秘何为沉郁顿挫的诗风,既豪放又压抑的杜甫

△ 宋玉悲秋


作者先点出“老去悲秋”,此为一跌,但紧接着写“强自宽”,虽悲秋而近日勉强自我开解,此为一起。尺寸之间,作者内心已堆积压抑萧索而勉强自乐之气。

故而,下句顺笔直下,写道“

兴来今日尽君欢”。此日为重阳佳节,正是登高饮酒,纵览开怀之时,自然豪兴勃发,故称“尽君欢”。而此“欢”只属于今日,故“尽”虽豪放也有压抑之意,不脱上句悲秋叹老之意。

解读经典重阳节诗,揭秘何为沉郁顿挫的诗风,既豪放又压抑的杜甫

△ 杜甫即将豪饮大醉

03:反用典故,杜甫写出即豪放又压抑的复杂情感

首联已点出“强自宽”,“尽君欢”,故而二联紧接写其疏狂之态,这一联既豪壮又暗含悲愁。“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属于流水对,其中也反用孟嘉落帽的典故。

据《晋书》记载:孟嘉为桓温参军,桓温在重阳节与众文士游龙山,饮酒为乐。孟嘉心怀舒畅,豪饮而醉,风吹落帽子而不自知。古人讲究“正衣冠”,脱帽为失礼不雅之举,故而孟嘉引来一阵嘲笑。但是孟嘉以诗应答,文辞俱美,一时成为乐事。后人也多以“孟嘉落帽”来形容文士的疏狂豪兴,并多用于重阳节诗作中。

解读经典重阳节诗,揭秘何为沉郁顿挫的诗风,既豪放又压抑的杜甫

△ 名士风流


杜甫诗第二联暗中其典故,用得却非常巧妙。佳节豪饮,杜甫也显露出疏狂不羁的情态,所以“笑倩旁人为正冠”,含笑让别人帮他扶正歪斜的帽子,可见其醉态可掬,潇洒不羁。这一联反用“落帽”之典,写出与朋友相聚的和谐知心。

但是,作者为何要“正冠”呢?原来他害怕自己萧疏的头发被风吹掉。“羞”和“短发”其实暗写出杜甫内心的郁闷。年将半百,一事无成,而头发早已花白萧疏,此时与友相聚,虽豪兴不浅,但也内心压抑悲凉。因此,这一联虽豪放而仍紧扣“悲秋”之旨。并且这一联豪放中暗含压抑,潇洒中也有忧虑,很能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解读经典重阳节诗,揭秘何为沉郁顿挫的诗风,既豪放又压抑的杜甫

△ 杜甫内心复杂矛盾


04:千古名句,一句写出杜甫广阔的胸怀

若这首诗仅仅停留在悲秋的伤感和壮志难酬的压抑,却不能体现杜甫胸怀广阔的豪情。故而,杜甫在第三联笔势斗转,以雄杰挺拔之句提振一篇精神。这一联也是千古名句,写得阔大凌厉,雄壮有力,“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这一联之妙,首先在于写出秋天特有的景色。秋天虽万物萧条,百草肃杀,但是天高气朗,自有一种冷冽爽达的气度,所谓“万壑树声满,千崖秋气高”,比春夏更有宏阔之意。故而此联写出河水澎湃,汹涌而至;山峰耸峙,挺拔不屈的秋景,而作者的胸怀与气度也尽在其中。


解读经典重阳节诗,揭秘何为沉郁顿挫的诗风,既豪放又压抑的杜甫

△ 秋天更有一种雄壮之美


其二,从章法上看,这一联也足以扭转首二联低沉颓丧的文脉,以阔大爽朗之景,既提振诗之精深,也提振作者内心的情感,并且千涧汇流,两峰遥峙之壮观景象足以引发诗人豪兴。这也与“兴来今日”,做照应,章法上更加严谨。

这一联正可暗示杜甫的心胸气度,故而在诗中有异样神采,难怪陈后山说:诗非学力可致,而须作者胸怀气魄作内衬。

解读经典重阳节诗,揭秘何为沉郁顿挫的诗风,既豪放又压抑的杜甫

△ 杜甫的胸怀更值得敬仰和学习


05:回归主题,杜甫悲秋,更悲叹自己的命运

但是,首联说“兴来今日”才可“尽君欢”,那么明年明日呢?须知,九日重阳多以希冀长寿而聚饮,但是作者身处华州,远离庙堂,年将半百,前途未卜,明年时候还能与友聚会呢,明年是否还有此豪兴呢?作者不得而知,故而在尾联发出浩叹“明年此日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这一联诗意与苏轼之“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杜甫虽未知明年是否健康,转而沉溺于此刻的尽兴欢乐之中,所谓“醉把茱萸仔细看”即此意。


解读经典重阳节诗,揭秘何为沉郁顿挫的诗风,既豪放又压抑的杜甫

△ 大文豪苏东坡


这一联与第三联也是紧密相连,因为,虽山水无恙而人事难知,虽秋色壮观但人情似水,故而才从壮阔之景中迅速落回悲秋叹老的情绪之中。但是,虽然悲,但是杜甫仍然坚持“仔细看”,也可见杜甫性格中的倔强与不羁之情。

因此,最后一联,既回归主题也照应了前文“尽君欢”,并且由景入情,毫无痕迹,写得自然流畅,并且暗有“沉郁顿挫”之慨。

解读经典重阳节诗,揭秘何为沉郁顿挫的诗风,既豪放又压抑的杜甫

△ 悲秋悲的是自己


​因此,沉郁在其气度心胸,在其思想经历;顿挫在其笔法文情,在其酝酿布局,人事与诗情在杜甫心中才能融为一炉,相得益彰。因此,学杜诗,要深刻了解其内心,才可知其诗笔老练,诗情之波澜壮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