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症”不是調皮搗蛋,家長應重視起來並儘早干預

“多動症”不是調皮搗蛋,家長應重視起來並儘早干預

圖源網絡

不一定要給“多動症”的學齡前兒童下診斷結論,但一定要儘早對有這些表現的孩子進行專業干預,特別是非藥物干預

  被輕視的“多動症”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當孩子患上一種名為“注意缺陷及多動障礙”(以下簡稱“多動症”)的疾病時,許多家長還矇在鼓裡。表面上看,孩子只是好動、坐不住,甚至顯得比其他孩子更加聰明伶俐,在傳統觀念中,這難道不就是孩子的“天性”嗎?

  在醫學上,多動行為的背後是注意力無法正常集中,多動行為可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控力的增加而減少,但注意力上的缺陷很難緩解,這可能在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影響孩子一生。

  貴州省第二人民醫院(貴州省精神衛生中心)今年3月6日專門開設了兒童青少年心理(學習困難)門診,半年多里,已經接診了數百個青少年“多動症”的病例,並在北京大學第六醫院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專家團隊的指導下,開展了專業干預治療。

  “多動症”不能和調皮搗蛋畫等號

  醫學上的“注意缺陷及多動障礙”在許多家長的認知中往往只是多動的行為或調皮搗蛋。“患病的男孩偏多,孩子往往比較聰明、智商高。”貴州省第二人民醫院婦女兒童精神科副主任熊傑介紹說,“許多家長沒有注意到‘動來動去’背後的注意力缺陷問題。”

  孩子在生活中的很多細節都可以判斷他們是否有注意力方面的問題:上幼兒園的孩子能不能專心聽家長講一段故事;孩子畫畫的時候,會不會不自覺地把目光從畫紙轉向筆尖;做練習題是不是總拖拖拉拉完不成……

  還有的孩子會沒有輕重地招惹同學,削鉛筆時可能隨手就在同學身上畫上一道;受不了課堂紀律的約束,跟老師、同學都相處不好;時常打架被請家長……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北京大學臨床心理中心副主任醫師錢英解釋說,“多動”是注意力缺陷表現出的一個維度,在患者的學習、生活中還有許多細微的表現。

  “他們的大腦裡有一種叫多巴胺的東西不夠。”錢英打了個比方:“大腦裡好像在打一場仗,多巴胺分泌正常的情況下,大腦裡的元帥可以指揮一切,該動的時候動,該靜的時候靜。如果多巴胺分泌少了,這個元帥可能就睡著了,士兵會開始不受控制地亂動。”

  2018年發表在中華流行病學雜誌的一篇文章顯示,中國兒童的“注意缺陷及多動障礙”總患病率為5.6%,亞組分析顯示男童患病率7.7%,女童患病率3.4%。錢英介紹說,而正式就診的患者不足1/3,就診後接受正規治療的比例更低。

  孩子成績落後的原因可能是專注力缺陷

  真正讓一部分青少年走進醫院就診的原因,是學習狀態出現了問題。在對大量病例進行分析後發現,小學一年級和三年級是發現孩子患“多動症”的高峰期。

  熊傑的孩子今年剛上一年級,老師會找熊傑諮詢:為什麼班上有的孩子無論如何也不能專心聽講?這直接導致他們學業跟不上。“六七歲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只能集中幾分鐘,肯定沒法正常學習。”熊傑說。

  研究發現,有一部分患病孩子智商很高,上一、二年級時每堂課專注時間不長,也能學到一些知識,靠著聰明還能勉強跟上學習進度。一般到三年級的時候,學習成績會顯著下降。這時如果再不就診,到了六年級和初中,孩子會面臨更嚴重的問題。“往往是學習成績不好,人際交往也不好,孩子們發現自己怎麼人見人不愛啊?”錢英說,孩子會因此產生自卑心理,加上青春期來臨,很多孩子跟父母的關係也很僵。

  錢英反對一些父母動輒說孩子青春期太叛逆,“其實孩子心裡也委屈,他控制不了自己,是腦子裡的多巴胺出了問題。”錢英通過與大量患者接觸發現,這時候的孩子如果感受不到老師、同學、親人的溫暖,也沒有及時就診,最容易沾染壞習慣,比如沉迷網絡、吸菸、喝酒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熊傑曾經和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的專家去一個戒毒所做調查,發現戒毒人員在兒童時期有多動症的比例非常高,且基本沒有得到過專業干預。許多人的人生軌跡也出奇地相似:從學習成績不好發展到出現行為問題,漸漸影響情緒出現人格缺陷,再受到旁人誤導進一步出現毒品成癮……

  “注意缺陷及多動障礙”對一個人成年後的影響同樣明顯。

  在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研究的病例裡,遲到、拖延是最常見的問題。有的患者始終無法按時上班,嚴重的“啟動困難”讓他經常受到領導批評;有的患者嚴重拖沓,勝任不了工作,被同事認為沒有責任心;有的人因為自責導致了嚴重的情緒問題,成人後社會地位很低,越來越跟不上同齡人的腳步。

  也有的患者會顯示出“高功能”。一個北京大學的博士生,研究能力並不弱,但一直沒辦法開始寫論文;一位40多歲的大學老師靠著驚人的自律完成了自身知識積累,但他必須要制定特別嚴格的時間計劃表,才能完成工作,成為博士生導師後,他必須靠提升注意力的藥物完成教學和課題任務。

  錢英認為,要預防成年後出現類似問題,需要從小進行干預。她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是學齡前干預,目前,國際通行的認知是“及早判斷、及早行動、積極治療”,錢英解釋說,這意味著不一定要給“多動症”的學齡前兒童下診斷結論,但一定要儘早對有這些表現的孩子進行專業干預,特別是非藥物干預。

  錢英特別欣慰,在貴州省第二人民醫院青少年學習障礙門診開設半年後,有了第一位就診的學齡前兒童,儘管最終診斷結果孩子並不是“多動症”,但錢英認為這說明西部地區家長對這種病的認識開始萌芽。

  錢英解釋說,人的大腦發育到一定年齡就會比較成熟,但人執行技能的發育持續時間會比較長,有的人會一直髮育到成年以後。可以用一些專業方法,促進執行技能發育緩慢的孩子提升發育水平。

  目前,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和深圳兒童醫院正在聯合做學前“注意缺陷及多動障礙”干預的嘗試,國外的專業研究者也參與其中。錢英發現,幾個月的訓練後,有的孩子進步明顯,“確切的結論在5年後可能會研究出來。”錢英說。

  為了讓更多家庭可以瞭解學齡前“多動症”的治療知識,錢英寫了一本書,介紹如何進行執行技能的家庭團體訓練,讓更多家長能發現問題、重視問題,對孩子做一些主動干預。

  她認為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家長和孩子真正坐到專業的醫生面前,但目前的尷尬是,專業醫生往往在精神衛生研究機構或者人們常表述的“精神病醫院”中,帶著孩子走進這些地方,在不少人心中還是難以邁過的坎兒。

  錢英注意到一些民營早教機構都開設了兒童專注力訓練課程,收費是公立醫院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許多家長願意給孩子報名。她認為,一方面要看到這些機構良莠不齊,沒有教學標準,老師的專業素養不一定能勝任課程要求;另一方面,未來專業醫療機構可以和教育機構合作,把專業知識融入幼兒園和學校的課程,孩子和家長會更容易接受。

  貴州省第二人民醫院婦女兒童科主任吳剛也表示,“希望專業門診能帶動更多人重視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就當作治一次心靈感冒。”吳剛計劃為科室爭取一批專業的診療設備,輸送更多的醫護人員參加專業學習,未來建設一個與教育機構和公益組織合作的平臺,趕走陳舊思想下的“病恥感”,讓更多“多動症”孩子快樂地接受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