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民國時期江湖行當內幕與社會騙術,讀過的人必稱之為“奇書”

書山無盡,知識無涯,Kindle為你量身打造千書隨行的“移動圖書館“,70萬本好書隨時隨地暢快閱讀!

冬季,氣溫零下,一個乞丐上身赤膊,下身穿了條單褲,在街頭行乞。一連好幾天,天天如此。

有一個好事者,覺得好奇,於是偷偷跟在乞丐後面,只看到他行乞了三四個小時就拿著錢回家了。不久,乞丐竟然穿著全套棉襖,棉褲,皮帽子跨出了家門,在街口打了車走了。

好事者非常奇怪,這是個職業乞丐裝可憐騙錢,可他怎麼能在冰天雪地裡赤膊這麼久呢?好事者向知道內幕的江湖人打聽。

原來,乞丐乞討之前會準備一斤好燒酒,和一塊紅礬,紅礬有個俗稱,叫砒霜。他用棉花蘸了酒,往皮膚上擦紅礬,再把極少量的紅礬放在酒裡,喝下去。不一會兒,身體像著火般發熱,可以在寒天雪地裡呆上幾小時。

好事者又追問,那乞丐把砒霜塗身上喝嘴裡,結局會怎樣?江湖人答:來年春天,乞丐身上就會像爛桃子一樣遍體鱗傷,怎麼治也治不好。好事者說:這些幹騙人勾當的都是假聰明,誤終身啊。然後他嘆了一口氣。

這個事情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就寫在這本《江湖叢談》裡。這本書記錄是舊時代的幾十種江湖行當,比如算卦、賣藝、雜耍、偷竊,以及這些個行當的行規、行話和內幕。

揭露民國時期江湖行當內幕與社會騙術,讀過的人必稱之為“奇書”

百貨大樓般的人生

《江湖叢談》其實早在1938年就出版了,只不過當時作者署名雲遊客,直到近幾年再版才寫上了自己的真名——連闊如。

揭露民國時期江湖行當內幕與社會騙術,讀過的人必稱之為“奇書”

連闊如本名畢毓珍,又名畢連壽,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生於北京安定門外一戶落魄旗人家庭。命運多舛,連闊如出生前一個月父親就故去了,家境敗落逼著他兩次輟學,十來歲就步入了江湖,可以說是實打實的“社會人”。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從12歲當學徒開始,連闊如就開啟了他江湖萬金油的生涯,據相關記載,在10餘個行當中都曾看到過他的身影。

12歲在照相館做學徒;

14歲在天津北開仙源裡回春堂藥店當學徒;

22歲在北京的天橋擺攤算卦;

25歲拜師李傑恩學說評書,自此也得藝名——連闊如;

33歲擔任《民聲報》編輯,並在報紙上開設個人專欄 ;

35歲成為作家,出版了這部神作《江湖叢談》;

四十多歲自己又開起了雜貨鋪......


很多人說相聲演員的肚是雜貨鋪,這樣說來,連闊如的一生簡直可以稱為是一棟百貨大樓。

由此大家便不難理解,為何他能寫出這樣一本書。從小混跡社會,流連於天橋、小巷,結識各行各業的“老江湖”們,插科打諢之時也便摸清了這裡面的黑幕、訣竅、把戲......

《江湖叢談》中除了介紹北平天橋、天津三不管等地的變遷以及這些民間藝人的生活百態之外,還以大量的篇幅著重記述了清末至20世紀30年代社會上的種種江湖騙術,不知連先生是“深受其害”還是正義使然,他將這些故事連載於當時的報刊中,勸誡人們不要貪便宜上當。

而至於為何一開始出版的時候不用真名,也便不難想象?都把別人吃飯的技術翻得“底朝天”,怎麼還敢自報家門?

揭露民國時期江湖行當內幕與社會騙術,讀過的人必稱之為“奇書”


《江湖叢談》到底是怎麼樣的一本書?

導演英達說:“《江湖叢談》對我的影響太大了,當時我帶著情景喜劇這種西方影視門類回到中國,總是邁不過傳統文化這道坎,幸運的是我看到了《江湖叢談》,我有現在的成績,80%得益於這本書——它把我這個留洋的學生從空中拉回地面,甚至是雜草叢生的泥坑,讓我結實地接了回地氣。”

著名劇作家蘇叔陽先生說:“《江湖叢談》為人指點迷津,揭露詭計,要冒身家性命的危險。這勇氣不是在溫柔鄉里長大的才子可以比擬的。”

著名作家王蒙先生說:“《江湖叢談》為我們打開了陳舊中國的一個全新世界,令人歎為觀止。”

混跡江湖就講究說“行話”,在民國則稱為“春點”。

春點:又稱「春典」或「唇典」,是一種特殊的語言訊號,江湖中人彼此聯繫的一種特殊手段。亦稱隱語、行話、市語、方語、切口、春點、黑話等。

江湖人常說:“藝業不可輕傳”。江湖藝術不能輕傳於人,更不能濫授於人。更有“寧舍一錠金,不捨一句春”。

意思就是說從前江湖的人將一句春點看的比一錠金子還重,外行人是一句亦不知道的。

管寡婦叫“空心果”,管麻子臉叫“梅花盤”,管俊品人物叫“盤兒曝”,管人長的醜陋叫“盤兒念曝”,管野妓叫“嘴子”,管車叫“輪子”,管衣裳叫“掛灑”,管穿的闊綽叫“掛灑火”,管穿破衣裳的叫“掛灑水”,管賣當票子叫“挑拱頁子”,管當鋪叫“拱頁釀子”,管表叫“轉枝子”,管帽子叫“頂籠”,管大褂兒叫“通天灑”,管褲子叫“登空子”,管鞋叫“踢土兒”,管襪子叫“燻筒兒”,管瞎子叫“念招點”,管社會里的人,不明白江湖事的叫“空子”。


這江湖人調侃用的春點,總計不下四五萬言。連闊如將這幾十句寫出來,也算是讓外行的人有了些許瞭解。

看到這,許多人可能會說如今在信息時代,大家怎麼會那麼容易受騙,在當代再回看這本書會不會覺得內容無聊、當時的坑人手段放在現在其實只是“小兒科”罷了。

對於這樣的疑問,小K想說,這些騙術放到今天,還真的不算是有年代感。

比如一個世紀前“丟包碰瓷”和今天的騙術如出一轍—— 一天連闊如與好友李君與一身穿制服的軍人相撞,碰碎了對方的藥瓶,對方拿出藥房發票要他們賠。連闊如支招,要李君說:“我家無錢,你跟我往吾叔父處去取。”該軍人又同李君而行,在途中問李君道:“你叔父在哪裡做事呢?”李君說:“在探訪局當隊長,他那裡有錢。”該軍人行未數步就溜之乎也。連先生記載這件事時說道:

“我教你所說的話,是給他‘扣瓜’(威嚇他調侃兒叫扣瓜),他溜之乎也,逃之夭夭,是頂了瓜了(害怕調侃兒叫頂瓜)。”騙匪扣瓜,也是“簧點不清”(見事則迷調侃兒叫簧點不清)。丟包的,碰瓷的,在如今還是常有。社會人士勿受其騙,如遇時,以吾上談之法治之,定能無事的。


除此之外,書中也寫到騙子如何組團分工賣假藥,其實和今天的傳銷組織如出一轍;賣東西要真假摻雜才最能騙錢,豈不是和今天的無良商販也無分別;賣衣服的小販如何開價標價在當下的各種電商打折中也時刻發生......

書中記載了一位江湖人的話:“人情世故也是按著國家制度、社會變遷來研究的。”這樣一句話也值得我們回味良久。

因此小K想要將這本90多年前就已出版的“奇書”分享給大家。生動有趣、豐儉由人,在這本書中你能看到各種“防詐騙”技能,更能體會到別有一番風味、少有文藝作品提及的別樣社會風情。

搜索關注微信公眾號【亞馬遜Kindle】在字裡行間,一起漲姿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