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憋屈的三件國寶,分別被用來醃過菜、烙過餅,當過鈴敲

唐朝詩人韓愈的《馬說》裡有一句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講的是有才能的人懷才不遇。將這句話放在文博界同樣適用:“寶貝常有,而識寶人不常有”,不是每一件寶貝都會有伯樂將其相中。

我國有眾多珍貴的文物或被收藏於各大博物館;或長埋於地下;或散落在民間的各個角落;或流失海外;還有一些由於人們文物保護意識薄弱,被誤認為是普通器皿甚至被損毀,成為考古史上的重大悲劇。



今天要講的是我國文物史上最憋屈的三件國之重寶,它們分別被用來醃過菜、烙過餅、當上下課鈴敲過,令人惋惜痛心,好在最後都被發現,重新收藏保護了起來!


瀆山大玉海——被用來醃過菜



“瀆山大玉海” 又名“大玉甕”、“酒海”,高0.7米,口徑1.35~1.82米,最大周長4.93米,重約3500公斤。瀆山大玉海的“瀆山”二字,通假“獨山”。獨山在河南南陽的西北,是中國傳統的玉材產地。獨山玉和新疆的和田玉、遼寧的岫玉、湖北的綠松石一起稱為“中國四大名玉”。



元朝滅亡後,元大都的宮殿大多被拆毀,放置大玉海的廣寒殿卻被幸運地保留下來。明萬曆七年(1579年)端午節的前一天,廣寒殿失火,繼而倒塌,“瀆山大玉海”被緊急轉運到了皇家的御用監。御用監是專門製作宮廷器玩的地方,清代時改為道觀,名真武廟。道士們不知它的來歷,將它作為醃菜缸使用了100多年。



兮甲盤——被用來烙過餅



兮甲盤製作於約2800年前的西周,是傳世的國寶重器。相傳“兮甲盤”曾於南宋時出土,藏於紹興內府,後因戰亂流出內府,逐漸不為人知。輾轉至元代,大書法家、鑑藏家鮮于樞在僚屬李順父家發現此盤時,它已被其家人折斷盤足,用作烙餅炊具。再後來又歷經數代收藏傳遞,至清末民初輾轉入大收藏家陳介棋之手,隨後“兮甲盤”不知下落。

 


努爾哈赤雲板——被用來當過鈴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