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中新一團僅一千人,而28團有三千,為何丁偉去新一團上任

這事還真值得一說,陳賡將軍的386旅名將如雲,難道就沒有別的軍事幹部可以接替倒黴的李雲龍?新一團團長出缺,需要驚動八路軍副總指揮親自下令攔截丁偉?既然被選送延安抗大學習,說明組織上對冀中軍區28團丁團長很是看好,一俟畢業定有重用,何必從一個3000多人馬的團平調只有1000人的新一團團長,這豈非耽誤丁偉的前程?其實,仔細想想第129師386旅的前身,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清晰了。

《亮劍》中新一團僅一千人,而28團有三千,為何丁偉去新一團上任


《亮劍》中新一團僅一千人,而28團有三千,為何丁偉去新一團上任


先說冀中軍區,它是由開國上將呂正操一手創建的,基本部隊是呂正操將軍原來率領的東北軍第691團,起義後改編為“人民自衛軍”,1938年5月與河北遊擊軍等冀中抗日軍隊統一整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併成立冀中軍區。

但是這些部隊畢竟沒有老紅軍的底子,因此冀中八路軍在初期戰鬥力並不強,又毗臨北平、保定和石家莊等日軍重兵所在地,在日偽軍的瘋狂進攻下幾有不能立足之勢,於是1939年延安命令賀龍率120師主力挺進冀中平原助戰。

重點來了,丁偉顯然是這一時期被調往冀中擔任團長職務的,冀中地區當時活躍的要麼是呂正操將軍舊部、要麼就是第120師的隊伍,我們知道,八路軍120師是由紅二方面軍主力改編的,而丁偉是紅四方面軍出身,並非同一“山頭”,在那裡他既沒有老上級老部下,更沒有李雲龍孔捷這樣的老戰友。

人都是念舊的,甭管丁偉當多大官帶多少部隊,都沒有回到老部隊舒坦,老部隊在哪啊?當然是劉伯承師長、徐向前副師長率領的第129師,能夠回“孃家”,這是丁偉高興的原因之一。

《亮劍》中新一團僅一千人,而28團有三千,為何丁偉去新一團上任


《亮劍》中新一團僅一千人,而28團有三千,為何丁偉去新一團上任


《亮劍》裡八路軍副總指揮之所以親自過問新一團繼任團長的人選,是因為該部在李雲龍的調教下,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戰鬥作風,都已經是129師響噹噹的主力團,能夠硬剛日軍坂田聯隊,足以說明問題。新一團由悍將李雲龍親自創建,各種裝備“不到一年的時間什麼都有了”,儘管晉西北人口密度不比冀中,所以新一團只有1000多人馬,可是別忘記了,兵貴精而不在於多。

《亮劍》丁偉原部隊的番號是“冀中軍區三分區28團”,這一看就是八路軍第三批以後組建的團隊。之前有撰文介紹過,八路軍第一批主力團是東渡黃河時的三師16團(含總部特務團),均有重慶政府撥發的正規番號;第二批次的建制團,是以前述部隊中的一個或幾個連為基幹發展起來的,像386旅獨立團、新一團等等,顯著的標誌是還沒有“軍區”的概念,仍然歸各師、旅直轄。

冀中軍區的28團則明顯是第三批以後的建制團,老紅軍的底子很少甚至乾脆沒有,冀中八路軍在初創時期雖然兵員眾多,但成分大多是脫產農民和地方武裝,團級戰鬥力遠不如前二批部隊,直到1941年以後經過大浪淘沙,才逐漸精幹起來。回到老部隊就能執掌一個精銳的主力團,用李雲龍的話說,你小子揀了個現成的大便宜,這是丁偉第二個高興所在。

抗日戰爭時期可不比現在,沒有高鐵沒有飛機,從冀中到陝北不僅路途遙遠,期間還要通過多道日軍封鎖線,丁偉半路撞上偽軍騎兵就是明證。能夠被選中赴延安學習在今天看來是好事情,可當時的八路軍幹部們並不理解,抗大學期再加來回路上耽擱的時間,至少一年打底,而讓這些聽見槍響就興奮的戰將們離開戰場一年,簡直是莫大的痛苦。

四野名將韓先楚1940年已任115師新3旅旅長,同時兼冀魯豫軍區第3軍分區司令員,成為獨擋一方的高級將領,1941年3月奉調回延安抗大學習後,缺席了抗日戰爭的後半程,一直到1945年8月鬼子投降後才奔赴東北,或多或少都有些遺憾。丁偉的情況也比較類似,現在好了,喜從天降,命令取消,可以繼續率領部隊打鬼子,丁偉當然求之不得,此為高興原因之三。

《亮劍》中新一團僅一千人,而28團有三千,為何丁偉去新一團上任


三喜臨門,丁偉興奮的明顯走路帶風,看著滿臉委屈的老戰友李大腦袋,頭腦一熱直接送了個大禮:“皇協軍第八旅騎兵營”,那本來是他相中準備自己享用的,現在都大方的獻了出來,你說高興到什麼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