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区“思想不够解放,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差距”专项整治工作成果

按照中央、省、市、区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项整治工作安排,全区各级党组织认真开展“思想不够解放,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差距”专项整治,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等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上来,着重解决思想观念问题和发展理念问题,推动中山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强化问题导向,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全区各部门各单位重点整治与新发展理念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问题,着力破除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和机制障碍,以改革实效推动各领域工作创新发展。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成立中山区委法治建设委员会,召开中山区委法治建设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落实《法治政府建设与责任落实督查工作规定》,加强行政执法监督,确定并形成了《中山区第一批市场主体“首违不罚”清单》,在全区落实和推广。让执法在阳光下运行。落实《行政执法公示规范》《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规定》《行政执法音像记录设备配备、使用、管理和监督办法》《行政执法记录信息收集保存管理使用办法》等制度。进一步发挥医疗集团作用。推动医疗集团实质化深层次运作,推动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与各医疗集团协同运作,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下沉,进一步落实分级诊疗和签约服务制度,强化医疗集团技术辐射带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新政策,巩固基层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成果。开展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出台《中山区推荐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对学校干部实施“聘任制”管理,促进区域内师资均衡配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狠抓物业小区优化管理。建立中山区居住小区优化管理工作体系,扎实推进物业无人管理项目全覆盖工作,全年完成60%无人管理项目物业接管。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带领辖区居民自治共治的作用,夯实业委会、社区、物业企业多方议事协商制度。认真开展下水管网维修。组织街道、社区和专业人员对需要维修的失管失修下水管网进行勘察摸底,有序推进,开展“清肠”行动,完成59万平方米的管网维修改造任务,解决了8400余户居民群众的生活难题。

强化对标实践,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区各部门各单位大力推动上海静安区与中山区对口合作各项工作,深入对标上海静安区等外地的理念思维,切实推动创新发展。制定并印发《2019年中山区与静安区对口合作重点工作计划》,向全区所有部门和街道征集对标需求,共23个单位提出需求49条。赴上海静安区开展两区对口合作对接工作,实地考察“楼小二”服务站和白领午餐点,并就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招商引资工作等内容与静安区相关部门领导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借鉴上海市城管执法局的做法,率先出台了《行政处罚案件首办责任制度》《制止新增违法建设(设施)执法工作流程》《违法建设认定无需向规划部门发函的情形》,弥补了大连市的法律空白,提高执法效率,降低了当事人的损失和行政执法成本。与上海市宝山区成功签署《居民经济状况核对业务合作协议》,沪连合作,学习先进经验,在居民经济状况核对领域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

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加快品质中山建设。全区各部门各单位聚焦企业关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要求,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发挥“亲商会中山情”品牌效应,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助推品质中山建设。积极推进“十办一化”,促进“中山模式”建设。制定《中山区营商环境建设“2019版”实施方案》,推行“十办一化”18项服务举措,26项制度规范。制定《中山区营商环境建设监督检查工作方案》《中山区营商环境监督员管理办法》,统合网格化监督员、人大政协代表委员和第三方机构,建立监督检查队伍。畅通投诉建议渠道,发挥民心网、民意网、益治理和8890平台投诉监督作用,建立多层次监督治理机制,通过内管外控实现社会共治。打造政务服务品牌。“小微企业帮忙办”、“咨询服务和错时预约网上办”、“政务服务一次办”、“注册登记联动办”和“行政审批容缺办”模式,实现了“一次性”申请、“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实施以来,帮办中心帮办近6800件、综合窗口受理20000余件,免费邮寄333件,打造了行政审批10分钟服务圈,为企业办事节约了时间成本和经营成本。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出台《中山区推进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措施》和《中山区鼓励科技创新发展政策措施》,回应企业关切。建立“企业需求呼叫应答定位服务”模式。台账式服务实现“一企一卡一册”,形成工作闭环。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建立新办企业服务专区,“一窗通办”受理设立申请。提高互联网+商事登记的效率,完善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服务专区建设,配备企业登记实名验证专用电子设备,大力推行电子营业执照,扩大电子营业执照应用范围。加强政银合作,发挥商业银行网点多、分布广的特点,实现开办企业“随地办”“就近办”。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工作。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工作,实行告知承诺改革事项,优化准入服务改革事项,简化审批流程、精简审批材料,各事项压缩法定审批时限均达50%以上,“证照分离”改革稳步推进。让企业既能进得了市场“大门”,也能入得了行业“小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扎实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制定任务计划,编制检查对象名录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完善常态化监管机制,采取随机抽查、专项督查、事后核查等方式,提高监管水平。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市场主体数量突破5万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