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妄圖“訓導”孩子,放下架子平等溝通,更能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這天週末,張成帶著10歲的兒子錚錚去公園玩,看到一對夫妻正在打排球,錚錚便要求加入進去。看著錚錚搶球拍球玩得高興,張成夫婦也很開心。

這時候,那對夫妻兩三歲的兒子也吵著要打球。張成想:這麼小的孩子,身子比球大不了多少,怎麼打球?錚錚都10歲了,要不是他非爭著打不可,也不會讓他上場的。

張成正想把那個孩子抱開,不承想,孩子媽媽一把抱起兒子,繼續跑著搶球,偶爾也讓兒子的小手碰一下球,那個孩子馬上高興地嘎嘎大笑。就這樣,張成瞧不上眼的小孩,被當成一個大人加入了打球運動。

看到這裡,張成有些慚愧。

原來,昨天傍晚小區操場上有人也在打排球,錚錚興致勃勃地在場外觀看。天色漸晚,這時有一個人離開了球場,錚錚覺得機會來了,躍躍欲試,但他剛走到球場邊就被人拒絕了:“小孩子家家的,你打不了排球,一邊玩兒去!”

錚錚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含淚把這件事告訴了爸爸。張成聽後並沒覺得不妥,他說:“你是一個小孩子,搶球時礙手礙腳的,也難怪人家不答應。”

現在,看到這對夫婦是這樣培養孩子的,張成不由得深思起來。


不要妄圖“訓導”孩子,放下架子平等溝通,更能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要適當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案例分析

教育家陶行知寫過了一首非常有意思的《小孩歌》:“人人都說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為小孩小,你比小孩還要小。”這首歌雖然明白如話,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值得每一位家長思考。

然而,也有許多家長對此不以為然,因為他們的腦海裡有一個傳統觀念:小孩就是小孩,他懂什麼?由於這種認知,家長把孩子統統歸入幼稚、單純、懵懂的行列,根本不把他當成一個有思維和自尊的群體看待。

這種思想在一些家長心中是根深蒂固的,但也是大錯特錯的。家長應該知道,孩子雖然小,比較單純,但也跟大人一樣,有喜怒哀樂,有尊嚴,需要他人的尊重。

如果總是以成人的思維去壓制孩子,那無異於恃強凌弱、以大欺小。在對待孩子時,家長不僅要蹲下身來把自己當成孩子,也需要直起身來把孩子當大人來對待。一句話:就是要平等對待孩子。

  

不要妄圖“訓導”孩子,放下架子平等溝通,更能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孩子人小心不小,要試著平等對待孩子


應對之策

把孩子當成人去尊重

怎樣才能把孩子當成人看待呢?例如,當孩子的考試成績不是很理想時,家長不要一開口就指責:“你是怎麼搞的?為什麼考得這麼差,幾門都不及格!”而是要保持平靜的心情,先聽聽孩子的想法。

你也可以這樣問孩子:“你這次考的成績不是那麼理想,有兩門不及格,是不是你不喜歡這兩科?是不是老師的教法你不喜歡,聽不進去?是不是最近你身體有些疲勞,影響了學習?”

這樣從關心孩子的角度出發,跟孩子進行溝通,可以發現考試失誤的原因。

在鼓勵孩子好好學習的同時,要讓孩子明白:要想取得好成績,背後需要付出努力。不要這樣說:“你考出好成績,是在給父母爭氣。”而要這樣說:“考出好成績,會為你自己的人生打下一個非常堅實的基礎。”

如果家長從互相尊重的角度出發,跟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孩子就會受到感染,接受你的意見。


不要妄圖“訓導”孩子,放下架子平等溝通,更能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從尊重角度出發,和孩子進行溝通


尊重孩子的意見

和顏悅色、語氣溫和,這是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最佳方式。有些家長雖然對孩子傾注了關愛,但對孩子說話仍離不開“訓導”這個軸心——語氣生硬,不容置疑。

其實,這種訓導對孩子是不公平的,應該避免。孩子需要適時地指點,但並不需要居高臨下地訓導。家長在孩子面前是長者,孩子也需要得到尊重,但真正尊重孩子的家長卻不太多。這種單向的尊重,會使孩子永遠處在附屬地位。

生活中,要想與孩子處在平等的地位,就應學會與孩子共同討論——當孩子提出了要求,而家長不能滿足或不應滿足時,千萬不要簡單粗魯地拒絕:“不行!”

家長提出的要求,孩子不同意時,我們也不應簡單粗魯地採用命令的方式:“這事已經決定了!”而要把理由告訴孩子。


不要妄圖“訓導”孩子,放下架子平等溝通,更能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不要因為過度“訓導”而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從人格開始實現平等

要想與孩子做到人格上的平等,家長就要放下長輩的架子,這是親子平等交流的前提。

有的家長想了解孩子,或者想知道孩子最近學習如何,就以一種命令的口氣說:“兒子,過來向爸爸彙報一下你最近的學習情況。”有的則說:“女兒,過來跟媽媽彙報一下今天在學校裡的表現。”

這完全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口氣和做派,孩子雖然服從了,可內心在想:“爸媽又要挑我的刺了。”“不行,老師批評我的事決不能讓媽媽知道!”於是,家長想聽到的沒聽到,孩子想說的沒說出口,親子交流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



一些家長在潛意識中拒絕接受與孩子地位平等,也就是放不下家長的架子。“我是你親媽,我不管你誰管你?”“我說得不對?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呢!”這些傳統觀念還殘留在一些家長的頭腦中。

有的家長認為:“小孩子能懂啥?我是大人,是長輩,我說的他就得聽,我要求的他就得做。”這也是在以居高臨下的姿態教育孩子。

孩子需要尊重,但在大人面前,他卻沒有平等對話的機會,只能被動地接受家長的管束——有話不能說,有意見不敢提,久而久之,自己就是有想法也不願與家長交流。


不要妄圖“訓導”孩子,放下架子平等溝通,更能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孩子產生膽怯心理後,就不願意和家長有過多交流


樹立向孩子學習的觀念

中國有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許多人都是這樣認為的,平時也是這樣做的。

可是,如果跟孩子在一起,說孩子是家長的老師,有些家長就接受不了了。他們會說:“他一個小毛孩懂什麼?我還要向他學習?”其實,這是沒有真正平等地看待孩子的表現。

實際上,家長在孩子面前虛心一點,不僅能贏得孩子的信任,還能拉近彼此的距離。

在孩子面前,家長如果表現得很虛心,不懂的從不裝懂,不確定的知識讓孩子查資料核實,這樣更能凸顯家長誠實的品質,使孩子更加信任你,更願意同你一起交流。


不要妄圖“訓導”孩子,放下架子平等溝通,更能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全面捕捉兒童叛逆期》

  

觀點歸納

① 把孩子當作與自己平等交流的對象。

② 在跟孩子相處時,不要把孩子當“孩子”看,而是當作地位平等的朋友。

③ 凡事跟孩子商量,而不是單方面地發號施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