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課不停學:一位鄉村實驗校長的擔憂、反思與呼籲

今天的孩子,不缺少課堂和書籍,也不缺少電腦和網絡,他們缺少的是生活的磨難和生命的磨礪。


停課不停學:一位鄉村實驗校長的擔憂、反思與呼籲

今天,貴州官網正式宣佈本省高三初三學生將在3月16號開學,這意味著小學很可能3月底才會開學。

漫長的假期,面對疫情的焦慮尚未消除,老師和家長又陷入對孩子教育的焦慮之中。手機將這種焦慮呈現得淋漓盡致:一邊是如火如荼、花樣翻新的空中課堂,各路名師高手使盡渾身解數,面對熒屏外的孩子“循循善誘”;另一邊是“抖音”“快手”裡,父母面對不能專心聽講、輔導艱難的孩子們的“頓足捶胸”和“暴跳如雷”。

事實上,疫情中的我焦慮更多。

其實,我並不擔心,疫情中的孩子,多學少學多少知識——今天的孩子,不缺少課堂和書籍,也不缺少電腦和網絡,他們缺少的是生活的磨難和生命的磨礪;

我不擔心,禁足在家的孩子,寫沒寫作業上沒上網課——今天的孩子,不缺網課不缺作業,他們缺少對社會的關切和對他人的關心。

我擔心,疫情過後,我們的孩子,只有知識增長,只有閱讀提高,沒有生命成長;

我擔心,幾千個生命的痛苦離去、幾億人禁足在家的慘痛歷史,就那麼白白地在我們眼前流失,而親歷其中的孩子們卻全然未從中習得半點教訓、收穫點滴成長。

停課不停學:一位鄉村實驗校長的擔憂、反思與呼籲

我們似乎不習慣對災難進行反思,我們的教育也缺少反思的引導與訓練。

我注意到幾乎全國所有的網課,除了強調了疫情的防護知識,病毒的基本知識外,又都一頭扎回課本的學習。該刷題刷題,該背古詩背古詩,除了戴口罩勤洗手,若只看教學內容,你會以為疫情好像從未在這片土地上發生過一樣。

我們和我們的孩子正在經歷一場人類史上的特大疫情。疫情如今不僅在中國全面爆發,而且還波及全球。活生生的教材明晃晃就在眼前,而我們的教育則還停留在課本和課堂的學習上,遠離孩子的生活與生命。

我最近常想,當人們控訴官員在疫情控制的“黃金時期”不作為時,當我們看到今天很多官員還在“甩鍋”推脫責任時,當我們質疑一些媒體人給出的數字和信息的真實性時,我們有沒有意識到:這些人曾經就是孩子!曾經就是祖國的花朵!或許他們中不乏學霸、不乏老師家長眼中的好學生、好孩子。但他們的生命中顯然都缺失了點作為人寶貴的品德,比如:誠實和善良。

我相信,他們所受的教育中缺少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課:生命教育。而這堂課,在我們今天的教育中仍然嚴重缺失。

我們正經歷一次百年不遇的災情,也在走入一個百年不遇的生命教育課堂:

我希望孩子們知道,那些死去的亡靈、那些失去親人的家庭,他們不是數字,不是微信裡的陌生人!他們是武漢人、湖北人、是醫生、護士,是爺爺奶奶,是爸爸媽媽,是我們的同胞。如果,我們不關心他們,不從他們的經歷遭遇中有所學習有所觸動,有一天,我們就可能成為他們。

我希望,不在“疫區”的孩子們,可以暫且放下手裡的課本,和我們一起走進疫情的生命課堂,從活生生的教材中,學會同理,獨立思考,獲得愛和力量,甚至智慧。

停課不停學:一位鄉村實驗校長的擔憂、反思與呼籲

無情的疫情恰是一門跨學科、多層、豐富而意義非凡的綜合課。

從教育角度而言,孩子生命所經歷的,就是他最容易理解、也最渴望學習的內容。人類對自己的體驗與經歷充滿了無窮的學習與探索動機,體驗與經歷也恰是孩子學習的最大動力。給予孩子探究切身經驗的機會,我們將發現,孩子對生命與生活的好奇與探索的動力,遠遠大於對課本本身的學習興趣。

從疫情角度而言,我們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沒有硝煙的戰“疫”。歷時已近百天,損失難估,代價慘烈,創傷難愈,此悲劇必會載入史冊。然而,我不確定,這史詩般悲壯的“封城”和驚心動魄的舉國“禁足”,將以怎樣的面貌、是非呈現在未來的教科書裡。我們會不會只選擇性地讓我們的後代記住那些“英雄事蹟”,再昂首高唱勝利的讚歌?

若今天親歷在疫情中的孩子錯過這場學習,我覺得,這將是孩子人生莫大的損失。

·疫情是一堂特殊教材的文化課

淺之,老師和家長,完全可以把每日疫情數字和各省簡報,從簡單的加減法到複雜的統計再到地理,都可作孩子的教材;每日網上圍繞疫情的獨家採訪、新聞爆料、公告通知,詩歌散文,科普知識、甚至音樂都是絕好的學習素材。

·疫情是一堂探究方法課

課本里的真理是枯燥的,是別人總結的。嘗試著和孩子一起在撲朔迷離的網絡信息裡尋找“零號”病人,這不僅是最好的PBL課題,也可以讓孩子懂得“探究“的過程正是追尋真理的開始。

·疫情是一堂社會實踐課

不要在空中課堂尋找公平與正義。和孩子一起為那些流落在武漢街頭的外地打工者發個聲音,至少可以轉個帖,這樣你的孩子自會理解並體會公平與正義的含義。

·疫情是一堂道德教育課

“珍惜生命、關愛他人”不是口號。不要糾結如何完成800字“最可愛的人”的作文,給失去親人驚恐悲哀的武漢小朋友寄去一張充滿溫馨的明信片,你的孩子就是最可愛的人。

每日和孩子們討論疫情,討論災難與危機中的複雜故事與人物。簡單的煽情式的大愛來之迅猛,退去如潮,不應該成為我們的教育點。如果你的孩子至今尚未聽說醫生李文亮、專家鍾南山、作家方方、志願者汪勇,我覺得做父母的應該趕緊補課。因為,這些人代表了各自職業的良心。良心,是孩子做人的底線。

經歷此次戰“疫”,如果你的學生,尚不知3000人死亡、3000多醫護人員感染的數字,不知道疫情中廣為流傳的名句“時代的一粒塵,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的出處及背後的故事,沒有通過疫情跟蹤學習到“謊言與真言都會付出代價,只是歷史會唾棄謊言者,會銘記為真言付出生命的人”的道理

,那你則是個失職的教師,因為你忘記“師者”,傳道在先,授業在後。

家長和老師也困惑,疫情中,信息雜亂,謠言四起,我們如何帶著孩子辨識哪些信息可以看哪些信息不可以看?

我認為這恰恰是家長和老師面臨的考題。在我們培養孩子的思辨能力時,首先必須培養自己思辨能力。

我不能告訴大家哪些媒體可以看,畢竟每人“可看”與“不可看”的標準不同。在此,我介紹我在這次疫情中喜歡跟蹤的媒體和內容:

每日必讀國家新聞中的每日疫情;

跟蹤良心媒體《財經》和《財新》每一篇關於疫情的報道;

作家方方的《武漢日記》每日必讀;

比爾·蓋茲的演講必聽;

柳葉刀與疫情相關的研究報道必讀;

我還讀醫生詩人弱水吟的詩,聽《我哭了》和《Together》的音樂,等等。總之,我認為疫情期間朋友圈的信息量足夠我學習和吸收的,也完全可以帶著孩子學習。

停課不停學:一位鄉村實驗校長的擔憂、反思與呼籲

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培養人。

人的培養,不能只在教室裡、書本上完成,人必須親歷歷史,親歷生活,才能成長。

學校多培養出幾個學霸未必對推動社會有多大作用,但培養出沒有良知、不懂愛、撒謊成性的“學霸”對社會的造成的危害則不可言狀。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過上歲月靜好的日子。

然而

生命消隕, 歲月不再, 何談靜好?!

為了我們的後代能過上歲月靜好的日子,

為了我們的後代不再次經歷奔赴戰“疫”而英勇犧牲的遭遇,

為了我們的後代每逢春暖花時都可以外出踏青嬉鬧歡笑,

請讓孩子暫且放下課本,走進疫情的大學堂,面對“真實”,學習成長。

作者 /肖詩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