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还小,但是总担心孩子以后会变得很自私,是我太焦虑了吗?怎么办?

蘑菇咸鱼


我觉得我跟你一样都很焦虑,不知道是不是有小孩的都这样。

第一个可能是生活压力太大了。有时候生了小孩,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压力,主要还是来源于经济压力。

第二个可能太无聊了。有时候一个人太无聊了就容易想东想西,然后越想越钻牛角尖,所以得让自己忙起来。

第三个我觉得可能是生活太无趣,所以有时候要为自己找点乐趣,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以多做一点。比如说跟朋友一起出来聚一聚。

第四个亲子活动。现在很多学校都需要爸爸妈妈来参加一些亲子活动,在活动的过程当中我们就可以学到跟大家分享。


用户98076998013


孩子小的时候,天然缺乏安全感,需要父母无时无刻在身边呵护,会有一些自我保护的举动,会引发大人的焦虑,父母应该以平常心去对待。做父母的不必太焦虑了。

比如,非常年幼的孩子是不知道该如何妥善地对待人和事情的。比如孩子对妈妈就有强烈的依赖感和占有欲,包括对他自己的玩具等。但是这些行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孩子就是自私。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孩子是有自己的领地意识的。当发现有不利于他或者侵犯他的领地的时候,他会表现得很敏感,甚至会情绪很激动,乃至有一些攻击行为,比如从别人手中将玩具抢过来。

如果您有一些焦虑。我建议你阅读一些育儿相关的书籍。先了解育儿的一些常识和基本理念,也了解一些孩子在这些阶段的正常行为。当你知道这些行为都是正常的,你就不会过度焦虑了。

当然,孩子还小,所以需要有人去教导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玩具等“财产”,如何去与周边人群打交道。

做父母的,首先要自己学习如何做好父母,应该花些时间学习育儿知识。

然后要学会情感引导,了解孩子的阶段表现,理解孩子的正常行为,引导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当父母发自内心的去爱护孩子,呵护孩子成长,你会一步步体会到抚养孩子的快乐,你会见证自己也跟着孩子在一起成长。

在这些年带孩子的过程中,我从自己的育儿实践里,甚至是亲子矛盾中深刻体会到,理解孩子最好的方式是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孩子的行为。

父母应该以感同身受的心、以关爱呵护的心建立一种亲密的亲子关系。然后在孩子成长方面,要对孩子有足够的信心,相信孩子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

孩子真的比我们想象的要更优秀、更勇敢、更有爱。


相信孩子可以更好(图片源自网络)


布鲁森林的星辰


其实我跟我老公也是一直有这样的担忧,有时也会想是不是自己太焦虑了。后来想想也是正常,第一次为人父母,教育孩子没有经验,害怕自己会把孩子教育成自己最讨厌的那种小孩。
其实每个孩子一出生,天生都是自私的。人的本能什么东西都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像好吃全占着,东西都拿最多的。做父母的不引导确实是会让孩子变的自私!
我是这样引导孩子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不打骂孩子,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是孩子的镜子。
2.吃饭的时候如果家里有一个成员,比如爸爸。还没有回家,就会拿个盘子把所有的菜分开一些来,告诉孩子这是留给爸爸的。因为爸爸工作很辛苦,我们要留一些给爸爸。
3.家里买了像桔子,柚子这样的水果。会给孩子让孩子来分给家里的成员吃。让孩子知道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没有谁是特殊的。
4.家里不给孩子包办太多的事情。适当的年纪给孩子承担适当的家务。孩子还小基本的三岁过后,自己穿衣服,鞋子等。再大些要参与家里的家务。让孩子从子就要懂得家庭责任。


5.把孩子当成一个个体。尊重他,家里的长辈给了东西给他,要让孩子学会说谢谢!如果孩子让家长做事情,不可理所当然的命令的口气。相反,孩子帮助大人做了什么大人也要说谢谢,给予尊重。……
我的原则是,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1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2e7d6ee0a33c4b61a538a71d19693075\

花开半夏144013268


的确是太焦虑了。

我相信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日后可以自信,大方,勇敢,有担当,阳光…………,但这所有的一切都在于父母的引导,他们不是天生就聪明能干可爱漂亮大方的,也不是天生就自私胆小懦弱没主见的,他们就像一张白纸,上面怎么画?前一半是父母教的,后一半才是自己画的。

所以如果你想孩子是个爱分享大方的孩子,现在开始就正向去引导,拿我家娃当例子哈。我儿子现在2岁,也是不爱分享,我是怎么做的呢?

比如看到奶奶给他蒸的鸡蛋,我会表现得很想吃的样子说“小俊俊,妈妈也好想吃鸡蛋呀,你可不可以分享一点给妈妈呀?妈妈知道俊俊是个很爱分享的孩子,对不对?”刚开始他是拒绝的,说“不可以,这是俊俊吃的”。但我看到机会就说,“哇,俊俊的苹果特别好吃的样子,你还有那么多,可以分享点给妈妈吗?妈妈知道你是个很爱分享的孩子”。“哇,这柚子太好吃了,咱们也分享给爷爷奶奶好不好?妈妈知道你是个特别爱分享的孩子”,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结果现在不用我说话,有好吃的他也会主动分享了,当然只有一点点的话,他还是自己吃,做不到全分出去自己不吃,但我觉得这点很好,先照顾好自己才能有余力去爱别人,不足以分享的时候留给自己就好了。


平子的数字育儿术


孩子为什么会变得自私?自私任性很多性格上的问题都是受后天的影响比较多,那为什么有的孩子比较大方,有的孩子比较自私呢,是什么让孩子变得那么自私呢?

1.长辈过于溺爱纵容孩子

在家里被替代包办习惯了的孩子,他会误以为他就是世界的中心,凡事以自己为考量,就考虑不到别人的需要与感受。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特别是祖辈和父母众星捧月的态度,助长了孩子的独占欲,强化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2.父母的错误教育

父母的教育方式错误,有的父母在孩子犯了错误以后,通常会对孩子斥骂和讽刺,孩子受到父母打击,既害怕,又受伤,就会躲起来自己默默承受,继而也会变得自私起来。

3.父母的榜样

如果父母也是自私的性格,孩子受父母的影响,自然也很自私。因此父母想要孩子不自私,就要做好示范,不要让孩子从父母这里学到不好的言行。

4.年龄特征所致

在幼儿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他们心理活动都单纯围绕自我出发,接触、了解与自己紧密相连的人和事,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东西;他 们所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是从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安全等需要出发的,不知道考虑别人对此有什么想法,更难以理解别人可能有完全不同于自己的看法。大约到了两三 岁以后,随着幼儿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和交往经验的积累,幼儿才逐渐在主观上产生你我的区别,并能逐步从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因此,在幼儿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孩子很容易形成自私的问题行为。

5.年龄特征所致

在幼儿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他们心理活动都单纯围绕自我出发,接触、了解与自己紧密相连的人和事,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东西;他 们所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是从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安全等需要出发的,不知道考虑别人对此有什么想法,更难以理解别人可能有完全不同于自己的看法。大约到了两三 岁以后,随着幼儿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和交往经验的积累,幼儿才逐渐在主观上产生你我的区别,并能逐步从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因此,在幼儿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孩子很容易形成自私的问题行为。




吉吉mami


看到你的问题,不太明白你怎么会担心孩子自私这个问题。你自己也说了,孩子还小。既然孩子还小,那又怎么就看出孩子自私呢?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刚开始只会哭,慢慢的有了自我意识,在这个阶段,他会认为他看到的都是他的,妈妈是他的,食物是他的,玩具也是他的,等等。不管是妈妈还是玩具,他都会说“这是我的”,而且都不让别人碰。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不知道你是不是看到这些现象,担心孩子以后会自私。其实,这些都是正常的,是孩子有了自我意识后的正常表现。

针对这一现象,作为孩子家长,首先要意识到孩子有这些行为是正常的表现,不是孩子自私,这样才能正确的引导孩子。

其次,就是正确引导的问题。第一,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玩具是孩子的,孩子玩的时候如果别人想玩,先要咨询孩子的意见,孩子同意后再给别人玩。如果孩子不同意,也不要勉强孩子,给他讲道理,告诉他大家一起玩更有乐趣。第二,孩子有需求或者哭闹时,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能满足的话尽量满足。我家宝宝今年三岁,一坐车就喜欢坐我腿上,那就抱着她坐好了,反正也抱不了几年,孩子很快就长大了,到时候想抱也不让你抱了。

总之,身为家长,与其担心,不如面对。理解孩子的心情和需求,正确的教导孩子,这样就好了。


下辈子当个熊猫


孩子的婴幼儿期(0–6岁)占据人的生命轨迹不足10%,却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占据90%。我们来看看,如何化解低龄期的养育焦虑问题。

低龄期又因为孩子脑部思维发育没有完全形成,是必须依靠监护人的养育逐渐长大,做不到像小鸭子一样,一出生就跟随妈妈游在水面。那么,父母无论多么辛苦,在养育孩子的事情上,低龄期尽量自己带、同时努力学习幼儿成长的相关知识。不要等孩子大了以后,知道孩子不努力读书就上不了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会影响一辈子,这个时候家长就着急了。但这时候,孩子到了青春期,已经开始逆反,不把你说的话当回事,管不过来了,毛病自然也就改不了了。这也正是反映了现在大部分中国家庭教育孩子的现状有很大的问题,在发现孩子有一些小错误的时候没有及时的进行纠正、引导,逐渐导致孩子养成许多坏毛病。

面对这些,我们建议,家长对孩子可以实行“两不管三不惯”原则,既不要什么都上手影响孩子的锻炼思考机会,也不要处处自我意识的放纵孩子,让孩子从小没有规则感影响长大后的自我自尊的形成。

【两不管一】:孩子能独立完成的事情不管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什么事都是大人代替,养成了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孩子们具备了做事的能力,就应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对他们的成长很有帮助,教会他们先学会自我服务,再逐渐为他人服务,孩子的进步是可喜可见的。放开手,孩子的成长会更自由、更广阔。

【两不管二】:孩子能承受的事情不管

我们总会发现孩子们缺少挫折经历,缺少抗挫折能力,只要遇到失败,就会闹情绪和哭闹,常常还会拒绝再次尝试这件事。

所以对于孩子能承受的困难和失败父母尽量不要插手,也许今天家长帮助他解决了一个困难,可是以后还有还有无数个困难在等着他,难道家长能次次帮助孩子解决吗?

家长应该学会适时的放手,这样对孩子的意志力、抗挫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好处。

【三不惯一】:对于孩子不尊重别人不能惯

有不少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大的,而家里的老人和父母的教育自然会有偏差,老人更加容易溺爱孩子。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会给孩子。但是长时间下去,孩子就会养成骄纵的性格,稍微有点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向大人动手,做出不尊重大人的行为。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一定要及时纠正孩子,把他这种性格扼杀在“摇篮”中。

【三不惯二】:对于触碰原则的问题不能惯

原则就是父母给孩子立的规矩,如果对孩子触碰原则的问题视而不见,会导致他今后犯的错越来越大。明知道偷拿别人东西不对,还不去说教,将来后果可想而知。孩子担心自己被罚,选择说谎,如果这种情况家长不及时教育,孩子就会养成撒谎的坏习惯。一定要孩子明白撒谎后果的严重性,否则,孩子的撒谎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正了。所以这些触碰原则的事情不能惯。

【三不惯三】:孩子对事情没有责任感不能惯

遇见事情就喜欢推脱责任的孩子就是没有责任感,如果孩子并没有养成这样的意识,就会逐渐成为一个肆意妄为、毫无担当的人。家长一定不要惯着孩子这种坏习惯,要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这些只靠家长的一己之力似乎是很难完成的,这时家长就可以利用一些绘本,让孩子从绘本中懂得如何什么是自己需要改正的,以及需要做到的。

真正决定孩子未来的,是父母的眼界和格局,优秀的孩子必定是见过世面的孩子,他们的背后一定站着一对有眼界有见识的父母。所以,家长面对孩子教养问题上不必事事总是担心,大事遵循原则,小事多看些儿童育养的知识,与小家伙一起成长。




Linda果


只有心理系统健康的母亲才能养育好心理健康的孩子。一个心态平和、积极乐观、有着助人精神的母亲,她养育出来的孩子不会自私。相反,一个焦虑抑郁、对身边环境都是抱有防备心理的母亲,她的孩子的心理状态也会令人堪忧。

所有的育儿其实都是育己,孩子就是那面镜子,折射了我们的内心世界。教育好孩子,首先先成长好自己。

与其去焦虑孩子以后会怎样,不如先做好当下的自己,成长自己才是王道,你若优秀,孩子自会精彩。


我是美莉


您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您可能多虑了,其实每个孩子在2~3岁都会出现被儿童心理学称作“第一逆反期”的现象。

这是因为孩子在婴儿时期几乎感觉不到自我的存在,而一旦成长到两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飞速发展,孩子开始建立起与他人的边界,知道我就是我,和你是不一样的。

当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孩子就开始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也开始维护自己的权利。比如家长让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或食品给别的小朋友,孩子会说不要、不好、不行等,家长可能会困惑为什么我的孩子没有一点孔融让梨的精神,实际上“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是为了他人利益采取一种自愿付出的行为。这种行为最早也会在4至5岁才完全展现出来,而2至3岁的孩子根本没有分享的意识,而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个世界就应该是我看到、我所想的样子。在这个年龄段,你要求孩子学会分享、要求孩子大度完全就是强人所难。

2至3岁的孩子会经常用拒绝的方式体现自己的独立,但并不是真的想拒绝你,而是在练习而已,只有在你满足他(她)这种训练的欲望(说“不”的习惯)之后,这种现象才会慢慢消失。

如果不了解“第一逆反期”,可能会疑惑自己的孩子为什么总是表现出一副很小气很自私的样子,而当你懂得了“第一逆反期”,并掌握儿童在每个时期特有的成长力量,这样你才会更加淡定、更有智慧地陪伴孩子一天天健康成长。

有一句话说的好:一切问题都是时间问题,一切烦恼都是自寻烦恼。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寻找答案的父母是称职的,但是我们不要“杞人忧天”,因为与其担心,不如祝福。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您。


喜悦的存在


是有些焦虑了。

不管以后孩子变成什么样,大多来自父母的影响,再就是周围人的影响。

只要你好好的引导,孩子不会成为自私自利的人,但是在一定的阶段他的自私是正常的,说明他的意识在发育发展。他会对“我的”有一个正确具象的概念。

如果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或者有所启发,请你点个赞👍吧!

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