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麻醉藥,外科醫生是怎麼為病人做手術的

我們知道,醫生們在做手術時,對病人進行麻醉是首先要做的工作,不然,疾病沒有擊垮病人,疼痛就已經讓他痛不欲生。就連拔個牙,如果不用麻醉藥,那種鑽心的疼也能讓人記一輩子。不過在古代,沒有麻藥,醫生們做手術時,是如何讓病人免受疼痛之苦的呢?


古代沒有麻醉藥,外科醫生是怎麼為病人做手術的

(外科手術)

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在勞作狩獵時,常會被荊棘和尖石劃傷,古人們發現,有些特殊部位在劃傷流血後,可以治癒某些疾病,達到止痛效果,經過長期實踐和積累,蒯創造了砭石放血和針刺止痛的療法。也就是最早的針灸。在對較大的傷口進行縫合時,利用砭石刺人體特定的部位來緩解手術的疼痛。

春秋時的神醫扁鵲認識到,疼痛是精神意識的反應,因此每次手術前,他會讓病人喝烈性的酒,直到醉的不省人事再開始動手。不過這種方法也不是人人可用,畢竟每個人醉酒後的反應不一樣,喝醉耍酒瘋的大有人在。

古代沒有麻醉藥,外科醫生是怎麼為病人做手術的

(華佗為曹操治頭風)

《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用莨菪子、烏頭、大麻等草藥,給病人煎服,就能讓人失去知覺,只是劑量難以控制,效果時長不好把握,止痛效果也不是那麼明顯。

後漢時期,連年征戰,受到外傷的士兵們很多,外科手術的鼻祖神醫華佗,開始使用刀具。為受傷嚴重的傷員手術解除痛苦,麻沸散應運而生。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麻醉藥,麻沸散效果神奇,不管是截肢還是開顱,都能讓病人沉睡不醒,對疼痛毫無知覺。華佗因此聲名遠播。

曹操患有頭風病,發病時頭疼難忍,聞知神醫華佗的醫術了得,專程將他請到軍中,為自己治病,聽說要砍開頭顱才能醫治,疑心病嚴重的曹操認為華佗想加害自己,便令手下將華佗殺死,麻沸散秘方也就此失傳。

古代沒有麻醉藥,外科醫生是怎麼為病人做手術的

(古代歐洲無麻醉手術)

和華佗的麻沸散相比,歐洲國家的外科麻醉方式更加簡單粗暴,常用的罌粟、古柯葉鎮靜效果並不明顯,對於需要切除的外科病人,通常採用紮緊四肢壓迫神經,阻斷血流的方式使病人失去知覺。

更有甚者,將病人亂棍打暈再行手術,往往手術做到中途,病人甦醒過來,疼的大呼小叫,再次疼暈過去。

由於沒有較好的麻醉方式,外科醫生通常需要快速的完成手術,英國醫生李斯頓,在一場沒有麻醉的手術中,僅用28秒即完成了截肢手術,可見病人要忍受多麼大的痛苦。

古代沒有麻醉藥,外科醫生是怎麼為病人做手術的

(韋爾斯利用笑氣麻醉拔牙)

直到19世紀,英國牙科醫生韋爾斯,發現笑氣(N2O)不僅能致人發笑,還有麻醉作用,他用自身做實驗,吸食笑氣後,開心的笑著拔下了自己的牙,於是他將這個發明公佈於眾,並當場做拔牙麻醉表演,但由於劑量控制不當,並沒有達到麻醉的效果,整個拔牙現場病人疼得大呼小叫。

後來,韋爾斯改進笑氣和氧氣的配比,取得了較好的麻醉效果,但笑氣有一定副作用,而且對於大型外科手術來說難以達到深度麻醉。

古代沒有麻醉藥,外科醫生是怎麼為病人做手術的

(吸入式麻醉)

韋爾斯的助理威廉.莫頓不斷嘗試,他發現乙醚具有較好的麻醉效果,在自已親自試用後,他在麻省醫院將病人成功麻醉後,無痛切除了病變組織,麻醉進入成熟時代。

不過乙醚容易燃燒,很不安全。在一次實驗中,氯仿的麻醉奇效引起了辛普森夫婦的注意,它不僅性能穩定安全,對女人分娩的陣痛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宗教徒們強烈反對,直到維多利亞女王親自使用,無痛分娩第8個王子後,氯仿才成為麻醉常用藥。

古代沒有麻醉藥,外科醫生是怎麼為病人做手術的

(維多利亞女王)

如今的麻醉藥已經非常完善,除了氯仿、乙醚外,人們還發現麻醉效果更加可靠安全的氟烷。

麻醉藥雖然在使用時對疼痛毫無知覺,但是藥效過後,還是要承受手術的疼痛,而且一旦掌握不好劑量,輕則手術中過早醒來,疼痛難以忍受,重則引起器官中毒,嚴重時還導致死亡,所以,人們一直在尋找更穩定,安全無副作用的麻醉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