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喬恩媽媽陷入的“蠻力育兒”陷阱如何破?教你3招“巧力”

很多人問我,如何能夠做到高效率育兒?特別是很多事業成功人士,往往

時間都非常少,在育兒這件事上,總希望效率越高越好但往往事與願違,欲速則不達。越希望孩子乖乖聽話,往往孩子越叛逆,而父母則不由自主地用“權威”來壓制孩子,不知不覺陷入了“蠻力育兒”陷阱。

01 平時不出力,一出用“蠻力”

檢驗是否存在“蠻力育兒”陷阱的一個最常見的場景就是手機。孩子玩手機時,到點了不該玩了,是否能乖乖地、心甘情願地把手機交出來。

有很多家長工作太忙,管不了孩子玩手機,等到有空管孩子了,一出手,就立規矩,勒令禁止,遭到孩子強烈反抗,矛盾逐漸升級,只能用更強硬的方式壓制,就開始沒收手機,扔裝備。

孩子看到自己辛辛苦苦積攢了那麼久的裝備寶貝兒遭到踐踏,是可忍,孰不可忍?親子關係迅速降到冰點,有些甚至演變成孩子自殘、自殺的悲劇!

而且,這樣的孩子越來越多、年紀越來越小。


陳喬恩媽媽陷入的“蠻力育兒”陷阱如何破?教你3招“巧力”

因為平時不出力,等到需要管時,往往孩子習慣已經形成,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改變習慣本身對於孩子就很難,再加上父母帶著平時沒有管好的負罪感,希望能把孩子迅速糾正過來,就不自覺地掉入“蠻力育兒”陷阱了。


02 什麼是 “蠻力育兒”?

所謂“蠻力育兒”,就是在沒有得到孩子認同的情況下,一個勁兒地說服、命令、壓迫孩子,要求孩子服從父母的指令、安排,包括武力身體上的“蠻力育兒”,和語言心理上的。

陳喬恩的媽媽就是典型的身體上“蠻力育兒”。陳喬恩小時候曾經轉學,成績一落千丈,而且沒有朋友跟她玩,媽媽工作壓力大,回來就是一頓打。

陳喬恩媽媽陷入的“蠻力育兒”陷阱如何破?教你3招“巧力”

圖片來自《旋風孝子》

陳喬恩多次在節目中坦承,那段經歷刻骨銘心,造成了很大的陰影。她有很長一段時間,不願意回家,寧願整天去墓地裡看死人的墓碑,也不願意回家。

陳喬恩媽媽陷入的“蠻力育兒”陷阱如何破?教你3招“巧力”

圖片來自《非常靜距離》

陳喬恩媽媽陷入的“蠻力育兒”陷阱如何破?教你3招“巧力”

圖片來自《非常靜距離》

成年後的喬恩和媽媽即使想修復彼此之間的關係,隔閡已經產生,破鏡難重圓,兩個人獨處往往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很尷尬。

陳喬恩媽媽陷入的“蠻力育兒”陷阱如何破?教你3招“巧力”

圖片來自《旋風孝子》

陳喬恩媽媽陷入的“蠻力育兒”陷阱如何破?教你3招“巧力”

圖片來自《旋風孝子》

現在武力身體上的“蠻力育兒”已經比較少見了,但我們也要警惕語言心理上的“蠻力育兒”。

6歲的麗麗的爸爸還在開會就接到老師電話,“麗麗今天在學校撒謊了,傳了張寫著‘小強喜歡小妮’的紙條,還說不是她寫的。學校是嚴格禁止孩子撒謊的,誠實是很重要的,希望你回家跟麗麗說說”。

爸爸回家,當然火冒三丈,6歲就會撒謊了。即使忍住怒火,也忍不住問:“麗麗,你為什麼撒謊?撒謊是不對的,你知道嗎?”麗麗一言不發,沉默不語。


陳喬恩媽媽陷入的“蠻力育兒”陷阱如何破?教你3招“巧力”

爸爸看看麗麗不說話,就更加氣不打一出來,嗓門也大了起來,“你倒是說話啊?為什麼這麼做啊?”麗麗很不高興地瞪了爸爸一眼。

爸爸一看這副毫不悔改的模樣,情緒一上頭,更加管不住自己的嘴巴,音調也提高了八度:“你知不知道自己錯了?撒謊是很嚴重的。那麼小就學會撒謊,以後長大就是騙人精……”說個沒完,麗麗乾脆一頭跑進自己房間,把門鎖起來了。

這就是典型的語言心理上的“蠻力育兒”,不問是非青紅皂白,一個勁兒希望孩子承認錯誤,改正錯誤,跟孩子的心理距離卻越來越遠。

03 “蠻力育兒”的危害

1. 表面“贏”實際卻“輸”了。習慣性使用”蠻力“的結果往往是孩子表面上屈從了,內心卻充滿了怨恨、敵意、仇視,跟父母的感情越來越淡薄,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信任度、地位越來越低。表面上,父母“贏”了,實際卻“輸”了。

2. “蠻力”只能不斷升級。隨著孩子年紀越來越大,能力越來越強,他反抗的程度也愈演愈烈,父母被迫使用更高強、更極端的壓迫方式迫使孩子聽話,到最後孩子完全不聽父母的,最糟糕的結果就是慘淡收場,極端的甚至以離家出走、自殘等方式來反抗父母的蠻力。

3. “蠻力育兒”下成長的孩子往往在心裡埋下了陰影,成年對於親密關係往往不知如何相處。陳喬恩的好友安以軒曾經曝料陳喬恩可以一句話不說回臺灣,沒有告訴任何朋友、家人,三個星期不出門,心事只講給貓聽。安以軒說她是個“怪胎”。

陳喬恩媽媽陷入的“蠻力育兒”陷阱如何破?教你3招“巧力”

圖片來自《非常靜距離》

在《女兒們的戀愛》裡,大齡40歲剩女陳喬恩表示她一旦戀愛,就會很沒有安全感,很粘對方。這就是“蠻力育兒”下的結果,對於親密關係不知道如何掌握適當的距離,小時候沒有感受“被愛”的親情,便不懂得自己是如何值得被愛的,對自己擁有安全的親密關係沒有自信。

4. “蠻力育兒”成長的孩子,長大後往往也有暴力、語言暴力等傾向。《The Lancet Global Health》上發表了一篇聯合國在2010年到2013年開展的一項研究,共納入13284例18-49歲的成人,其中男性10178人、女性3106人,受試者男性來自六個國家、女性來自四個國家。統計結果顯示,77.3%的男性和65.4%的女性在童年期遭到虐待,中國男性童年期經歷性虐待的比例高於中國女性,男性在童年期受到虐待,或目睹其母親被虐待的經歷會增加其虐待妻子體罰子女的行為;女性在童年期受到虐待或遭到丈夫虐待,也會增加其體罰子女的行為。

5. “蠻力育兒”中成長的孩子,往往容易產生害怕情緒的破窗效應。美國心理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eorge Zimbardo)有個著名的破窗效應實驗。當車窗破了,可能會吸引更多的人來破壞,甚至把整輛車也偷去。當一種不良現象發生後,如果不加以抑制,會導致更糟糕的後果。

前文提到的麗麗,本來一件不算特別大的事,被爸爸劈頭蓋臉地批了一通,自尊心降到了極點,從此便小心翼翼、不敢犯錯,謹小慎微,缺乏自信,產生害怕情緒的破窗效應,就是她一旦開始害怕被老師、爸爸批評,便考試不理想也害怕,作業忘了帶也害怕,對學習、待人產生恐懼心理,對自己不再自信,而且犯了錯誤缺乏勇氣承認,承擔責任,變得只會一味地乞求他人原諒,形成討好型人格。


陳喬恩媽媽陷入的“蠻力育兒”陷阱如何破?教你3招“巧力”

04 為什麼很多父母容易陷入“蠻力育兒”的惡性循環中呢?

“蠻力育兒”就好比我們生病時,猛打抗生素,把病毒給壓下去了,這次表面看像是好了,可身體的抗藥性也產生了,下次再生病,則需要更強的抗生素才能把病毒壓下去,久而久之,每一次生病,都對身體產生巨大的消耗。

陷入“蠻力育兒”陷阱的父母,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原因一:認為“蠻力育兒”就像西醫西藥,見效快,效率高。很多父母本身工作很忙,花在育兒上的時間有限。出了問題,總想快速解決問題,以為用“蠻力”讓孩子意識到錯誤,承認自己錯誤,道歉了,就好了,完事了。

原因二:沒有掌握刺蝟法則,不懂得掌握度。兩隻睏倦的刺蝟,由於寒冷而擁在一起。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於是它們離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於是湊到一起。幾經折騰,兩隻刺蝟終於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暖而又不至於被扎。

育兒也一樣,關鍵是掌握那個度。而且,每個孩子度也不一樣。有些孩子可以直接點出問題,有些孩子則需要委婉表達,一步一步來。但很多父母,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不知道如何掌握度,只能一味地使大招。

原因三:還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過於關注什麼是“對錯”、“好壞”,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心理學中有一個術語叫“假性親密關係”,即利用形式上的在一起,來回避內心情感真正的在一起。而在中國教育體制下,父母往往過於關注孩子的成績、課外活動、體育、行為規範等外在的、紙面上“績效”,而忽略了孩子的人品、內心、感受、情緒等等看不見、摸不著的情感。

05 如何才能避免“蠻力育兒”陷阱呢?

首先,學會辨認自己是否在使用“蠻力”對待孩子。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如果你感覺到養育孩子很痛苦,很心累,那麼你的方法很可能是錯的。

什麼?很多人可能會問,養娃哪有不痛苦,不心累的?不痛苦,不心累,肯定是沒有碰到奇葩的學渣娃。

實際上,養娃的確不應該是一個很痛苦、很心累的過程。中間會有痛苦、心累、崩潰的時候,但不應該是隻有一個方向的,而是應該有很多正面的反饋、快樂的時光,可以感受到娃受到父母的影響而變得激勵、熱情、上進、自尊、自信等等正面積極的情緒。

任何一個正常人,哪怕是成年人,受到正面積極的刺激,都應該會產生一些正面反饋。何況是一個可塑性還非常強的孩子。很多孩子,給點陽光就燦爛,而且孩子對於父母有天生的依賴和喜愛。所以,養娃應該是一件正反饋很多、很快樂的事情。

如果一個孩子,讓你覺得已經非常叛逆,整天抬槓,自暴自棄等,問題已經相當嚴重,教養方式很可能已經在錯誤道路上走了很久了,而父母完全不知道,可能還在怪自己的孩子就是不爭氣,就是個學渣,就是貪玩等等,已經進入了惡性循環。

所以,檢驗是否在錯誤地使用“蠻力”育兒就是看看自己是否很吃力,生氣,情緒崩潰,還沒有什麼效果。

06 怎樣避免使用“蠻力”呢?學會用“巧力”,或者叫“槓桿”三步法。

什麼叫“巧力”?我們都學過亞里士多德的槓桿原理,他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整個地球。”巧力“需要兩個條件,一個是槓桿,一個是支點。

“槓桿”就是合適的方式、合適的人,可以藉助的工具等等。“支點”就是對的時機。

在0-6歲階段,孩子情緒是迅速變化的,非常不穩定的,孩子也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們都說,孩子的臉,就像六月的天,說變就變。所以,掌握孩子的情緒是最重要的,任何事情,先照顧孩子的情緒是重中之重。只有在情緒上孩子感覺到安全了,對父母產生信任了,父母接下去說的話孩子才能心平氣和地接受,才能聽得進去。

在孩子感受上還沒有接納父母之前,說的所有的話都是“反作用”,都是在用”蠻力“,在孩子聽起來,都是壓迫、威脅、利誘,只會增加孩子的反叛情緒。

比如,我們用回前面的例子。麗麗在學校撒謊了,父親回到家一上來就問“為什麼”,在孩子聽上去就是一種“譴責、責難”。

我們可以猜測,孩子在學校撒謊,還被老師識穿了,她一定已經經歷了害怕、沮喪、不忿等等負面情緒。回到家裡,父親上來又是一句譴責,她頓時像刺蝟一樣啟動防禦機制,因為對她來說,家裡也不是一個安全區域。

這個時候,父親再說什麼,孩子的耳朵實際已經關起來了,都沒聽進去。初級的反抗就是沉默不語,升級就是抬槓、死不認錯,極端甚至離家出走。


陳喬恩媽媽陷入的“蠻力育兒”陷阱如何破?教你3招“巧力”

父親說的所有的話都是火上澆油,即使孩子表面承認自己錯誤。當父母以為這個事情已經過去了,解決了,實則恰恰相反,在孩子心中埋下了憤怒的種子。

那麼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步叫認同感受、瓦解心房。“麗麗,你今天在學校一定過得很不開心吧,老師有沒有責備你啊?同學們怎麼看你啊?會不會覺得很沒有面子啊?沒事兒,這沒什麼大不了的。”認同孩子的情感,會讓孩子的戒備心一下鬆懈下來,讓她明白家裡是安全的,父母跟她是站在一個戰線上的,父母是完全理解她的。

第二步,詢問事件過程。其實,可能不用父母問,孩子受了委屈,得到了認同,就一股腦兒地把事情說出來了。或者問一句“你能不能跟父母說說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啊?你現在不想說也不要緊,等你想說了,爸爸媽媽隨時都會願意聽你說的。”

最後,列舉自身經歷。孩子說完了,可以再加上一句,“其實,爸爸小時候也撒過慌”,把自己的經歷說一遍,孩子馬上就釋然了,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心情就恢復了。

照顧完孩子的情緒,第二點就是尋找和使用“槓桿”。在上面的例子中,“槓桿”就是父母自身小時候的經歷。但有時候,父母不一定是最合適的人,學會借力他人。

我的一個好朋友的女兒小妍今年12歲了,父母想讓她學習網球。小妍覺得自己年紀已經太大了,學也來不及,不會打出什麼水平,比較猶豫。

父母如果強迫她去學,就陷入“蠻力陷阱”,小妍內心排斥,肯定學不好。怎麼辦呢?

父親帶她去看了2019年美網的決賽現場,安德萊斯庫對陣小威廉姆斯。安德萊斯庫是00後,才19歲,今年第一次參加美網,打進決賽就已經是奇蹟,一路冷門爆到低,最後還戰勝了小威廉姆斯,拿了冠軍。


陳喬恩媽媽陷入的“蠻力育兒”陷阱如何破?教你3招“巧力”

安德萊斯庫在比賽中,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對於同樣是00後的小妍很受鼓舞,讓她找到了自己的新偶像。而且,賽後,安德萊斯庫接受採訪時說,自己是12歲才開始學習網球的,她自己從來沒想對手是誰,就是按照自己的節奏和策略打。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她竟然第一次參賽就拿了冠軍,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這一場球賽,完全改變了小妍對於網球的看法,安德萊斯庫12歲才開始學網球,19歲第一次參賽就拿到含金量極高的美網冠軍的事實,讓她對網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時也相信了12歲開始學網球其實一點也不晚,自己想學網球了。

與其父母用“蠻力”說服小妍,到最後變成孩子內心沒認可,總認為是父母要我學不是我要學的,孩子沒有內驅力,倒不如用“巧力”藉助一場球賽,就讓孩子自己說出”我要學網球“並且產生了巨大的興趣和內驅力,還找到了一個對標榜樣。

第三點,“槓桿”除了是人,還可能是各種各樣的事物

0-6歲的孩子很多時候會尋求過度關注,需要父母一直關注他們,陪他們玩,陪他們睡覺,父母工作,時不時就過來打擾。這樣的情況,處理不好,要麼變成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權力爭奪”,這次孩子聽父母的,下次父母遷就孩子;要麼父母一味地遷就孩子,孩子就越來越粘人,無止境地索取“關注”,一旦不關注他們了,就覺得父母不愛他了,將來談戀愛、結婚都會有類似的問題。

如果家裡還有2個,3個娃,很快就變成每個娃都需要父母的關注,對於職場人士根本不可能有足夠的精力。

這種問題怎麼解決呢?我們可以藉助特殊時光、特殊事物作為“槓桿”。

父母可以跟每個孩子約定每週一次特殊時光,是屬於2個人的,其他人不允許打擾的。《正面管教》的作者簡·尼爾森的女兒瑪麗就曾經回憶,小時候媽媽跟她有一段約定的特殊時光,那時候有電話進來,媽媽甚至接起來跟對方說,現在是我和瑪麗的特殊時光,拜拜。讓她覺得非常特別。

除了特殊時光,父母還可以跟孩子約定一個特殊手勢,表情、特殊的歌曲等等,是彼此的小秘密,做這個手勢、表情、唱這個歌就表明我們要去做什麼事情了,孩子覺得很好玩,自己地位很特殊。


陳喬恩媽媽陷入的“蠻力育兒”陷阱如何破?教你3招“巧力”

就像《天龍八部》裡的情聖段正淳,情人無數,每個情人還對他念念不忘,因為每個情人都跟他有段特殊的美好時光,難以忘記的回憶,都覺得自己在他心中是最特殊的。

如果有多個孩子,最忌諱的就是買一樣的玩具,同等對待,孩子之間總是爭奪父母的愛。相反,給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玩具,都有跟自己父母獨處的時光和獨特的小秘密,每個孩子都覺得自己在父母心目中是最特別的,有了這份安全感,孩子就不再爭奪父母的過分關注,因為他們知道,只要在獨處時光裡,只要他們做獨特的手勢、表情、唱獨特的歌曲,父母就關注他們。這種方式就是藉助了外界的事物、工具,用“巧力”解決了不可能解決的公平對待和過度關注的問題。

最後,有了槓桿,還要找到準確的支點,就是對的時間。所謂對的時間,就是父母和孩子情緒都平和的時候,這樣發力,才能事半功倍。

育兒養娃本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一旦發現很費力,停下來自察,是否在陷入了“蠻力育兒”陷阱了?多思考,學會用“巧力”,往往化干戈為玉帛,跟孩子越來越親密,孩子也變得自信果敢熱情開朗自律起來。

作者:傳承君CC,師從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育兒經濟學家,美國紐約上東區私校招生顧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