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戰“疫”、發展兩不誤

相較於“羽翼豐滿”的大企業,各孵化平臺上處於萌芽期、成長期的大批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普遍較弱。目前,我國共有超過1萬家創業孵化機構,在孵企業和團隊超過60萬家。面對疫情挑戰,這些企業現狀如何?近日,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我國多家知名創業孵化機構。

企業積極復工應對挑戰

啟迪之星是我國首批國家級孵化器,其前身是成立於1999年的清華創業園。目前,啟迪之星在全國約有孵化基地130個,在孵企業上萬家。啟迪之星總經理沈全洪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對於啟迪之星平臺上的科技創新型公司來說,疫情帶來的影響除了人員不足和剛性成本外,更嚴重的是市場不振,一些企業的信心和預期不是很穩定。”

創客總部是我國首批科技部備案的眾創空間。截至2019年底,創客總部共孵化了400多個初創科技項目,獲得融資總額近25億元。創客總部合夥人陳榮根告訴記者:“受疫情影響,市場需求出現集中下跌及後延,企業面臨較大挑戰。”

中科創星是我國首個專注於“硬科技”創業投資與孵化的專業平臺。截至今年1月份,該平臺已投資孵化近300家“硬科技”企業,累計投資超過28億元。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李浩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面對疫情,企業必然會受到多方面影響,比如人員流動受限制、原料及產品進出口受影響、融資進度放緩,等等。”

不過,儘管挑戰有所增加,各孵化平臺上的中小企業大多通過在線辦公、彈性辦公等形式積極復工。李浩告訴記者:“目前,中科創星上的很多孵化企業在保障員工安全前提下逐步復工復產,也有部分企業為了更好抗擊疫情選擇加班加點。”啟迪之星近期對平臺上60多家企業一次抽樣調查也顯示,大多數企業均已復工,不過多數是在家辦公。

發揮創新優勢支持戰“疫”

中科微影是中科創星孵化的一家擁有10多項專利的高科技企業。為幫助一線醫護人員降低工作強度,中科微影聯合中科創星等機構共同捐贈了57臺公司主打產品——紅外血管成像儀,總價值約685萬元。目前,這些設備已經陸續抵達湖北,應用於多家醫院的新冠肺炎治療中。

李浩告訴記者:“目前已有多家中科創星投資的‘硬科技’企業積極支援抗‘疫’一線,產品和服務涵蓋疫情預測系統開發、疫情防護設備、緊缺防疫物資、AI話題分析平臺搭建等多個方面。”

談到平臺上支持抗“疫”的企業,陳榮根“如數家珍”。“那可太多了。比如,專攻疫苗研製領域的紐倫智能;生產紅外遠程測溫產品的小眼探索、翔創科技;醫準智能推出了肺部AI影像診療系統;博雲視覺發布了‘智慧社區疫情防控網格化管理平臺’;雲聖智能開發出無人機全自主疫情防控巡檢系統;燦態信息為製造企業復工復產免費提供智能管理工具;雲舒寫、博雅瑞特、燈塔閱讀積極響應‘停工不停學’的號召,免費開放了大量課程。”

沈全洪也告訴記者,目前啟迪之星上有超過100家企業都在通過各種方式支持戰“疫”。比如,雅康博研發出新型冠狀病毒快速檢測試劑盒;翼菲自動化免費提供口罩自動包裝設備;海納醫信參與建設遠程醫療平臺及視頻諮詢平臺;清科優體研發出消毒除菌凝液;時空經緯研發出高精度紅外群體遠程測溫系統;清科智能免費提供無人機消毒噴灑作業;清航裝備向湖北洪湖紅十字會捐款5萬元;青橙創客免費開放300課時在線精品科創課程;等等。

孵化平臺全方位支持企業

疫情發生後,各創業孵化平臺普遍通過減免租金、推介優惠政策、協助拓展市場等方式支持中小企業渡過難關。陳榮根告訴記者:“創客總部不僅推出了在孵入駐企業2月份免租金服務,而且還專門針對孵化企業推出免費貸款融資、政策諮詢、經營管理諮詢、業務對接、市場宣傳等服務。”

沈全洪則表示:“我們首先做好管理場地和辦公人員的衛生安全防控,保證創業者健康。在此基礎上,啟迪之星啟動徵集抗‘疫’創業項目並協助推廣。此外,我們也響應各地政府號召,因地制宜出臺租金服務費減免等措施,與孵化企業共擔風險。”

啟迪之星還組織平臺上多位創業導師為受疫情影響企業出謀劃策,幫助創業者歸納了多條“乾貨”建議。比如,在戰略層面,尋找新的商業模式,調整企業定位,升級現有業務;在財務層面,降低經營成本,加強對現金流的管理;在市場層面,尋找新的盈利點和應用場景,維護好客群;在管理層面,完善內部管理流程,提高運營效率。

李浩也介紹了中科創星對企業的幫扶情況:“疫情暴發以來,中科創星緊急摸底企業受影響情況並採取相關舉措。比如,診斷企業經營和財務情況,幫助其做好資金規劃;收集各地政府及金融機構的專項扶助信息,定向溝通及時申報;為符合條件的企業減免房租,並安排專業團隊跟蹤對接;投後團隊通過遠程服務為企業提供品牌宣傳、政策諮詢、法律指導等。”

“疫情期間產生了很多新的細分行業需求,為企業帶來了新的業務機會。”李浩舉例說,比如中科創星投資的一家安防企業,已經著手佈局紅外測溫產品;一家研發無人駕駛技術的企業已經與湖北無人清掃車設備市場實現對接。

陳榮根認為:“此次危機將倒逼企業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和市場價值,增強抗風險能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孕育一批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同時,這也是一次促進產業和社會治理升級的機遇,未來將有更多企業、更多部門積極擁抱新技術、新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