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为什么会出现擒方腊有二个版本?即使删除王庆,田虎两段,后面擒方腊应一致不是吗?

旅途归雁2


武松擒方腊是评书里的结局,评书比原著的群众基础更好。另外,拍出来好看啊,鲁智深擒方腊,方腊骑马过来,鲁智深埋伏一铲子把方腊打倒,这多没意思。而武松擒方腊,必然要先有精彩的打斗,武松被砍掉胳膊后爆发,剧情跌宕起伏,英勇悲壮满足观众口味。


狐狸说剧


《水浒传》擒方腊只有一个版本,都是鲁智深在深山老林中,得到世外高人的指点,以逸待劳,擒获了方腊。即使删掉了王庆、田虎的情节,擒方腊的人还是鲁智深。至于说武松独臂擒方腊,则是清代以来的评书和传说。

98版央视《水浒传》依据评书做改编,把鲁智深的功劳给夺了过去,加之电视比小说更具影响力,所以,武松独臂擒方腊的壮举便流传得更广泛了。

但是,无论小说、评书还是电视剧,谁擒的方腊都有道理,鲁智深亦可、武松也行,不存在版权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浅说《水浒传》的版本问题

题主提到的删田虎、王庆两段,涉及到《水浒传》续书的版本问题,而版本问题又绝不是删掉这两段故事那么简单。在四大名著中,《水浒传》的版本最为复杂。

《水浒传》流传至今,大致可分为“繁本”、“简本”两种。简而言之,繁本就是我们现在比较常见的通行本。简本并非洁本,而是经过增删和改写的一个本子,故事大致与繁本一样,但也有不同之处。这两种版本体系几乎没有先后之分,可以说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参照增删。所以,我们现在能够读到的《水浒传》只要出版社不同,就有可能在细节上有差别。

繁本中,大致又分为两个系列。第一是明代万历年间刊印的容与堂本。这个本子在197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采用的是百回本,这个本子就没有田虎、王庆的事情。据说,这版容与堂本的母本是1966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发现的。但是,我认为,这种说法值得质疑。民国时期唐圭璋先生编纂《全宋词》,便没有收录宋江在“菊花之会”上写的《满江红·喜遇重阳》,也没有收录宋江在佂辽凯旋途中写的《减字解连环·楚天空阔》。所以,民国时期就应当有比较接近母本的容与堂本《水浒传》,1975年版《水浒传》疑似被再次增删。

还有一个系列,就是金圣叹删节的贯华堂本。这个本子删掉了后面的章回,金老先生自己写了一段“忠义堂好汉惊恶梦”,作为全书的结束。

现在的通行本基本上采用的是这两个繁本系列,但也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版本出现,就是以贯华堂本为前七十回,以续书《征四寇》为后五十回,搞成了驴唇对马嘴。

通行本《水浒传》的续书为何采用《征四寇》

容与堂本《水浒传》是征两寇,也就是佂辽和剿方腊。现在的通行本120回本,依据清代版本,则把王庆、田虎的故事收录进来,完整的照搬了《征四寇》。

实际上,自从金圣叹删掉后面的故事后,《水浒传》被一个伪母本“石渠阁贯华堂本”所误导,续书任由书商删节取舍。对照简本,有的版本有王庆、田虎的故事,没有佂辽和剿方腊,有的干脆把佂辽放在最后,先打方腊,再打辽国。

那么,现在的通行本为何很执着的采用《征四寇》的故事呢?原因有两点:其一是保持所谓的《水浒传》的完整性,现存的明代嘉靖年间刊印的祖本只剩下五回残本,金圣叹的贯华堂本戛然而止,不能满足阅读。在无法考证祖本的情况下,只能采用与原著比较贯通的《征四寇》来续貂。

其二是按照“投降派宋江”的主旨,完整的呈现梁山最终被招安,然后“打别的强盗去了”这个主题。

所以,《征四寇》的几个故事虽然写得比原著粗糙,创作水平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但却也被叫做《水浒传》。

《征四寇》无论怎么编排,擒方腊的都是鲁智深,而不是武松。因为这几个续书自出笼以来,基本上没有被做过大手术,只是在局部进行了改写或者增删。

到底有没有鲁智深擒方腊的故事

上面讲到有一种版本把佂辽故事放到最后,打完方腊再去打辽国。我觉得,这个版本做得比较符合历史。

北宋征伐辽国是因为与金国签订了“海上之盟”,也就是历史的联金灭辽,这是宋徽宗宣和二年时的事情。宣和三年四月,童贯统兵灭了方腊。此时,金国约北宋联手伐辽。在金国的攻打下,辽国天祚皇帝兵败逃往北方。童贯因为攻打方腊获得大胜,志得意满,便于宣和七年起兵攻打辽国燕京。不过,这一回童贯大败。

为冒功请赏,童贯请金国帮助攻下燕京,并以重金收购了一座空城。这一年,辽国彻底覆灭。

所以,如果现在看到的是施耐庵的原著,那么,征方腊一定会在攻辽之前。也有可能没有征方腊的故事。因为,方腊是在宣和三年四月被剿灭的,而梁山泊则是在宣和三年二月被张叔夜收降。施耐庵创作《水浒传》是参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并不是凭空虚构的,《水浒传》其实是一部非原创的再创作文学作品。

那么,这就有一个疑问了。鲁智深到底有没有擒方腊,都是一个疑问。即便是原著故事中有征方腊,方腊到底是被谁擒获的,也是个难以讨论的谜团。

所以,我认为,既然都不是《水浒传》的故事,鲁智深擒方腊、武松擒方腊都没有问题,都可以是一种读法。反正大家都是续书,只不过《征四寇》被印在了现在通行本上而已。

电视剧为何要改成武松独臂擒方腊

既然最权威的人民文学出版社都将《征四寇》(实则征两寇)作为续书,印在了《水浒传》的后面,那么,电视剧为什么要改成武松独臂擒方腊呢?简单回顾一下鲁智深擒方腊的细节,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容与堂本第一百一十九回“鲁智深浙江坐化,宋公明衣锦还乡”中,便是鲁智深擒方腊的故事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鲁智深因为武松被包道乙伤了左臂,与之并肩作战的鲁智深发了狠劲,狂追方腊部将夏侯成而误入深山老林。

鲁智深误打误撞,来到了一个山凹中。这里,有一个小草菴,草菴中有一个老和尚。这个老和尚见鲁智深到来,就对他说:“柴米蔬菜都有,只在此间等候,但见个长大汉从林深处来,你便捉住。”老和尚交代完,便飘然不知所踪。

鲁智深依照老和尚的嘱咐,果然将方腊擒获。宋江一见方腊被鲁智深擒来,问明情况后,感叹道:“那和尚眼见得是圣僧罗汉,如此显灵。”

就是这么一段故事,现在还有一些版本都要进行删改,没了老和尚,反正方腊跑到草菴前准备找吃的,迎面遇到一个胖大和尚,一禅杖打翻绑了,就算擒获方腊了。也没有宋江的这句感叹。为什么呢?我不说,大家心里都有数。电视剧不便呈现这样的故事,改成武松独臂擒方腊,也就可以接受了。

《水浒传》命运真的很凄惨,无论拿出那一段故事,都是出于各种理由被删了、被改了,甚至被腰斩了。鲁智深擒方腊也一样,涉及“敏感”话题而被改成武松独臂擒方腊,一点也不值得大惊小怪的。


绿野萍踪01


水浒传里有一个细节,那就是鲁智深生擒方腊,书上是这样那个描述的:方腊从帮源洞山顶落路而走,便望深山旷野,透岭穿林,脱了赭黄袍,丢去金花幞头,脱下朝靴,穿上草履麻鞋,爬山奔走,要逃性命。连夜退过五座山头,走到一处山凹边,见一个草庵,嵌在山凹里。方腊肚中饥饿,却待正要去茅庵内寻讨些饭吃,只见松树背后转出一个胖大和尚来,一禅杖打翻,便取条绳索绑了。那和尚不是别人,是花和尚鲁智深。拿了方腊,带到草庵中,取了些饭吃,正解出山来,却好迎着搜山的军健,一同绑住捉来见宋先锋。

可是看了电视剧水浒传以后,有些茫然,原来方腊是被武松捉住的,事实上民间也有武松独臂擒方腊的壮举。

不过心里有了疑惑,武松和鲁智深这两个人物都是梁山上数一数二的英雄,而且关系也非常要好,都是嫉恶如仇的人,后来也都是佛门弟子,不会再去争执到底是谁剿灭的匪首。可是看书的人不能如此囫囵吞枣,还是有理论的必要。

后来发现,擒方腊的既不是武松,也不是鲁智深,而是另有其人。

第一种说法是韩世忠,当时韩世忠并不是大将,而是一名小校。方腊之乱,祸延六州五十二县,戕害百姓二百多万,他败亡后所掠妇人自他的巢穴中逃出,全身赤裸,自缢于林中的,相望百多里。朝廷以童贯、谭稹统率大军镇压,方腊最后被一位小校所捉,这个小校就是韩世忠。这种依据是苏州灵岩山存有 和 等材料的记载.

第二种说法是童贯,这见于宋史,历史记载:(方腊乱诸将)刘延庆、王禀、王涣、杨惟忠、辛兴宗相继至,尽复所失城。四月,生擒腊及妻邵、子毫二太子、伪相方肥等五十二人于梓桐石穴中,杀贼七万。四年三月,余党悉平。进贯太师,徙国楚。据说童贯这个人身材高大魁伟,皮骨强劲如铁,双目炯炯有神,面色黢黑,颐下生着胡须,一眼望去,阳刚之气十足。当然活捉方腊肯定不是亲力亲为,而是他把手下的功劳攫为己有。

第三种说法: (刘世光) 方庚所擒。依据是 所载作于元朝的 :宣和二年(1120)十月,方腊准备起义之事,被洞源里里正方庚父方有常察知,派二子方熊告官,方庚又把方腊禁闭粮仓中。方腊得脱,杀方庚一家42口而举义,唯方庚越墙逃脱,“指天说誓,倾心报国报家”。次年四月,方腊败退,宋军打到青溪,方庚投身军前,为之向导。方腊兵败,躲进洞源石洞里。方庚带领宋军搜山围捕,收买叛徒方京,获悉方腊躲藏的山洞,致使方腊等人被捕。

至于武松单臂擒方腊,见于南宋笔记 和江浙一带民间流传很广的 "武松独臂擒方腊". 故事。

那么到底哪一个故事才是确切的,江湖认为韩世忠才是擒方腊的英雄。

其一,水浒传中宋江征方腊于史无据,自然也就不存在武松和鲁智深去捉方腊的故事了。而童贯尽管是宦官,确实平定方腊的主帅。而韩世忠是童贯手下王渊的一名小将。

其二,宋史云:宣和二年,方腊反、江、浙震动,调兵四方,世忠以偏将从王渊讨之。次杭州,贼奄至,势张甚,大将惶怖无策。世忠以兵二千伏北关堰,贼过,伏发,众蹂乱,世忠追击,贼败而遁。渊叹曰:“真万人敌也。”尽以所随白金器赏之,且与定交。时有诏能得腊首者,授两镇节钺。世忠穷追至睦州清溪峒,贼深据岩屋为三窟,诸将继至,莫知所入。世忠潜行溪谷,问野妇得径,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险数里,捣其穴,格杀数十人,禽腊以出。大意是:宣和二年,方腊造反的时候,江浙一带震动,朝廷调兵遣将。韩世忠是偏将跟着王渊讨伐。到了杭州,方腊军声势浩大,大将们反而束手无策。韩世忠带着两千伏兵追击,王渊赞叹道:你真是万人敌。当时朝廷规定,擒住方腊的,授予节度使。韩世忠追到睦州清溪峒,因为藏了很多地方,别人都不知道该向哪里攻击。韩世忠偷偷地越过小溪于山间,问向农妇问路得到了消息,因此深入其中,格杀几十个人,把方腊擒住。 其三,至于方庚当时不过是民团,与方腊斗争构不成威胁,而韩世忠乃以名将,平时养之有素。

由此可见,当年捉住方腊的乃是后来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如此也不辱没方腊的一世英名。方腊后来宁死不屈,慷慨就义,的确是一条好汉。


唧唧猴VLOG


武松的故事,基本游离于水浒之外,“武十回”整个就是完全围绕武松讲的故事,跟其他的好汉尤其是主角们基本没什么关联。唯一有个关联的是鲁智深,但那也就是为了给武松安排个退场的去处而已。后面的三山打青州,那是为了让武松有个理由上梁山,作者甚至都在有意减少武松的戏份,连呼延灼都不肯让武松交手。显然这种意图就像是“武松的故事已经讲完了,现在只是交代一下武松的去向,”

所以就武十回而言,与其说它是水浒的一部分,倒不如说它是和水浒平行的作品。只是这段故事太精彩了,太深入人心了,水浒的作者(姑且认为是施耐庵)决定把它整合进水浒里,让武松也成为梁山好汉之一。

换个说法,《水浒》和《武松传》是平行的两本书。

那么想想,写《武松传》的人(事实上是一群人),如果把武松的故事写下去,会怎么写?

“单臂擒方腊”就是个很适合武松的结局:又立下不二之功,又因伤退出江湖。

而写《水浒》的施耐庵(等人),又该怎么写?

从全局来看,武松故事只是众多故事之一,擒方腊这个功劳没必要非要再给武松了,可以给另外一个人推动剧情,如果需要的话,如果没有合适的人了再给武松。

然而还真就有这么个需要的人:鲁智深。这个人的佛性在前面已经有所铺垫,这儿该收笔了。作者需要让他在立下大功后大彻大悟,而没有立下大功这个环节,鲁智深的大彻大悟就失去了意义。鲁智深对这个剧情的需求度大于武松。

局部要服从全局,所以这个剧情要安排给鲁智深。武松只好安排个“断臂”情节“致敬”一下其他传说故事了。


逗笑聊吧


版本的问题,小说是鲁智深擒方腊,民间坊间流传武松单臂擒方腊。

《水浒》原著记载:当时宋江等众将,监看烧毁了帮源洞中宫殿器皿屋宇楼阁,引军都来洞口屯驻,下了寨栅。计点生擒人数,只有贼首方腊,未曾获得。传下将令,教军将沿山搜捉。告示乡民:但有人拿得方腊者,奏闻朝廷,高官任做;知而首者,随即给赏。却说方腊从帮源洞山顶,落路而走,忙忙似丧家之狗,急急如漏网之鱼。便望深山旷野,透岭穿林,脱了赭黄袍,丢去金花幞头,脱下朝靴,穿上草履麻鞋,扒山奔走,要逃性命。连夜退过五座山头,走到一处山凹边。见一个草庵嵌在山凹里。方腊肚中饥饿,却待正要去茅庵内寻讨些饭吃,只见松树背后,转出一个胖大和尚来,一禅杖打翻。便取条绳索绑了。那和尚不是别人,是花和尚鲁智深。

武松擒方腊的说法:

明崇祯甲申年春丁卯月初版的《通臂拳谱》记载有武松独手擒方腊的武术套路:

第二套

饿虎爬山六把歌:

饿虎爬山一捏喉,左檎右腕使压肘;

武松独手擒方腊,还把银鱼钓金钩;

这说明,明代末年,武松独手擒方腊的故事流传很盛。

至于武松的断臂,根据《水浒》原著,是被方腊手下的灵应天师包道乙用玄天混元剑砍断的。





南山南影视


擒方腊这个故事纯粹是虚构的,评话就有不同的版本,元明时期,各种八卦故事盛行。其实在108将的天罡星中,真正有好汉气魄和高超武功的就鲁智深和武松两人,其他人都是做梦都想诏安升官发财或行为欠检点的人!擒方腊是聚义的高潮,所以要突出这两个好汉!


麟州捉鬼


水浒传是作者根据当时的民间传说以及一些小说志异还有说书人口口相传的故事改编整理出来的


要淡定21


这两个都是电视剧的改编,为了让你觉得看电视剧有不同的感受,武松单臂擒方腊是为了突出武松的英雄形象。原著里是鲁智深,属于偷袭,没费劲,不能突出任何英雄形象


中华田园人


俩个版本是一个是武松擒方腊,一个是鲁智深生擒方腊。

原因是根据版本来说:武松擒方腊的版本因为林冲被气死了,鲁智深出家了,林冲是鲁智深最好的兄弟,林冲死了,鲁智深也心灰意冷,在大相国寺真的成和尚了。

鲁智深擒方腊的版本是林冲没有被气死,跟随宋江出征,鲁智深也跟着一起,鲁智深早先出家时方丈就参破了鲁智深的一生,说他日后能成就功名,并能修成正果,所以,方腊被鲁智深生擒就是为了印证方丈的话。


吆喝是我呀


只是不同版本而已,目前主流是100回版本,还有120回版本,和金圣叹的72 回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