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人能够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

我生于贫困,但在幸福的天空下,在大自然中,我与之感到一份融洽,而绝非敌意。我的生命因此并非始于痛苦,而是始于圆满。

——加缪

一个男人在炽热的太阳照耀下,连开五枪打死一个阿拉伯人,法庭要判他死刑,然而法庭判他死刑并不是因为他杀了人,而是因为他是个“冷漠”的人——他在母亲下葬时没有哭泣,也没有要求打开棺材再看母亲一眼,甚至在第二天就开始和女朋友一起玩乐,看喜剧电影。

事实上,他不光对亲情“冷漠”,对友情和爱情同样“冷漠”。女友问他是否愿意结婚,他说结不结都行,女友愿意结就结;女友问他是否爱她,他回答不知道爱不爱,大约是不爱吧。周围人都讨厌的邻居请求他帮忙对付自己的情人时,他接受了,认为没有理由让自己不满意,之后,邻居要跟他交朋友,他也接受了,理由同样是交不交无所谓。

这个男人叫默尔索,法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局外人》一书里的主人公。文学史上经典的“置身事外”的形象。

《局外人》: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人能够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


加缪,不仅仅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而且也是世界文坛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加缪在诺贝尔颁奖晚宴上的演讲中说过这么一句话:“对于知晓的事,绝无谎言;对于压迫,反抗到底。”这句话可以说贯穿于《局外人》一书的始终,在通读完全书后,我认为这本书在讲这样一件事:人之所以为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就在于自我意识的觉醒。

《局外人》: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人能够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


一.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真实往往令人难以承受

在小说里,默尔索从来没有对什么表示出过多的关心,审判时人家问他对妈妈的感情怎么样,他只是很淡然的说,他爱他妈妈并不比别人爱得更少一点,但是他的律师说光这样还不够,这样不足以表达他对妈妈的爱,然而默尔索仅仅只是在说出他的真实感受而已。

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教授袁筱一对此评价道,当我们在渲染我们所有的感情的时候,我们或许是时候该想一想,这个当中有多少是语言的行为。我们是怎么去描述亲人之间的友爱的,也许描述已经倒过来成了友爱的本质。

默尔索回答任何问题都是根据实际情况,他追求真实的回答,可很显然,恰恰是真实的回答不为社会所容,人们不能接受一个人仅仅是爱妈妈不比别人少而已,社会期待的是他说他有多么爱他母亲,母亲去世他有多么难受,多么痛不欲生。

可是,那些仅仅是语言的假象呐,我们人类似乎总是说得比做得多,说的要远远比实际情况多得多。可能因为现实太过贫瘠,所以我们需要用语言来填补。久而久之,语言和现实世界变得脱节,语言加强了现实世界的种种幻觉,所谓的谎话说一千次便成真就是这个道理。

现实太过扎心,我们便用语言来安慰着自己,说着说着语言成了谎言,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本书中,女主角房思琪为了让自己活下去,骗自己说自己没有被侵犯,自己只是爱上了对方而已。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活在公众面前就是活在谎言之中。没有谎言,我们便难以生存。就像生活中经常需要说“善意的谎言”,可善意的谎言也终究是谎言呐。

《局外人》: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人能够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


但是,有些人宁愿面对残忍的真相,也不愿意活在谎言中,如同书中的默尔索,他直面自己的真实感受,不愿意说谎,这是他自我意识觉醒的第一步,直面真实。

二.世界是自己去探索的——学会拒绝外界价值观的灌输

小说里默尔索在监狱里看报纸看到这样一则故事:一个人离开捷克的农村,外出谋生。25年之后,他发了财,带着妻儿回乡。他的妈妈和妹妹在家乡开了家旅店。为了让她们大吃一惊,他把老婆孩子放在另一个地方,自己去旅店,但是进去的时候母亲和妹妹没有认出他来。他想开个玩笑,租了一间房,并亮出他的钱来。夜里,他母亲和他妹妹用大锤把他打死,偷了他的钱,把尸体扔进河里。第二天早晨,他妻子来了,说明了情况,最后,母亲上吊,妹妹投井。

这则故事不禁让人思考,我们所谓的感情究竟是什么,比如这则故事中的亲情,妈妈和妹妹其实可以不必自杀的,不从法理角度看的话,他们不知道儿子和哥哥的真实身份,不知者无罪,很显然这个理由不足以说服她们。

为什么她们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她们的身份被确认了,所有社会伦理,道德责备都会纷至沓来,首先是自己对自己的责备,她们连自己心里的这道坎都过不去,就更不用说面对外界的指责了。

这么来看的话,感情似乎变了味,难道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羁绊仅仅是因为法律,道德和伦理要求吗?我们的情感是现实世界里真实存在的情感,还是社会规则对人的要求?

默尔索对社会规则是冷漠的,不屑一顾的,嗤之以鼻的,在母亲葬礼上没有哭,其一是因为他之前与母亲长期不在一起住,感情却是没有那么深刻,其二是因为他觉得母亲终于摆脱了世间的一切繁琐,他为母亲感到高兴,他不觉得这是一件悲伤的事。

当然,在陪审团眼里事情就不是这个样子了,在他们眼里,在母亲葬礼上哭泣是一件正义的事情,母亲葬礼的第二天和女友去寻欢作乐就是不正义的事情,一开始他们以正义崇高之名去规劝默尔索“改邪归正”,承认错误,这样就可以免去他的罪名或者轻判,然而不管谁劝,劝什么,默尔索始终不为所动。最后,陪审团的人愤怒了,他们要以正义之名来判默尔索死刑,理由不是他杀了人,

而是因为他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他拒绝接受社会的规则,拒绝来自陪审团一干人等的规劝,和来自他们价值观的灌输

然而,人毕竟是活在社会之中的,人是群居动物,不可能完全屏蔽来自他人的影响。因此默尔索对一切外界的价值观都保持警惕的态度,他像一个旁观者一样观察着,思考着,始终保持自己的判断力,这是他自我意识觉醒的第二步,拒绝外界价值观的灌输,保持独立思考。

《局外人》: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人能够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


三,对于压迫,反抗到底——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很多人认为《局外人》的主题是荒诞,提到加缪也会不由自主地与之联系起来。在我看来,《局外人》探讨的不是荒诞本身,而是面对荒诞怎么做。

面对这般荒诞的世界,我们人应该怎么办?默尔索死刑前夜,神父来看望他,企图用宗教来劝服他,他们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在我所度过的整个荒诞的人生中,从我未来的深处,一股昏暗的气息穿越尚未到来的岁月向我扑来,这股气息一路袭来,使别人向我建议的一切都变得毫无差别,未来的岁月并不比我已经度过的岁月更真实。

这是神父走了之后默尔索的内心独白,也是小说唯一一次出现“荒诞”这个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默尔索将自己的人生总结为荒诞,他认为人生是荒诞的,世界也是荒诞的,因此他主动选择了疏离,落在别人眼里就变成了冷漠,无情。

他的主动远离在我看来是一种无声的反抗,他意识到了荒诞却也清醒的明白无力改变,才总会说“我怎么都行”。

然而在小说的结尾,他却重新感觉到了幸福,当他回想起生活中具体经历过的场景,他感觉到了幸福,“我对我自己有把握,我坚持了自己内心的真实,对一切都有把握,对我的生命和那即将到来的死亡都有把握,我只有这么一点把握,但至少我抓住了这个真理,正如这个真理抓住了我。”这是他自我意识觉醒的最后一步,即使面对死亡,也依然不妥协,坚持自我。

《奇葩说》第四季最后一期辩题是:我们最终都会变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是不是一件坏事?黄执中是正方四辩,他在最后结辩的时候说,伤害已经造成了,什么都改变不了了,这个时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意识到这是一件坏事。

《局外人》: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人能够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


《局外人》: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人能够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


而意识到这是一件坏事本身就是最大的反抗,能反抗就意味着一个人还有自我意识,能够把握自己,正是这种把握自己的掌控感让默尔索在生命的尽头感到无比的幸福。

加缪在《西西福斯神话》里说:“朝向峰顶的奋进本身足以充实人类的心灵。”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直面真实,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在自己选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