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笔谈134:寇准立下大功却被罢相,究竟原因是什么?

本号(纪岩松)打算以连载的形式,从大宋的人和事入手,以史料为基础,用通俗语言、清晰逻辑再现北宋100多年政权的跌宕起伏,姑且起名《宋史笔谈:北宋王朝盛世梦》。今天是第134篇。


自与契丹、西夏结盟后,一个和平盛世指日可待,宋真宗赵恒志得意满,为此高兴了好久。他庆幸自己拥有寇准,把寇准视为宝贝。

是的,没有寇准,当年自己很可能连太子都做不了;没有寇准,自己很可能远走南方,成为一个偏安之主。寇准,恩重如山啦!

所以,1005年四月,当有人状告寇准与安王赵元杰谋反时,赵恒压根不信。胆敢污蔑功臣,杀了!

这就是寇准的地位和影响力。

得罪小人

在这种背景下,当赵恒宠信的参知政事王钦若从大名府回来请辞时,赵恒想了想,还是同意了。

王钦若和寇准本就不和谐,虽然自己看重王钦若,但不能让他留在中书与寇准置气。于是,赵恒专门新设了资政殿学士,由王钦若担任。

在寇准眼里,王钦若就是软蛋,是投降派,是逢迎分子。依寇准的为人,根本不会去考虑王钦若的感受。这种人辞职更好,还想待在资政殿学士的岗位上过好日子?

宋史笔谈134:寇准立下大功却被罢相,究竟原因是什么?

因为是新设的岗位,职级、地位都不确定。寇准下令,资政殿学士位列翰林学士之下、侍读学士之上。

这王钦若在做参知政事之前就已经是翰林学士,后来升任参知政事,又经过澶州之战,现在一下回到了翰林学士之下。估计鼻子都气歪了

好你个寇准,澶州之战被你弄去保卫大名府,差点丢了性命不说,现在你居然还作弄我!

学士嘛,也没什么正经工作,主要就是编编书、整理整理文档。但他就是不想去,也没办法,只好奉命去编书。可一看,编书的同事又是杨亿,这个整日和寇准混在一块的人。

王钦若欲哭无泪。

小人想出头

再过了半年,毕士安突发疾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寇准就此成了帝国的独相

此时,参知政事是王旦和枢密院调任过来的冯拯;枢密院仍是王继英、陈尧叟;权三司使则是寇准器重的丁谓。

面对位高权重、居功至伟、天下闻名的寇准,王钦若知道,要想重新出头,必须依靠皇帝。

一次上朝,百官自动排好位置。不知怎么回事,这次赵恒忽然看见了王钦若。他发现,王钦若居然排在翰林学士李宗谔之下。

宋史笔谈134:寇准立下大功却被罢相,究竟原因是什么?

赵恒问道,怎么回事啊?

王钦若逮住机会了。他申述说,我是从翰林学士升为参知政事的,无罪被罢参知政事,结果职务比翰林学士还低,这就是被贬了。

怨气很重。赵恒为了安抚他,再次特意为他设岗,任命他为资政殿大学士,位列翰林学士承旨之上

这下,你满意了吧?

面对赵恒的宠信,王钦若很感激,但他并不满意。

因为寇准还在

寇准的主角光环

像寇准这种自带光环、牛逼闪闪的人物,只要在中书有个位置,就能混成主角,更别提他现在是独相,权柄更重。

以前他在中书,前面有年迈的吕端、毕士安给他撑着,可以让他由着性子来。

而现在,没了这种德高望重角色的提点,他更加随心所欲。他准备一扫朝内颓气,重振帝国生气。

首先要从用人抓起。现在他面临一个问题:如果有岗位空缺,又有很多人等着提拔,怎么办?

常规的有几种办法。可以论资排辈,可以抽签,也可以奖优罚劣。

抽签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等于中书将权力拱手交给天意;论资排辈是承认现有秩序,按年龄、资历自动迁调,按部就班地分割利益。

中书现在就三个人,寇准、王旦、冯拯。王旦比较稳重,冯拯一直跟寇准不对付,他们的意见是论资排辈,毕竟这样稳妥。

但寇准坚决不同意。

宋史笔谈134:寇准立下大功却被罢相,究竟原因是什么?

用人是一种导向,他就是要借此对官员实行奖忧罚劣、能上能下,他要打破官场论资排辈的潜规则,给日益僵化腐朽的官场注入新的活力。

他认为,如果论资排辈任免官员,那还要宰相干什么?直接由中书一小吏决定得了!

可这奖忧罚劣的标准不好定,那时没有科学的目标考核,说到底还是个人直观感受。一个人合不合适、优不优秀、是否德才兼备,话语权全掌握在选人者手中。

对寇准的这种做法,说得好听,是他以天下为己任,有担当说得不好听,是他违背官场规则;说得更恶毒点,是他滥用职权博取个人名声、甚至拉帮结派!

这就成了今后他罢相的理由。

当然这是明面上的理由,导致他罢相的真正关键是他显然没有吸取以前的教训。

这教训就是行走官场的经验总结:尽量不要得罪人;即使要得罪,宁可得罪君子,也尽量不要得罪小人;如果非得要得罪小人,那也尽量不要得罪聪明有文化的小人。

因为君子面薄心软,不会和你拼命;而小人心狠手辣,处处观察机会,非得要置你于死地;聪明有文化的小人则更加恐怖,可以杀人于无形!

寇准很不幸,他得罪过的王钦若就属于聪明有文化的小人,而且还受宠。

小人出招,杀人无形

王钦若发现了寇准的居功自傲和洋洋自得,也发现了赵恒对寇准的言听计从。他们两人之间难道就没有裂痕吗?

没裂痕也要创造裂痕!

王钦若记起,当初澶渊之盟刚定时,朝野上下就有一些异议,有的人说每年给契丹三十万太多了。

所以,这件事难道寇准就没有错吗?还亏得他当着赵恒的面自夸,说什么如果不是我,哪会过上这种太平日子!

宋史笔谈134:寇准立下大功却被罢相,究竟原因是什么?

简直是戏耍皇帝,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一天退朝,赵恒目送寇准离开。王钦若开始了自己表演。

王钦若上前说,陛下敬畏寇准,是因为他对国家有巨大功勋吗?

赵恒说,是呀。

王钦若的口才开始发挥了。

他说,想不到陛下如此认为!澶州之战,陛下亲征而最终议和,陛下不以为耻,反认为是寇准的大功,我实在想不明白!

赵恒大惊,这跟平日大家说的不一样,难道还有内情?

王钦若接着解释说,城下之盟,就是春秋时期的小国国君都认为是耻辱!现在陛下做为大国天子,却在契丹兵临城下时与之议和,还答应每年送钱给人家,这不是城下之盟是什么!还有什么比这更耻辱的?!

宋史笔谈134:寇准立下大功却被罢相,究竟原因是什么?

赵恒是饱读诗书的,他马上想起了城下之盟的典故。

春秋时,楚宋交战,楚军围攻宋都九个月之久,并要求签订盟约。宋军义正辞严予以拒绝,说,签订城下之盟,犹如亡国,我们宁可战死也绝不从命!除非楚军撤离30里!

赵恒明白,楚军最终是按照宋国要求后撤才最终达成盟约的。当初澶渊之盟时,怎么没想到这点呢?

朝廷众臣、天下百姓难道都不知道吗?他们只是碍于自己是皇帝,不好说破而已,但内心里他们肯定也认为这是耻辱,是在看自己笑话!

见皇帝醒悟了,不再飘飘然后,王钦若开始了人身攻击。

之所以说王钦若是小人,不在于大难临头时他只知逃跑,比城下之盟更耻辱;而在于他不以自己逃跑为耻,反而说别人签订城下之盟可耻;更在于别人解决问题后,他还大肆攻击功臣。

他说,陛下知道赌博吧?赌博的人输红了眼,往往会把最后的身家性命都拿出来下注,可谓

孤注一掷!寇准怂恿陛下亲征,你以为是安的好心?他是以陛下做最后的筹码去孤注一掷!

赵恒的心思

这才是王钦若的核武器,因为花钱求和平是赵恒亲自定的主意,算不到寇准头上。只有将寇准的险恶用心揭露了,才会引起皇帝的反感。

这话一说完,就等着赵恒自己琢磨了。赵恒越想越觉得这话有道理,越想越觉得澶渊之盟的可耻,越想越觉得寇准的不靠谱。

这人毫不逢迎,更不顺从,王钦若说得对,他就是胆大妄为的赌徒,自己被他裹挟着,什么亲征、盟约,全部被他操控自如;而自己,就像提线木偶。

只要宋朝成功了,无论是战争还是和谈,寇准都会留下历史名声;万一失败了,承担后果的却是自己。

宋史笔谈134:寇准立下大功却被罢相,究竟原因是什么?

在别人眼中,寇准才是太阳,自己倒像生活在他的阴影之下,成为一个配角。立太子,是寇准的功劳;亲征,是寇准的功劳;和谈,还是寇准的功劳;现在,用人,更是他的功劳!

所有的这一切,无论对与错,他都能青史留名。他,贪图的是名声!是在卖直求名!

自己的位置呢,摆在哪里?被他架空,听他使唤,却要承担所有的后果!

1006年二月,赵恒终于下定决心,以滥用职权用人来博取个人名誉为由,将寇准罢相,贬为知陕州。

寇准再次远离中枢。他可能离去时都还没想明白,怎么就无缘无故地被罢了。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还是功高震主、卸磨杀驴?

不管怎么说,他的历史使命暂时终结了。

他的任命,本就具有抵御契丹的意义;他的罢相,代表和平的到来,也代表赵恒即将进入一个新时代——摆脱他人阴影的新时代。


多谢欣赏。读完此篇,如仍感兴趣,敬请关注本号(纪岩松),后续连载更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