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毒之一——蜈蚣

蜈蚣為陸生節肢動物,身體由許多體節組成,每一節上均長有步足,故為多足生物。蜈蚣又名叫天龍、百腳蟲、少棘蜈蚣、吳公、蝍蛆等,是一種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陸生節肢動物。常見的蜈蚣有紅頭、青頭、黑頭三種。紅頭的背部呈紅黑色,腹部現淡紅色,足為淡橘紅色或黃色。青頭的背部和足部呈藍色,腹部淡藍色,體型小,長度約為紅頭蜈蚣的二分之一。

黑頭蜈蚣背部和足部呈黑色,腹淡黃色,體型更小。上述三種以紅頭蜈蚣最佳,體型大,產量高,性情溫順,適應性強,生長快。一般在農村較為多見,常位於潮溼的牆角、磚塊下、爛樹葉下、破舊潮溼的房屋中等,在夏天較為常見。蜈蚣是肉食性動物,食譜範圍比較廣泛,尤其喜歡捕食各種昆蟲。


五毒之一——蜈蚣

消化系統

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食物從口腔進入消化道,經機械作用和化學分解過程,才能夠被蜈蚣吸收和利用。 消化道簡單,從口到肛門為一條縱貫身體中央的直管道,口後為膨大的咽,它的收縮有利於吸吮食物。咽後的消化道為前腸、中腸及後腸三部分。前腸及後腸都很短,中腸卻很長。前腸主要起著接受、運送及初步消化食物的作用。中腸是食物消化及吸收的主要場所,後腸擔任形成糞便及運送至尾節的肛門排出體外的任務。 消化腺為一對葡萄狀的唾液腺,通過唾液管開口於前腸,唾液腺能分泌含有消化酶的唾液,能夠溼潤及初步分解食物。

呼吸系統

蜈蚣以氣管系統進行呼吸。 氣管是體壁內陷而成的彈性管狀構造,壁上具有幾丁質的螺旋絲,可支撐氣管以利氣體流通。氣管有許多分支,分佈在體內體壁的細胞與組織之間。 氣管在身體兩側有與外側相通的開口——氣門,它是氣管形成時留下的陷口,蜈蚣共有氣孔6對,分別在第4節、6節、9節、13節和16節,其他各節都退化了,僅保留一點痕跡。各氣門有關啟裝置,使氣門可開閉,開啟時氣體出入無阻,閉合時可防止體內水分蒸發及外物入侵。

循環系統

蜈蚣的循環系統為開管式循環,但比較發達,管狀的心臟在消化管的背方,貫通軀幹部,並有圍心膜包圍,由後向前進入頭動脈通向頭部各個器官。除前行的背血管外,還有一對側動脈包圍了消化管並在消化管的腹面匯合成神經上血管,這些血管有分支進入血腔。此外,蜈蚣除末端幾節外,在每節有一對心孔,心孔為血液從血竇進入心臟的開孔。

排洩系統

蜈蚣的排洩系統為馬氏管。它是著生在中後腸交界處的不分支的盲管。馬氏管的盲端遊離在血腔中,並自血液中吸取代謝所產生的廢物,把它送入後腸,經後腸重新吸收水分後,由肛門連同糞便排出體外。

神經系統

蜈蚣的神經系統和蚯蚓相似,屬鏈狀神經系。包括1個腦神經節,由神經分佈到觸角和眼,有兩條神經連食道下神經節,食道下神經節有神經連大顎、2對小顎和顎足。此後則為2條後行的腹神經索和每節一對神經節,隨體節的癒合神經節也癒合,每對神經節又發出神經到每個體節,以調節身體的活動。

生殖系統

蜈蚣為雌雄異體。 蜈蚣生殖系統的生殖腺均在消化管的背方,是單一的卵巢或精巢,由一條生殖管,即輸卵管或輸精管,後來分為兩條,繞消化道而下,分別開口於雌雄生殖孔。此外還有兩對附性腺通生殖管的末端,雌蜈蚣有2個受精囊,雄蜈蚣有2個儲精囊,它們皆通到輸卵管和輸精管的末端。 雌蜈蚣在卵粒成熟時充面體腔,臨產前的母體,在受精囊內儲有精子,使發育完全成熟的卵子在排卵時能與精子結合,成為受精卵而排出。


五毒之一——蜈蚣

蜈蚣懼畏日光,晝伏夜出,喜歡在陰暗、溫暖、避雨、空氣流通的地方生活。蜈蚣喜歡生活在丘陵地帶和多沙土地區,白天多潛伏在磚石縫隙、牆腳邊和成堆的樹葉、雜草、腐木陰暗角落裡,夜間出來活動,尋食青蟲、蜘蛛、蟑螂等。一般在10月天氣轉冷時,鑽入背風向陽山坡的泥土中,潛伏於離地面約12cm深的土中越冬至次年驚蟄後(三月上旬),隨著天氣轉暖又開始活動覓食。

蜈蚣鑽縫能力極強,它往往以靈敏的觸角和扁平的頭板對縫穴進行試探,岩石和土地的縫隙大多能通過或棲息。密度過大或驚擾過多時,可引起互相廝殺而死亡。但在人工養殖條件下,餌料及飲水充足時也可以幾十條在一起共居。

蜈蚣為典型的肉食性動物,性兇猛,食物範圍廣泛,尤喜食昆蟲類。在早春食物缺乏時,也可吃少量青草及苔蘚的嫩芽。

蜈蚣是雌雄異體動物,雌雄鑑別對雌雄合理搭配飼養,減少飼養雄蜈蚣的支出,提高繁殖率有重要意義。蜈蚣的雌雄鑑別比較複雜,需從頭部、體型、體質等方面綜合分析才能確定。頭部呈扁平狀而較大,第21節背板後緣較平圓、體型較大、較寬,腹部肥厚,體質較軟,用手擠尾部生殖區無生殖肢外露的為雌性;頭部隆起呈橢圓形,第21節背板後緣稍隆起,尖形,體型較小、較窄,腹部較瘦,體質較硬,尾部生殖區有l對退化的生殖肢的為雄性。


五毒之一——蜈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