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文化逆向突圍?從巴赫金狂歡理論三大關鍵詞,解析狂歡後的生活

為國宅家的生活已經過了20多天了,許多網友表示快要被逼“瘋”了,掀起了一股電飯煲做蛋糕、“橘子難產”等潮流,並逐漸演變出一種“新式宅文化”。

宅文化逆向突圍?從巴赫金狂歡理論三大關鍵詞,解析狂歡後的生活

“宅”作為一種正式名詞,最早出現於1983年,由日本著名漫畫家中森明夫提出,用來形容對漫畫極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人。後來“宅”特指待在家裡,沉迷個人愛好,與社會脫節的人。

宅文化一踏入社會,就受到來自主流文化的衝擊,甚至被貼上“邋遢”、“自閉”、“消極”等標籤。

然而,在疫情影響之下,人們不得不宅在家,而曾經不被看好的宅文化也展現出一種逆向突圍的趨勢,並逐漸演變為一種全民流行文化。

這種流行文化,本質上反映了特定群體共同的興趣、品味和意識形態特徵,實現身份認同,同時也表達著一種抵抗狀態,形成一場文化狂歡勝景

宅文化逆向突圍?從巴赫金狂歡理論三大關鍵詞,解析狂歡後的生活

前蘇聯傑出思想家巴赫金,曾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和《拉伯雷的創作和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的民間文化》兩篇文章中正式提出狂歡理論,原本是探索文化美學和詩學的命題,但同樣也適用於很多社會命題的解釋。

巴赫金的狂歡理論是對兩種生活方式的劃分:一種是官方的等級森嚴、充滿規矩的生活;另一種則是與官方嚴肅的生活截然相反的一種生活,即“狂歡”的生活。

本文將從巴赫金狂歡理論的三個關鍵詞出發,結合社會現實情況,解析狂歡後的生活。

  • 第一個關鍵詞:狂歡節。巴赫金狂歡理論論述的起點和支撐點,建構儀式與面具下的虛擬人格。
  • 第二個關鍵詞:狂歡式。巴赫金狂歡理論在文化形式中衍生的符號代碼,解析四個範疇下的全民狂歡。
  • 第三個關鍵詞:狂歡化。巴赫金狂歡理論中的核心術語之一,重塑平等開放的話語狂歡。
宅文化逆向突圍?從巴赫金狂歡理論三大關鍵詞,解析狂歡後的生活

1、狂歡節:巴赫金狂歡理論論述的起點和支撐點,建構儀式與面具下的虛擬人格

狂歡節是一種民間的節日慶典活動,也是巴赫金狂歡理論論述的起點和支撐點。

從古希臘的酒神節、古羅馬的農神節,到後來的狂歡節、愚人節,巴赫金認為狂歡是西方世界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充滿著狂歡的本質。

狹義的狂歡節還包含兩個重要部分,即狂歡儀式和狂歡廣場。狂歡儀式特指加冕和脫冕,充滿著戲謔的氛圍。狂歡廣場則是狂歡節演出的廣場,是狂歡文化得以延伸的符號場所,更是全民性的象徵。

巴赫金用“第二世界”的“狂歡”,對抗“第一世界”的權威,以加冕和脫冕這兩種狂歡節特有的儀式,來實現兩個世界的相互轉換。只不過,狂歡節中的加冕對象不是“國王”,而是地位低下的小丑或奴隸,以這種戲謔化、戲劇化的儀式,表達對現實世界的反叛與區分。

同時,巴赫金還提出面具的重要性,當小丑或奴隸穿上了國王的服裝,就佩戴上了專屬面具,實現了狂歡者虛擬人格的重建。

尤其是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之下,普通大眾產生了日益增長且多元化的文化訴求,網絡平臺就成為狂歡廣場,現實世界與虛擬的網絡世界也因此成為狂歡理論中的“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

宅文化逆向突圍?從巴赫金狂歡理論三大關鍵詞,解析狂歡後的生活

戈夫曼的擬劇理論認為,社會中的人都在某一意義上進行著表演,針對不同的場景、不同的對象按照不同的要求在前臺扮演不著同角色。

他認為處於前臺的表演者,按照某種預設扮演既定形象,是一種制度化的表現。這也對應著狂歡理論中的“第一世界”。而後臺才是個人生活空間,處於後臺的表演者是自然放鬆的,這對應著狂歡理論中的“第二世界”。

“宅”原本屬於私人化的後臺,人們利用網絡平臺將其呈現在臺前,就完成了一種儀式,在角色轉換之間形成了兩個世界的連接與逆轉。隨後,他們為自己戴上人設面具,建構虛擬人格,以滿足觀眾的需求,開始進入狂歡世界。

宅文化逆向突圍?從巴赫金狂歡理論三大關鍵詞,解析狂歡後的生活

2、狂歡式:巴赫金狂歡理論在文化形式中衍生的符號代碼,解析四個範疇下的全民狂歡。

狂歡式是由狂歡節引發出來的理論術語,是一種在文化形式中衍生的符號代碼,指的是一切狂歡節式的慶賀、儀禮、形式的總和。狂歡式的形成與發展,使得狂歡節不再侷限於固定的時間和地點,並逐漸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巴赫金提出,狂歡式同狂歡節所固有的平等、自由、歡樂、坦率的氣氛和特徵緊密聯繫。根據這種理解,狂歡式可以分為以下四種範疇:

  • 其一,脫離體制: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開始消失,在狂歡節中可以隨便而又親暱的接觸。
  • 其二,脫離常規:從等級秩序中解放出來,在相處中插科打諢,交流氣氛和諧而熱烈,形成人與人間相互關係的新形式。
  • 其三,脫離界限:處於對立面的崇高與卑下的界限開始分離,人們的生活態度趨於平等安逸。
  • 其四,脫離神聖
    :神聖與粗俗的秩序開始顛倒,人們保持著一種平民化的生活格調。
宅文化逆向突圍?從巴赫金狂歡理論三大關鍵詞,解析狂歡後的生活

從這四種範疇入手,我們可以看出狂歡式具有四大特徵:全民性、儀式性、平等性和顛覆性。狂歡節是一場具有特定儀式的全民性演出,人們在狂歡中打破了等級秩序,從現實生活中解放出來,抵達了具有顛覆性的“第二生活”。

例如,作為圖像語言的網絡表情包,以其強大的視覺感和傳播性,成為現代人網絡交流的重要載體。不論任何年齡和階層,都可以參與其中,符合狂歡理論中的“全民性”特徵。

此處的表情包從發展到傳播都體現著狂歡精神,成為文化形式中衍生的符號代碼,在滿足大眾自我表達的交互式心理的同時,帶領著大眾走向全民狂歡。

宅文化逆向突圍?從巴赫金狂歡理論三大關鍵詞,解析狂歡後的生活

3、狂歡化:巴赫金狂歡理論中的核心術語之一,重塑平等開放的話語狂歡。

狂歡化是巴赫金狂歡理論中的核心術語之一,也是狂歡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巴赫金認為,狂歡化消除了任何的封閉性,消除了相互間的輕蔑。

生活在“第二世界”的人們,不再有主體與客體之分,所有人都可以參與到狂歡儀式中。此時,人們不拘形式的狂歡語言便成為製造狂歡氣氛和狂歡感受的關鍵,包括加冕與脫冕、打嘴仗、神咒等等。

而網絡直播平臺的出現,就很好地證明了這個理論。人們把網絡直播平臺當作狂歡廣場,原先沉默的受眾也有了自由發聲的機會,他們在直播間以文字評論、打賞等方式發表自己的看法,打破了傳者與受者的隔閡,進而結構了原有的的話語秩序。

法國社會學家福柯認為人與世界的關係是一種話語關係。最初的話語權,大多掌握在社會精英手裡,普通受眾很難發出自己的聲音。隨著這些網絡平臺的出現,普通大眾不甘處於被支配的地位,紛紛建立起自己的話語權,重塑平等開放的話語秩序。

巴赫金狂歡理論的精髓就在於其獨特的“狂歡精神”。巴赫金積極關注狂歡廣場中的民間話語空間,他認為這些語言充滿著狂歡感受,也充滿著對官方世界的反叛。

宅文化逆向突圍?從巴赫金狂歡理論三大關鍵詞,解析狂歡後的生活

“狂歡”本質上是一種後現代的解構文化,是平民為了建立一個平等自由的世界而演繹出的文化策略。在巴赫金的狂歡理論中,他以狂歡節、狂歡式和狂歡化三個關鍵詞,作為重要切入點,建構儀式與面具下的虛擬人格,解析符號化的全民狂歡,以及重塑平等開放的話語狂歡。

然而,當狂歡成為日常化、生活化的現象,原有的社會規範正在逐漸消解,新的話語體系尚未完全成熟時,很有可能宣揚錯位的價值觀和生活理念,導致文化風氣和文化格調的三俗傾向等。

尤其是在全民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宅文化登上舞臺,原本嚴肅的的秩序被瓦解,大眾很容易在短暫的麻痺與狂歡中迷失自我

對於網絡表情包、網絡直播等一系列新的媒介發展形式,我們應該堅持中性原則,在享受它們帶來的新的信息交互方式時,保持足夠的理性思考,減少網絡不良行為,實現全民狂歡在理性與非理性中的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