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便攜式紅外測溫儀監測體溫靠譜嗎?

為什麼要監測體溫?人類作為恆溫動物,體溫相對穩定,一般維持在37℃左右,這是監測體溫的基礎。如果身體受到病菌或病毒侵襲,會導致發燒(發熱),體溫會升高。所以體溫在醫學診斷上是一個很普通又很重要的指標。

測定體溫的方式有接觸式的玻璃水銀溫度計和電子(數字)溫度計,以及新近興起的非接觸式的便攜式紅外線測溫儀。

接觸式溫度計一般測定時間建議5分鐘-10分鐘(口腔、直腸、腋部因部位不同,時間相應不同),加上每次使用需要消毒等手續,花費時間較多,使用玻璃水銀溫度計時還需要注意斷裂等安全性問題,所以便利快速的非接觸式紅外測溫儀就更加受到歡迎。

那麼人們很自然就有一個問題:紅外測溫儀測定的結果準確嗎?

關於水銀溫度計和電子溫度計的測定結果比較,有很多臨床數據和報道,兩者的測定結果很相近。關於紅外測溫儀與水銀溫度計或數字溫度計測定結果的比較,也有不少研究。舉幾個實例研究:

人類體溫的測定:

張小平(2004, 中國實用護理雜誌):對住院的病人(測定457 人次)和健康醫務人員(測定112人次)用便攜式紅外測溫儀測額部的皮膚溫度,用水銀體溫計測口腔溫度,結果表明:紅外測溫儀測得的前額皮膚溫度比水銀體溫計測得的口腔溫度低 2.16℃。如果以水銀溫度計測定的口溫≥38℃作為發燒的判斷標準,建議用紅外測溫儀測定時以前額皮溫 > 35℃為發熱判斷標準。

高歌等(2004 解放軍護理雜誌):水銀溫度計測定腋溫,平均36 .3 ℃(範圍35.0-37 .4℃)。紅外測溫儀測前額皮膚溫度,平均34 .8℃ (範圍31 .5 - 36.2 ℃),內關溫度平均33.8℃(範圍30.5-35 .8 ℃)。紅外測定結果前額溫度比腋下溫度平均低1.6℃, 內關溫平均比腋溫低2 .6 ℃。

鄒婕(2004,中國實用護理雜誌):測定對象:門診患者,樣本量70。在室溫15 - 22 ℃和23- 31 ℃條件下,用紅外測溫儀測定額頭、耳孔、耳後溫度,用水銀溫度計測定腋溫, 結果為:環境溫度15 - 22 ℃時,腋溫是36.8℃, 額溫、耳孔溫和耳後溫分別為33 .6℃,35.1℃和36.3℃。環境溫度為23- 31 ℃時,腋溫37.7℃,額溫、耳孔溫和耳後溫分別為34 .2℃、36.4℃和37℃。作者建議用紅外測溫儀測溫選用耳垂後下方凹陷處, 並將環境溫度控制在15-31 ℃。這篇論文注意到了環境溫度對測定結果的影響

黃鸝等(2010,中國國境衛生檢疫雜誌) :比較了便攜式紅外測溫儀、紅外成像快速測溫系統和水銀溫度計的測定結果,測定對象是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入境人員(1000人)。結果為:紅外測溫儀測定體表溫度平均33.5℃,紅外成像快速測溫系統結果平均36.8℃,水銀溫度計測定結果平均36.6℃。這篇論文用到了紅外成像快速測溫系統,其測定結果與水銀溫度計的測定結果比較接近。

鄔俏璇等(2011,現代臨床護理):測定對象:產婦1500 名,環境溫度23 - 26℃。水銀溫度計測定腋溫結果:36.62℃, 耳式電子溫度計測定結果36.59℃,紅外測溫儀測定額部溫度結果36.46℃。作者認為電子體溫計測量耳溫的方法是安全、有效、省時的。

苟菊香和周倩(2016, 華西醫學):測定對象和樣本量:患者人數842人,測定結果為:紅外測溫儀測定的額部的平均體溫為36.65 ±0.29℃ (測定距離3-5 cm ),水銀體溫計測定的腋下的平均體溫為36.55 ±0.38℃(注:儘管差異很小,但有統計學差異,作者認為非接觸式紅外測溫儀測定結果不準確,還不能完全替代水銀體溫計)。

陳慧英等(2016,中國醫學創新):測定對象:急診科就診的 600 例患者。對患者分別用水銀溫度計測腋溫,用耳式電子體溫計測耳溫,用紅外測溫儀測額溫,結果為:腋溫37.32℃,耳溫37.48℃,額溫37.04℃。根據結果,作者建議耳溫式電子體溫計可滿足急診預檢分診要求的快速、準確、安全的電子體溫計。

動物體溫的測定:

河生德等(2010,黑龍江畜牧獸醫):用紅外測溫儀對犛牛和綿羊進行了體溫測定。水銀溫度計測得直腸的平均溫度是 38.8℃。用紅外測溫儀在距離3米、6米和9米時的測定結果分別為:牛(測定部位是鼻鏡中線上部與被毛交界處):20.1℃,18.5℃和 17.3℃;相應地羊(測定部位是被毛較短的鼻翼處)的結果分別是:21.5℃,19.8℃和 18.7℃。這個結果表明了測定距離對測定結果的影響。

李飛豔等(2010,中國醫藥指南):實驗動物是大鼠,室內溫度26℃。測定結果:水銀體溫計測得大鼠的肛溫平均為36.6℃,紅外測溫儀測定肛溫平均為31.3℃。作者認為在室內溫度一定的條件下,正常動物的體表溫度與體內溫度的差距應是相對恆定的,因此體表溫度的升高與降低可以反應動物實際體溫的變化,在具體數值上可以進行校對。

郭光楷等(2013,中國畜牧獸醫文摘):以賽馬為對象,在環境溫度30℃時,比較了水銀體溫計、電子體溫計和紅外測溫儀的測定結果,紅外測溫儀測定賽馬肛門表面的平均體溫是35.3℃,電子溫度計的測定結果是37.0℃,水銀體溫計測得的平均體溫為37.7℃。

結論:

徐坤等(2014, 電子測量技術)通過實驗表明:對紅外測溫的影響較大的因素是環境溫度和測量距離。一般環境溫度變化範圍越小,測定誤差就越小。影響測定結果的因素有很多,很遺憾多數研究都沒有說明測定的環境溫度,估計是在室溫條件下測定的。另外,設備的質量(生產廠家)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從實際應用看,只要使用正確,便攜式紅外測溫儀的測定結果還是可信的,但需要對設備和結果進行相應校對。人的體溫相對恆定,是指體核溫度。人體從身體深部到身體表面,溫度有個梯度。在室外使用時,如當前各個場所對於流動人群的體溫監測,要注意環境溫度的影響 (進一步的信息可以參見下面的紅外熱成像圖)。

當今熱紅外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很迅速,如紅外熱成像技術在野生動物的溫度生理學、行為學和生態學研究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也逐漸應用於腫瘤(癌症)、炎症等醫學診斷中。

下面是幾張紅外熱成像測定人體和動物身體溫度的圖片

用便攜式紅外測溫儀監測體溫靠譜嗎?

用便攜式紅外測溫儀監測體溫靠譜嗎?

用便攜式紅外測溫儀監測體溫靠譜嗎?

用便攜式紅外測溫儀監測體溫靠譜嗎?


用便攜式紅外測溫儀監測體溫靠譜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