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八”到“十二” ,成就一座“明王府”的斑斕古今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綠竹何猗猗,淇水淨於練。

……

這些古詩詞

定格了她曾經的容顏

“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

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

“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

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

……

這些典籍則定格了

她曾經作為南北交通孔道的地理優勢

從“八”到“十二” ,成就一座“明王府”的斑斕古今

於是,在地理和人文的雙重青睞之下,這個太行腳下、淇衛交匯的山水之城,西漢時便被設置為汲縣,明洪武元年(1368年),更升格成為衛輝府,下轄汲縣、胙城(今河南延津縣胙城鄉)、新鄉、獲嘉、淇縣、輝縣(今河南省輝縣市)共6縣,明中期時轄區擴大到11個縣(汲縣、胙城、新鄉、獲嘉、淇縣、輝縣、延津、浚縣、滑縣、封丘、考城),前後共歷時500餘年,直到民國初年(1913年)改府為道為止,是當時大名鼎鼎“豫北三府”(衛輝府、漳德府、懷慶府)之一。

從“八”到“十二” ,成就一座“明王府”的斑斕古今

明清兩代,由於其扼守南北衝要、衛河航運,特別是明代潞王受封於此,天津長蘆鹽入豫,豫省漕糧入京,均由衛輝府集散,讓這裡有了“南通十省,北拱神京”之美譽,更成就了知名的“衛輝八景”。


一 山河表裡話“八景”

“太行疊翠” “衛水拖籃”

“黃崗牧唱” “募化漁歌”

“忠臣古冢” “君子芳村”

“秋澗書聲” “香泉水響”

            ——《衛輝市志》

站在衛輝古城的望京樓上極目遠眺,八百里太行橫亙綿延直抵牧野,六百里衛水逶迤蜿蜒流向津門。

一山一水,一靜一動,一南下一北上,這兩種看似截然不同的奇特組合,穿越千年時空,卻又並不衝突地融於一身,共同構建出衛輝得天獨厚的精神氣質和文化底色。

於是便有了“太行疊翠”“衛水拖藍”這兩個“衛輝古八景”的領頭雁。

今天,我們一起在其太行山水和城池中感受這座“明王府”的氣質,品味她動人的古韻。

太 行 疊 翠 】

是指衛輝城西北的太行山餘脈,逶迤境內數十里,重峰環抱,疊嶂列屏,碧嵐翠黛,如繪如畫。

“疊翠”是這一美景的主題。“太行疊翠”彷彿一幅巨畫一樣陡然迭起,雨過天晴時,登臨望京樓或古城北的黃土高崗上,可以直視太行山的正面,此時太行山層層疊疊的山巒由深變淺、由濃變淡,一下子被收入人們的視線。萬山迭起,起伏綿延,波瀾壯闊,青翠欲滴,一幅美圖躍然紙上,這種大自然的傑作,讓人心曠神怡,留戀忘返。這也許就是古人所說的“太行疊翠”吧。

從“八”到“十二” ,成就一座“明王府”的斑斕古今

【 衛 水 拖 藍 】

是指依傍古城而過的衛河。歷史上,衛河水常流不息,清澈見底,百舸競渡,魚蝦翔集。兩岸垂柳倒映,景色如畫。尤其晨暉朝霞之下,水日交映,流水之紋狀,猶如拖著一條藍色織綿。

從“八”到“十二” ,成就一座“明王府”的斑斕古今

穿越時空,千年前的古衛河像一條長龍,從西南方向曲曲彎彎穿過衛輝這座古城,清凌凌的水拖著一條飄逸的藍帶,載著墨香醉倒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騷客。在嚴光街北頭的衛河畔,濟瀆廟依水而建,廟宇坐北朝南,廟內建築古樸華麗,松柏參天,翠竹奇石,花香草芳,晨鐘暮鼓,經聲悠揚。高大的鐘樓雕樑畫棟、青磚綠瓦,鐘樓牆外的衛河,由西南折向東北。當你站在鐘樓上向南北方向遠遠望去,衛河就像一條青藍色的紐帶,繫著彷彿繡球般的鐘樓。衛河兩岸的植被,樸實美麗的洗衣少婦,天真爛漫的戲水兒童,衛河裡穿流不息的木船白帆,隨著一年四季的天氣變化,演繹著美不勝收的風景景觀。

https://mp.weixin.qq.com/s/AqMcPk0Qytce59mdCCZviQ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