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当知父母十种恩德

所谓“百善孝为先”,一直以来,孝敬双亲都是中华文化所主张的善行。然而,父母亲对我们的恩德究竟有哪些?在佛教典籍里,就有一部《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记载着父母对子女的十大恩德,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1、怀胎守护恩:


胎儿在母腹中渐渐成长,母亲每天支撑着山岳般的重量,还要承受胎儿在腹中拳打脚踢,犹如地震风灾般的痛苦,以致身心交瘁,无心装扮,面容因此逐渐憔悴。加上时时刻刻惦念孩子,担惊受怕,眉头成日深锁,失去笑容。


2、临产受苦恩:


经过十月怀胎,母亲即将分娩之时,每天起床像是得了重病一样,终日昏昏沉沉。更折磨的,是心中对孩子的担忧,甚至常常因而泪流满襟。母亲悲愁地告知亲友说:“我并不担心自己的安危,最担心的是孩子能否平安出生啊!”


3、生子忘忧恩:


生子的那一刻,母亲用力得五脏六腑像被撕裂一般,而痛得昏了过去,所流的血就似宰羊一样涌出。这就是所谓的“生子日,母难日”了。母亲醒来,得知孩子安康的消息后,欢喜得忘却了痛苦,露出了久违欣慰的笑容。然而一阵欢喜之后,痛切心扉的痛苦又汹涌而来,苦不堪言。


4、咽苦吐甘恩:


父母对孩子的爱护与关怀,可说是不分昼夜。为了让子女得到甘甜的快乐,自己无论吃多少苦都从不皱眉。为了让子女获得三餐温饱,自己就算挨饿也不介怀。


5、回干就湿恩:


孩子在夜里尿床,父母赶紧将干燥的地方让给孩子,自己却睡在湿透的床褥,毫无怨言。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不让他受风寒、受苦,自己却寝食难安。然而这一切,父母一点也不抱怨,只要孩儿健康成长,自己也就心满意足了。


6、哺乳养育恩:


严父慈母对孩子的养育之恩,犹如天与地滋养万物一样伟大。无论孩子长相丑陋、四肢残缺,父母都不会嫌弃、厌恶他,反而终日疼惜、怜爱他,让孩子时时刻刻都在父母的关怀中幸福成长。


7、洗涤不净恩:


母亲原本拥有芙蓉般的美貌,精神饱满且容光焕发。眉头像翠绿的柳枝一样柔美,脸色如莲花般艳红。但为了照料孩儿费神费力,以致原来的容颜变得苍老,双手也因为洗涤儿女的不净,使得原来的玉手变得粗糙不堪。为了怜爱自己的子女,母亲牺牲了宝贵的青春,换来一副憔悴的面貌!


8、远行忆念恩:


孩子与父母的“生离”,就如亲人“死别”一样痛苦难忍。父母日日夜夜心系着离乡背井的孩子,几度黯然神伤而流泪。犹如林中老猿失去了爱子而哀嚎,肝肠寸断,令人心酸。曾几何时,离家的儿女想过家中的父母?


9、深加体恤恩:


父母恩德深重难报。孩子所受的苦,父母都愿意为之代替。父母每天担忧孩子在外白天疲惫辛劳,夜晚卧床受寒,导致心绪不安。即使知道孩子仅受短暂的苦,都会令双亲心痛不已。


10、究竟怜悯恩:


父母对孩子的恩怜,可谓无一刻休止。无论孩子在做什么,身处何境,父母的心永远相随,永远惦念,如同经曰“母年一百岁,常忧八十儿”。要说父母的爱断绝之时,大概是父母临终与儿女离别之时吧!


双亲对孩子的恩惠如此深远,却从来没有提到“恩惠”两字,更不期望儿女的回报!世间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此。虽然我们做儿女的,也许这一生也回报不尽父母恩德,但是一声体贴的问候、一个爱抚的拥抱,就能表示我们内心也深爱着父母。这一点,相信父母亲能够体会。


假如父母不在身边,也能够通过布施、供僧、诵经等善行来将功德回向双亲,祈愿他们安乐祥和。如此一来,每时每刻都能尽孝,每时每刻都能报恩了。


在佛教经典里面,就有好几部经典,专门谈论佛教对待孝道的问题,比如《佛说盂兰盆经》、《佛说报恩奉盆经》、《地藏菩萨本愿经》等等,都是佛陀教授诸弟子们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佛弟子去行孝道。


佛教的孝道观不局限于现在的时间空间,而是延伸到尽未来际的时间空间去不断完善圆满。


比如《佛说孝子经》,佛陀告诉了我们父母的生养不易之恩泽,后便是佛陀给我们开示了一个怎么去改变世间父母不正见的方法,这个方法很简单,实际上也是蕴含着深刻的因果道理。


为人子女者,要尽孝道,必须成就父母止恶修善,引导父母皈依三宝,信奉因果,寻求最后出世间的解脱。没有真实出离轮回的孝,始终都是局限于世间的贪欲享乐。


佛陀说,如果不能让父母双亲止恶修善,皈依三宝,信奉五戒,即使丰富的物质供养父母,仍然算不上圆满的孝道。


所以为人子女者,首先,自我就要自严律己,要皈依三宝,以至尊道德,感化其亲。


平日不可远离贤者,必须亲近仁者,怀着一颗善良的心,来施惠于人,遵守戒律,以戒律来约束检点自己的身心。


以慈悲为怀,时时刻刻进修自己的道德善业。


佛弟子当知父母十种恩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