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成語故事: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成語】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釋義】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也不互相往來。形容彼此不瞭解,不互通音訊。



【故事由來】

春秋時期,有一個著名的思想家叫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被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奉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成語故事: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在老子的著作《道德經》第八十章中,記載了了老子理想的國家藍圖:老子認為使國家變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卻並不使用;使人民重視死亡,而不向遠方遷徙;雖然有船隻車輛,卻不必每次坐它;雖然有武器裝備,卻沒有地方去佈陣打仗;使人民再回復到遠古結繩記事的自然狀態之中。國家治理得好極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過得快樂。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也不互相往來。


成語故事: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這是老子理想中的“國家”的一幅美好藍圖,也是一幅充滿田園氣息的農村歡樂圖。老子用理想的筆墨,著力描繪了“小國寡民”的農村社會生活情景,表達了他的社會政治理想。這個“國家”很小,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大約相當於現在的一個村莊,沒有欺騙和狡詐的惡行,民風淳樸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們用結繩的方式記事,不會攻心鬥智,也就沒有必要冒著生命危險遠徒謀生。老子的這種設想,當然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成語故事: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嚮往這樣一種原始的純樸風氣。小國寡民是老子所描繪的理想社會,它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老子幻想著回覆到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原始社會時代,在那裡,沒有剝削和壓迫,沒有戰爭和掠奪,沒有文化,也沒有兇悍和恐懼。這種單純的、質樸的社會,實在是古代農村生活理想化的描繪。


成語故事: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