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恐嚇教育”下長大的孩子,長大都過不好

心理學家李雪說:“會痛的不叫愛。”

在“恐嚇教育”下長大的孩子,長大都過不好

北京一網友在社交媒體上傳了一段視頻,引起網友熱議。

視頻中的小男孩為了不捱打,絞盡腦汁地勸說媽媽:

先是各種“彩虹屁”拍媽媽,

“媽媽你是小仙女。”

“媽媽,你是我一生中的希望.”

“彩虹屁”不好使,就開始賣慘,哭著說自己非常脆弱“我的小肉腿很脆弱的”,到最後,孩子雙手合十,一邊哭,一邊和媽媽討價還價:“能輕輕打嗎?輕輕打”,可以說為了不捱打,孩子真是使出了“十八般武藝”。

媽媽覺得很好笑,將視頻錄下來並上傳到了社交平臺上。網友覺得孩子很機靈,一直在想方設法保護自己,奇招特別多,反應也很快。

在“恐嚇教育”下長大的孩子,長大都過不好

從視頻上,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媽媽並不是真心想打孩子,只是想通過恐嚇讓孩子變乖聽話。然而你是否注意到,在整個視頻中,孩子的眼神充滿惶恐和緊張、他不知所措的用盡各種辦法去討好請求媽媽。

可見孩子的這些“機靈”和“妙語連珠”都是建立在恐懼之上,而這一切都源自於媽媽的“恐嚇教育”。

在“恐嚇教育”下長大的孩子,長大都過不好

微博上曾做過一個調查“那些被恐嚇大的孩子,最後怎麼樣了?”

有78%的網友說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過父母的恐嚇,其中39%的人留下了心理陰影。

浙江寧波有一個小女孩,獨自出門找媽媽迷路了,警察趕來後,孩子卻非常激動地嘶喊“警察叔叔不要抓我”。孩子媽媽趕到後,大家才知道,原來孩子的父母總喜歡用“不聽話要被警察叔叔抓走”恐嚇孩子,導致孩子看到警察就緊張害怕。

在“恐嚇教育”下長大的孩子,長大都過不好

“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

“不好好寫作業,我就揍你!”

“不睡覺,大灰狼就把你叼走了!”

“不吃飯,醫生就給你打針了!”

這是家長經常對孩子說的話語,“恐嚇教育”是很多家長都認同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但是快速有效,只要一嚇唬,孩子馬上乖乖聽話,效果立竿見影。

家長用各種語言恐嚇孩子,甚至於,網絡上曾經流行過一些恐嚇孩子的視頻,被眾多家長追捧。

拍攝者裝扮成“警察”和“醫護人員”,兇狠地說:“哪個小朋友半夜不睡覺,我就到你家裡抓你” 、“今天沒有吃飯的孩子,全部給我帶到醫院”、“好好寫作業,不然叔叔要給你打針了”

家長紛紛點贊留言“很有效,孩子看了以後變乖了!”

在“恐嚇教育”下長大的孩子,長大都過不好

孩子變乖了,變成了父母喜歡的聽話的樣子,但是父母卻沒有意識到,這種有效的“恐嚇教育”實際上極大地傷害到了孩子。

家長使用“恐嚇教育”,往往是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這個時期的孩子開始萌發自我意識、安全感以及性格的形成時期,“恐嚇教育”往往會對子產生不可估量的傷力,從而影響孩子的一生。

就如教育博士張博說:“恐嚇教育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消極、負面的評價與引導,不良的評價與誤導,會使兒童的自我意識產生混亂,影響兒童人格的健康發展。”

在“恐嚇教育”下長大的孩子,長大都過不好

首當其衝的,就是孩子變得膽小懦弱。

因為孩子會對父母的話信以為真,所以孩子什麼都不敢做,什麼都不敢說,生怕“恐嚇”真的實現。時間久了,孩子會變得唯唯諾諾,長此以往,孩子會形成討好型人格,就如前文中視頻中的男孩,為了躲避媽媽的打,想盡各種辦法來討好媽媽。

在“恐嚇教育”下長大的孩子,長大都過不好

其次,孩子的安全感堡壘被打碎。

有一句最有殺傷力話“你再不聽話,爸爸媽媽就不愛你了” ,這句話能瞬間擊垮孩子的安全感,被最親的人拋棄,是孩子最恐懼的事情。於是孩子總是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他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擊中父母的憤怒點,導致自己被父母丟棄。

孩子長期處於緊張害怕的情緒中,心理壓力巨大,他不停擔心“爸爸媽媽是不是真的不要我了”、“狼外婆會不會把我吃掉”、“媽媽一會兒是不是真的要打我”,他總是處於一種患得患失的狀態,非常敏感,毫無安全感。

在“恐嚇教育”下長大的孩子,長大都過不好

安徽銅陵一個11歲少年,拿著一書包遊戲卡到警局“自首”。原來,孩子非常喜歡玩遊戲卡,把所有的零錢都用來買卡片,媽媽擔心孩子玩卡片影響學習,就嚇唬他說,這是違法行為,並要他到派出所“自首”。當晚,孩子到派出所哭著交代了“罪行”。

在“恐嚇教育”下長大的孩子,長大都過不好

當孩子被警察告知實情後,會不會很崩潰,最信任的媽媽用這樣的方式來欺騙自己,那麼以後孩子還會信任父母嗎?

所以,“恐嚇教育”最終會透支孩子的信任。

心理專家表示,嚇唬孩子,一方面會給孩子造成精神壓力,容易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另一方面會使孩子性格逆反,最終越來越不信任父母。

隨著孩子長大,心智越來越成熟,判斷力,思考力不斷加強,就會明白父母的“恐嚇”是在騙人的,最終,父母在孩子心中毫無權威性可言。

在“恐嚇教育”下長大的孩子,長大都過不好

簡·尼爾森說

“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生的社會技能和人生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

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害怕,而是讓孩子認識錯誤,糾正錯誤,以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這需要孩子加入自己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而非“恐嚇”這種被動式的教育。孩子只有內心認同父母,真正意識到好與壞,才能由內而外地發生改變。

武志紅說:父母能給孩子最寶貴的財富,是無條件的愛,而不是“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應該用足夠的愛和恰當的方式來對待孩子

1、從負面方式改為傳遞正面能量

把“恐嚇”改為鼓勵,用正面的話術代替負面的威脅。譬如

用“好好吃飯,吃完了我們一起讀故事”替代“不好好吃飯,就把你丟出去!”

用“早點睡覺,一睜眼就可以吃到最喜歡的三明治了”替代“再不睡覺,老巫婆就來抓你了!”

通過鼓勵、引導激發孩子的興趣和期盼,從而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順從你的建議。

在“恐嚇教育”下長大的孩子,長大都過不好

2、父母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2019年10月的一個傍晚,民警發現一小男孩迷路,孩子舅舅隨後趕來接人。原來,男孩因為成績不理想,被媽媽一怒之下丟在半路。

在“恐嚇教育”下長大的孩子,長大都過不好

家庭教育最大的死敵,就是父母失控的情緒。情緒越失控,心和孩子離得就越遠,教育效果也就越差!衝動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會讓事情越來越糟糕。所以作為父母,首先要學會先控制情緒,再談解決問題。

在充滿愛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內心像太陽一樣溫暖積極,樂觀向上;在冷漠和恐嚇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內心像被轟炸後的廢墟一樣支離破碎。

而成就什麼樣的孩子,決定權就在父母教育方式上。

在“恐嚇教育”下長大的孩子,長大都過不好


神奇麻麻木小暖寄語:

美國一位教育專家曾說:“不要讓孩子的心靈裝進懼怕、憂慮、悲傷、憎恨、憤怒和不滿,這些情緒和情感有害於孩子。”

父母給與孩子的是愛、是安全感、是信任、是包容和引導,而不是恐懼和害怕。

作為父母,我們要及時反思自己的行為,修正自己的做法,才能成為更好的父母,才能成就更好的孩子。

在“恐嚇教育”下長大的孩子,長大都過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