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無一用是書生?孰謂書生空議論

東林講學繼龜山,事事關心天下間。

莫謂書生空議論,頭顱擲處血斑斑。

這是鄧拓1960年5月參觀東林書院時有感而發寫的一首詩。詩中所言“東林講學”,是指明代高攀龍、顧憲成等人重修東林書院並在此聚眾講學一事。顧憲成倡導“讀書、講學、愛國”,經世致用之風,吹拂學林士子,一時聲名大著。這些人出仕後,仍喜議論國事,直言時弊,極有風骨,世謂“東林黨”。詩中所言“莫謂書生空議論,頭顱擲處血斑斑”,即指東林黨人風骨。

百無一用是書生?孰謂書生空議論

書生,就是讀書的人,現在的稱呼是“知識分子”,古代則稱為“士”。按西周封建制,“士”是最低等的貴族,是無冕之王。

《論語》有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士為什麼任重道遠?首先,他是貴族,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使命;其次,他有知識,懂邏輯,講常識,具有理性思辨能力;第三,他處身時代之中,有經世致用的責任和機遇。

百無一用是書生?孰謂書生空議論

即便秦漢以後,士降為平民,讀書人身份還在,弘道使命還在,平治天下之志還在。他們,總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因此,雖然不同歷史階段,書生的社會地位和作用不盡相同,但一直擔當了重要角色。即便時代沒把他當個角色,他還是自負使命,自我加壓演好角色,“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百無一用是書生?孰謂書生空議論

這些人啊,“一寸丹心圖報國”,哪管朝廷要不要?這些人啊,以天下為己任,哪怕當個平民百姓也“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這些人啊,特別自戀,自戀得痴情,即便歲月老去,仍然“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這些人啊,特別擔當,總想著“士為知己者死”,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些人啊,特別悲劇,一身本事獻上了,哪知別人當雜耍,“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這些人啊,特別固執,明明此生無望了,還想“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百無一用是書生?孰謂書生空議論

這些人,只是書讀得多了,視野就開了,悲憫就來了,想得就多了。想得越多,想得越久,想法越堅持,便有了所謂的夢想。從此,人生就為這些夢想而活了。只要有機會接近夢想、實現夢想,年齡不是問題,精力不是問題,“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繩頭二萬言”呢!可是,實現夢想的有幾人呢?

百無一用是書生?孰謂書生空議論

這些人可愛得近乎傻,傻乎得令人可敬。雖然百無一用,卻創造了民族的精神食糧。雖然薄書一本,卻字字珠璣智慧如海。雖然五穀不分,卻心憂天下繫念蒼生。雖是文弱書生,卻志氣不改捨身取義。

滄海桑田,大浪淘沙,塵埃落定。展開歷史長卷,忽然發現,這些人是民族脊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