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渴望》開播“萬人空巷世人爭說”,它為何如此牽動人心

《故事裡的中國》,再次把電視劇《渴望》拉回觀眾視線,30年前的一幕幕又一次再現在我們的眼前。

當年,《渴望》開播“萬人空巷世人爭說”,它為何如此牽動人心

它是中國第一部長劇,是中國影視史上的里程碑,它的橫空出世,一下成了國人的“寵兒”。

老百姓終於可以在忙碌了一天之後,能夠和爸媽、孩子一起,邊磕瓜子邊看中國人自己拍的電視劇,而且可以津津樂道地和電視劇裡的“家長裡短”,一起談論自己身邊的家長裡短。

這麼平凡的劇情為什麼能撬動億萬觀眾的心呢?

因為它講述的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每件事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詳、朗朗上口的雞毛蒜皮的小事,又是老百姓日常裡推不開甩不掉的家事,它一下就抓住了老百姓的心。

心之共鳴,戲之靈魂。

01 悠悠歲月……相伴人間萬家燈火,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首歌

《渴望》,就是幾個朋友圍著餐桌侃出來的故事,整部戲就是7萬字的故事,導演魯曉威他們硬是為老百姓整出了50集膾炙人口的電視劇。

當年,《渴望》開播“萬人空巷世人爭說”,它為何如此牽動人心

魯曉威在《故事裡的中國》對董卿說:“故事就是一個大姑子孩子丟了,讓弟媳撿著了。”

輕飄飄的一句話,簡簡單單的一個故事情節,從這個房間走到那個房間的距離。

可一經播出,”萬人空巷,世人爭說“。好評如潮。

在當時大街小巷、田間地頭、攤位碼頭,就連幼兒園的老師都不教小朋友唱兒歌,而改成唱《悠悠歲月》了。

如此空前,始料不及。

當年,《渴望》開播“萬人空巷世人爭說”,它為何如此牽動人心

這種轟動讓人民日報的原副主任蔣元明坐不住了,他親筆撰文在人民日報上發了他寫作生涯中的第一篇劇評,他無不感慨:“老百姓關心的就是他們生活中的悲歡離合,家長裡短。”

這就是生活原本的樣子。

這部劇從頭到尾講的就是待人處世的俗理,但它觸動的是人們最柔軟的心。

故事的主人翁劉慧芳陷入了一段複雜的戀情中,面對兩個追求者她遲疑不決。

一個是車間主任宋大成,對她家有恩。孤兒寡母的她家,平時重活、髒活、累活都是宋大成大包大攬,劉媽媽希望慧芳嫁給他。

當年,《渴望》開播“萬人空巷世人爭說”,它為何如此牽動人心

一個是來廠勞動的大學畢業生王滬生,慧芳渴望愛情,更渴望知識,面對有文化的王滬生,愛情的天平自然而然傾斜於王滬生。

她選擇了王滬生。

當年,《渴望》開播“萬人空巷世人爭說”,它為何如此牽動人心

但最終因為一個棄嬰讓她的愛情陷入“泥潭”,就連她親生的兒子也沒能挽救她的婚姻。

王滬生選擇了逃避,她選擇留住“棄嬰”放手愛情,她給“棄嬰”起名“劉小芳”。

一個寡婦帶著一個來路不明的孩子,她不得不面對:猜疑、誤解、辛勞和生活的萬般考驗。

“這樣執著,究竟是為什麼?......心中渴望真誠的生活”不管是對還是錯,慧芳義無反顧地往前走。

小芳生病她自己扛,哪怕賣血也要把孩子從死神手中奪回來;小芳知道了自己的生身父母,她不得不“狠心”還給人家;被朋友月娟潑髒水她仍然選擇忍氣吞聲。

當年,《渴望》開播“萬人空巷世人爭說”,它為何如此牽動人心

不過,月娟的話是那麼刺耳:“宋大成,你虐待老婆,跟別人胡搞,我要去告你”。

這一刻,一個女人的自尊被剝離得蕩然無存,慧芳被徹底擊垮了,她出了車禍,在醫院昏迷了好幾天。

醒來後她沒有責怪任何人,此時,眾人似乎一夜之間全明白了她的好、她的難、她的善。

這就是人性最本能的反應,有點小小的自私,又有著本性的善良。

劇中,劉慧芳默默地承受著一個個撲面而來的困惑、坎坷,哪一個不是千千萬萬老百姓生活中的痛?而劉慧芳的善,又何嘗不是中國人骨子裡的“真、善、美”。

劇中的熱心助人、善解人意的宋大成;把慧芳姐妹拉扯成人的劉媽媽;還有嘴硬心軟、骨子裡善良的徐月娟……當你看著一個個的他們,似乎就看到了生活中的自己。

說到這裡,我想起20年前,高曉松遊歷歐美,和外國人的對話。

外國人問他:“你們中國人和我們的區別是什麼?”

高曉松想了又想,認真地回答:“最大的區別就是我們用‘溫良恭儉讓’生活了幾千年,你們相信法律,我們相信善良,我們世世代代就靠傳統的文明來塑造我們中國人的人格。”

《渴望》的“溫良恭儉讓”,正是該劇紅紅火火的魅力所在。

錢鍾書先生評價說:“紅樓(《紅樓夢》)有榮寧二府,《渴望》有王劉兩家。”

可見,《渴望》的藝術造詣達到了至高的境界。

據說,當時錢鍾書先生的文學名著《圍城》改編的電視劇也開播了。雖然也是滿堂彩,但不及《渴望》的轟動效應、創新效應。

02 這部劇就該火,不火就愧對為此劇無私奉獻的所有劇組人員

拍這部電視劇時,北京電視藝術中心只給了110萬的預算經費。

魯導怕超支,拍攝時一分一釐的“摳”,拍完50集電視劇,竟然只花了97萬,還省下13萬元上交了。

他在《故事裡的中國》說完這句話長長地吁了一口氣,可以想象,當年的他,拍戲時心裡是多麼的忐忑和憋屈。

魯導說:“不敢大手大腳花錢,自己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成了,歡喜50集,不成,噁心50集。”

正是這種“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心態,他們拍戲時反倒沒有思想包袱,自然呈現出來了一種更真切的美感。

他們摸著石頭過河,但他們成功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當年,《渴望》開播“萬人空巷世人爭說”,它為何如此牽動人心

只是經費卡得夠嗆,110萬,每集2萬多一點,就是在當時,拍一集劇也得上10萬的費用。

他們,一群善良的人聚在了一起,無私的為這個劇奉獻著自己,開創了中國長劇的歷史先河。

真的,你不聽魯曉威講,就真不知道當時的拍攝條件有多艱苦。

他們租了一個廢棄的體育場,自己動手搭起攝影棚;攝像機是電視臺、綜藝節目不用了的,他們像寶貝一樣呵護著用;轉換臺是人工的,自己動手捍了300多個接點才能勉強用,每天還要用手狠勁拍,顏色才能一致。

要說這已經是苦到齁了吧,可魯導他們還“處處省”,用他的話說:“艱苦奮鬥”。

他們“艱苦奮鬥”到什麼程度呢?

在當時已經有名的李雪健老師,拍一集劇只有100元的報酬,藍天野老師因演得是配角,每集只有75元。

當年,《渴望》開播“萬人空巷世人爭說”,它為何如此牽動人心

他們拍戲時不分演員和職員,不分大腕和龍套,每天自己動手弄景片、燈光,當晚拆景給第二天佈景,通常都是忙到凌晨一、二點才能收工。

他們就這樣齊心協力,艱苦奮鬥,與劇共情,把現實的苦和劇中的坎坷疊加在一起,使故事中的人物更加有血有肉,鮮活生動。

張凱麗接到“慧芳”這個角色時,她立馬想起自己姥姥的經歷和“慧芳”是如此相似,姥姥弟弟的孩子8個月大時就沒媽了,姥姥當時已經有5個孩子,但她毅然決然地接管了她弟弟的孩子。

這種無私和善良,影響著凱麗的為人,也給了凱麗一份底氣,加上角色的底色,她把角色演成了“萬人迷”。

她說,是奶奶成全了她,沒有奶奶的言傳身教就沒有今天的凱麗。

《渴望》播出後,“慧芳”真的深入到觀眾的骨髓裡了。

很多年後,她坐出租車,被司機認出,司機激動的說,我癱瘓在床的奶奶很多事都不記得了,但她還記得你。

當年,《渴望》開播“萬人空巷世人爭說”,它為何如此牽動人心

善良的凱麗馬上叫司機打電話給他奶奶,當奶奶聽到是凱麗的聲音時,激動的不能自己:“是凱麗嗎?是慧芳嗎……”電話兩端滿臉淚目。

這種能夠深入到觀眾骨子裡的戲,即使它再平凡,也是藝術的最高境界。

董卿說:人的最低境界是平凡,最高境界也是平凡。

一部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渴望》,打動人心的就是它呈現給觀眾的全是心裡的熱乎氣:溫暖、真情、幸福。

所以,生活中的人們急著去效仿、急著去追尋。

當年,觀眾楊守千,看了《渴望》後,給魯導寫信說:慧芳這麼好的人,你怎麼忍心讓她是這樣的結局呢?我給你再寫5集,讓慧芳的日子變好。

25歲的他看了《渴望》後,心心念念找到了他心裡的“慧芳”。

那個年代,很時髦的一句話就是:娶妻就娶“劉慧芳”。

那個時代,因為有魯曉威、李雪健、藍天野、孫松、張凱麗、楊青等一群文藝工作者的無私奉獻,他們成全了《渴望》,同樣,《渴望》也帶給了他們的輝煌,如今的他們,個個都是文藝界的大腕。

早些年,龍應臺在《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裡寫道:中國人在面對不平等待遇和欺辱時,總是選擇忍氣吞聲,一副“以和為貴息事寧人”的姿態。

這就是中國人幾千年躬行的“謙卑和善良”。

《渴望》的靈魂就是:我不知道什麼是最對的事,但我可以選擇善良。這或許就是內心最強大的一種力量。

03 時代在變,中國人的善行始終沒有變

有人感嘆:如今“良恭儉讓”這個詞都無人提及,變成了一個遙遠而陌生的詞彙。

其實不然。

30年後,《故事裡的中國》再現《渴望》時,觀眾座無虛席,而且每一個觀眾都是自發地報名前來,其中不乏年輕人。

在回顧“當年”時,他們的淚點不亞於曾經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

當年,《渴望》開播“萬人空巷世人爭說”,它為何如此牽動人心

2019年被評為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的北航女博士孫玉晴,更是青年人中的典型代表。

當年,《渴望》開播“萬人空巷世人爭說”,它為何如此牽動人心

她是現實生活中“慧芳”的女兒“小芳”,她用她稚嫩的雙手接過“慧芳”手中“善良”的接力棒,帶著養母求學。

在她很小的時候,她輪為一名“棄嬰”被養父母收養。

養父是一名小學老師,養母沒有職業,靠養父微薄的工資維持生計。

撿到她,家裡平添一張嘴,生活變得捉襟見肘,可偏偏在她一歲多時她又生了重病。

無奈,年近花甲的養母,為了給她治病,不得不出去撿廢品。

玉晴說養父母又給了她第二次生命(第一次是生身父母拋棄了她)。

懂事的她讀完高中,看著已經年邁的養父母,她決定放棄學業,出去打工養活自己,但遭到養父母的一致反對:“必須把書讀好。”

當她踏上求學路的第二天,養父離世了。

她為了完成養父母對她的心願,她咬緊牙關求學。

在校期間,她一邊發奮學習一邊做兼職,她還給自己定下了嚴苛的學習目標:考取全日制本科(她高考是高職高專)、考研、讀博士。

在她考取北航博士研究生時,養母病了,得了阿爾茨海默症,她毫不猶疑地帶母上西安求學。

當年,《渴望》開播“萬人空巷世人爭說”,它為何如此牽動人心

她堅定地“反哺”,成了當代年輕人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她又僅僅是當年輕人中的一個代表,中國有成千上萬個“孫玉晴”。

玉晴的養母雖然已經成了“老小孩”,但在節目中,她卻一直緊握著玉晴的手不放,可見,母女情之深厚。

當年,《渴望》開播“萬人空巷世人爭說”,它為何如此牽動人心

當年看《渴望》,年少輕狂,真的不太理解《渴望》為什麼會那麼深入人心,走到哪裡,不是談“慧芳”,就是唱《悠悠歲月》,感覺空氣中都瀰漫著《渴望》的味道。

今天,董卿帶著我們在《故事裡的中國》再次重溫《渴望》,我才真真切切地明白了《渴望》的魅力所在。

因為,不管時代怎樣進步,不管人生有多少個選擇,但,中國千千萬萬人民的底色是善良,我們可以放棄很多事,但我們絕對不會放棄做人的底色。

善良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無時無刻不在跳動的脈搏,沒有什麼比這更值得人們去頌歌。

圖片來自網絡,若有爭議,請聯繫作者,謝謝!

作者 慵懶範兒,一位熱愛文字,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點滴的小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