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可能带来的焦虑和恐惧,“心理防疫”应该怎么做?

湛江仔


唯一的焦虑就是还不开学,原本孩子收住的性子又开始肆无忌惮,回到解放前,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期待赶快战胜疫情,期待国泰民安,期待早日开学。

恐惧就没啥恐惧,我家里应该算得上遵纪守法,比较自觉的了,因为我家是四川,再加上我们都是乡下,从大年初一开始,我们就没有外出过,除了我婆婆尿毒症一周透析三次去医院,其余我们都没有外出,因为家里种了田,养了鸡鸭,有米,有蛋,有蔬菜,除了不能外出,其他生活还算好了

往年只有几家人在家犁田收土,今年家家户户都在做这些事情,田土今年做得井井有条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就是静待春暖花开,静待疫情走开!

如果疫情没了,还是要多注意,不要去人群密集的地方,不要因为在家闭关久了觉得无聊,就放松警惕,玩归玩,还是要注意防范,勤洗手,讲卫生,少吃肉,多吃素





海鹰174190977


我在辽宁沈阳,2月初期的时候疫情氛围相对压抑紧张一些,除了买菜都自觉在家隔离,在家看书看电影为主,配合适当的舒展运动,也相对安逸,渐渐的疫情也得到稳定控制,气温也回升了,感觉春天越来越近,心情也愈加开朗乐观,相信不日就能恢复往日的活力和繁华.



A华仔很忙



夏周12345678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让所有人都猝不及防,让春节变得如此漫长。每天网络上的各种新闻报道、实时数据、救援信息让本就紧张的神经变得更加敏感。如此关乎生命健康的大疫情,每个人都不免恐慌,开始面临着各种担心、害怕、食不知味、夜不能寝,更加担心灾难随时会降临、生命随时可能遭受危险。

面对危及生命的灾难时,我们都可能出现一些与平常不一样的心理、行为反应,下面我们将罗列一些最为常见的表现,这些表现是任何 正常人群应对任何危机事件的 正常反应:

情绪方面:出现了对这场疫情的无法控制的紧张、担心、焦虑、恐惧,控制不知担心会不会被感染,甚至出现对传染来源、对政府、对干预措施的抱怨、愤怒;对疾病得不到控制的愤怒和无助、绝望;也可能变得情绪不稳定,容易激惹,对待家人、外人没有耐心。

躯体方面:可能出现不自主心慌、胸闷,头痛,容易出汗,总是感觉心里不踏实、身体各种不舒服,容易疲倦、食欲下降、睡眠变差,甚至出现血压升高、月经周期紊乱等情况。

认知方面:可以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总觉得自己可能被感染,对身体各种感觉特别关注,并将身体的各种不舒服与“疫情”联系起来。觉得生活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危险并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如此脆弱、难以相信他人和世界等。

行为方面:出现逃避、回避一些信息或者场景,也或者反复去查看疫情的进展消息、行为变的冲动、经常发脾气;开始饮酒、吸烟,或者饮酒、吸烟增加等,甚至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

上述的这些表现不是独立出现的,而是相互影响,共同出现的。举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是疑似感染人群,可能会出现一些其他反应:

情绪方面:迫切需要治疗和关注的渴望,情绪变得过分焦虑、紧张;对疾病加重、对死亡的恐惧;对自己的行为感觉到后悔、自责;对疾病过度担心和绝望而引发抑郁或者情绪不稳定、激惹。

躯体方面:由于疾病原因,在原有症状的基础上可能出现更多的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还可表现出恶心、呕吐、失眠、尿频、便秘等症状。

认知方面:思维出现明显的偏执和绝对化、灾难化,难以听从别人的意见,变得敏感、好猜疑;注意能力下降,控制不住反复回忆过去的一些行为,对疾病进行否认;对生病、对社会、对生命觉得不公平。

行为方面:逃避医生的检查和救治、不愿听从医嘱;对身体过分关注;反复要求医学检查;服用大量的药物;对家人或其他人要求苛刻;过分的依赖家人、医生;出现冲动行为,表现谩骂、侮辱他人、违反规则等。

如果是确诊感染人群,可能会出现的反应:

情绪方面:得知病情时的震惊和恐惧;之后对病情加重、对死亡的恐惧;对自己的行为感觉到后悔、自责;抑郁、感到对生命的绝望;愤怒、惊恐;也可能会表现淡漠。

躯体方面:在原有症状的基础上出现更多的症状,更加虚弱;出现发作性心慌、胸闷,有些甚至伴有濒死感;整夜失眠;惊跳反应、饮食更进一步减少或者明显增加等。

认知方面:对病情或疾病的否认;觉得生命不公平;记忆力、注意力下降、意识程度下降。

行为方面:对家人更加依赖,变得沉默寡言,甚至开始与家人告别等;或者逃避治疗,冲动伤人、毁物等。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我们如何自我调整

焦虑和恐惧是个体在面对压力时正常的反应,适度的焦虑有助于个体渡过危机,但过度的焦虑会使人行为失当,恐惧也在这些不当行为中迅速蔓延开来,造成人群的恐慌。那么面对疫情时个人将如何采取有益的反应呢?

1、从行动上积极应对

1.1正常作息、保证饮食和睡眠,适当运动和娱乐是维持自己身心稳定的基本条件——保护易感人群。

1.2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可有效减少病毒的传播——切断传播途径。

1.3如有潜在接触史,需留意自己的症状,必要时自我隔离,积极就诊,目前网络就诊平台已开放——隔离传染源。

2、做好心理上的自我调整

2.1相信政府所公布信息的权威性,不要轻易相信未经核实的信息,更不要以讹传讹,也需要给自己设置一个关注的频率,适时轻视一下,做一些可让自己更开心的事情。

2.3“响应号召”、“提供资源”向来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希望大家能在此次危机中先调整好自己,适应新的平衡,然后可再出一份力,共渡难关!

3、焦虑恐惧情绪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时该怎么办?

3.1接受自己有焦虑和恐惧的情绪,这是个体面对危机时的正常反应,不要否认和排斥它们。

3.2化被动为主动,现在各种信息传播不断,可主动学习了解相关知识,增加知识储备,以帮助周围的人或供必要时使用,在主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可提高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而不仅是被动接受谣言而引起恐慌。

3.3很多时候恐惧和焦虑并不是因为信息缺乏,而是信息过载,不断更新的信息也在不停拨动我们的神经,如果你属于容易焦虑的人,建议适当与网络进行“隔离”,因为对于“恐慌”你属于易感人群,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3.4做些能让自己感觉更好的事情,不管是看电视节目、看书、听音乐、运动、玩游戏,将自己注意力转移到能让自己更舒适的活动上可以放松下来。

3.5当身心因此受到严重影响时,不要忘了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目前网络和电话咨询是比较可行又安全的方式,可留意当地心理干预的网络平台和热线电话。

一线救援人员如何自我防护

由于环境的特殊性,一线的救援人员不仅要承担沉重的救援任务,心理上也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一线医护人员每天要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及疑似患者,面临着被病毒感染的风险,其身体健康及生命直接受到威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突然发生,导致医疗机构负担增加,医护人员短缺,工作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由于处于应急救援,工作时间明显延长,缺乏休息;救援物资缺乏,以及多重防护带来的各种不便,也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

1、一线医护人员可能会出现哪些反应?

1.1躯体反应

由于身心极度疲劳,休息与睡眠的不足,易产生生理上的不适感,例如晕眩、呼吸困难、胃痛、紧张、无法放松等,容易疲劳,体能下降,睡眠也出现问题,噩梦多,集中注意和决策困难,直接影响救援工作。

1.2心理反应

救援人员在救援过程中常会出现创伤反应和人际冲突,更多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因心力交瘁、精疲力尽而觉得生气,例如对周围人、政府官员、媒体感到愤怒;与他人交流不畅,缺乏自制力,缺乏耐心,与他人关系紧张,对他人失去信任感;失去对公平、善恶的信念,愤世嫉俗;感到不够安全,对自己经历的一切感到麻木与困惑。

1.3职业困扰

最常见的是长时间的工作导致职业耗竭感,过分地为受害者悲伤、忧郁,甚至绝望、无助;觉得自己本可以做的更好、做得更多,并因此而产生罪恶感,怀疑自己是否已经尽力;感到软弱、内疚和羞耻,感到自己的问题与患者相比微不足道;觉得自己帮不了别人,进而怀疑自己的职业选择,对自己的工作出现无价值感。

2、一线医护人员如何自我调整?

医护人员被称为“白衣天使”、“白衣战士”,其职责就是救死扶伤。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医护人员虽然属于救援人员,但同时也容易出现心理应激反应。面对巨大心理压力,一线医护人员在救援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身心困扰,主要表现为体能下降、晕眩、呼吸困难、胃痛等身体反应,怀疑自己是否已经尽力,药物使用增多,焦虑、无助、挫败感等。

2.1注意休息和饮食

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一线医护人员无论从工作量还是工作时间都明显增加,在救援过程中生理需求的满足是处理危机的必要条件。自我要注意休息,不要总和患者在一起,每天必须有医护人员单独的自我时间。不管自己是不是有胃口,每天需要定时定量的进食。

2.2及时疏泄情绪

在面对危机事件时,出现负性情绪是正常的。允许自己出现负面情绪,并及时察觉与调整。与同事之间相互支持,适时地将自己的感觉和经验与同事讨论和分享;与同伴相互鼓励、打气,相互肯定,不相互指责;完善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找到自己放松和娱乐的方法,安排好充分的休息和娱乐。

2.3学会改变认知

面对患者出现的不理解、不配合治疗,甚至出言不逊,医护人员要充分理解患者,不要将患者的不满看作是对自己的不满,不要以此来责备自己,增加自身的心理压力。要告诉自己,患者的等待是必须的,你没有办法一次性地照顾到所有的患者。要肯定自己所做的每一个医疗活动、每一次的医疗救援,每一个医疗处置都是有价值的。切记:疫情的蔓延、患者的增多不是你的错!

2.4寻求专业帮助

必要的时候可以求助于专业心理人员或心理危机干预热线。

对救援管理人员的建议

1、信息透明化

应对谣言和不明确信息、负面信息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恐慌和情绪,行为传染,需要统一领导和信息管理。作为普通老百姓,需要了解针对本次突发事件的具体信息,而救援管理者需要通过媒体公布相关信息,不让不确实的消息去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情绪。

2、合理安排救援

一线救援人员,特别是医务人员,由于工作环境及工作量的改变,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救援管理人员需要合理、统一安排一线救援人员,定期轮换修整。

3、开通多种形式的心理援助

鉴于突发事件的性质,可以借助于媒体、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开展心理援助。通过心理援助让群众的恐慌情绪有出口,并传递科学、可信的信息。因此,借助媒体、网络平台等形式开展反应迅速、方便高效的心理援助可能成为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期间专业人员最重要的心理干预手段。


翊墨轩


2020年开年,我们所有人都迎来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疫情”,面对疫情我们能做的就是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门尽量不出门。然而长久的不出家门加上疫情的沉重心情,难免会对大家的情绪产生影响,大多数人可能会产生焦虑的心理状况。

焦虑是什么?

焦虑指的是对亲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其中含有着急、挂念、忧愁、紧张、恐慌、不安等成分。它与危急情况和难以预测、难以应付的事件有关。事过境迁,焦虑就可能解除。

如何调节焦虑?

1.有积极的态度:坚信可以战胜疫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家长要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帮助孩子做好情绪疏导,树立必胜的信心。

2.积极的自我暗示:面对疫情,很多人可能会害怕自己患上新冠肺炎,这时要给自己足够的自我暗示,如:我身体强壮,经常运动,并且基本不出门,患病概率不高,用这样的暗示来缓解焦虑。家长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陪孩子运动,增强孩子的抵抗力。

3.音乐疗法:在感到焦虑时,可以听一些舒缓、放松的轻音乐缓解焦虑。

4.放松训练:疫情期间可以全家进行一些小游戏放松,缓解焦虑情绪。

如:肌肉放松

肌肉放松方法

1.紧握你的左拳——注意手和前臂的紧张,(5秒钟后)放松;

2、紧握右拳——注意手和臂部的紧张感,(5秒钟后)放松;

3、自左腕关节向上弯曲你的左手,尽量使手指指着肩部——注意手背和前臂肌肉的紧张——放松;

4自右腕关节向上弯曲你的右手,尽量使手指指着肩部——注意手背和前臂肌肉的紧张——放松;

5、举起双手臂,用力将手指触至双肩——注意双臂肌肉的紧张——放松;

6、耸起肩膀,越高越好——注意肩膀的紧张——放松;

7、皱起额头——注意紧张,然后放松,并略为闭上眼睛;

8、紧紧地合上双眼,试探紧张与放松的感觉,再轻轻闭着眼睛;

9、用力将舌头抵住口腔上部——注意口腔内肌肉紧张——放松;

10、紧闭双唇——注意口腔与下颚的紧张——放松;

11、用力向后仰起头部——注意背部、肩膀以及颈部的紧张——放松;

12、用力低头,尽量将下巴靠住胸部——注意颈部与肩膀的紧张——放松;

13、作弓形弯曲背部、并离开椅背,双臂向后推——注意背部和肩膀的紧张——放松;

14、做一次深呼吸,并持续一段时间——注意背部和胸部的紧张——吐出空气——放松;

15、做两次深呼吸,持续一段时间——吐出空气——放松;

16、用胃部吸入空气,尽量使其膨胀——注意腹部的紧张——放松,感觉到你的呼吸更加稳定;

17、抽紧腹部肌肉——注意到腹部的紧张——放松;

18、臂部用力并压住椅座——注意到臂部紧张——放松;

19、抽紧腿部肌肉,伸直双腿——注意到腿部肌肉的紧张——将双腿放回原姿势——放松;

20、双脚脚趾向上,并逐渐抬起双脚——注意双脚和小腿肌肉的紧张——放松;

21、向下弓起脚趾,犹如要将脚趾埋入沙土一般——注意双脚弯曲时的紧张——放松。希望我的回答能给大家带来帮助!谢谢!




冰风精彩视频


这次疫情来的太突然传染也太厉害,真的是措手不及,产生心理恐惧是正常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国家为了应对这场疫情采取的措施,人民是何等的众志成城,疫情不可怕,只要我们每个人按照政府的要求去做,做好防护工作,不到人多的地方聚集,多关注官网消息,不传谣不造谣,就不要有什么恐惧心理,做好自己该做的,一定能战胜疫情。




追梦的光头哥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随着疫情的发展,全国启动一级响应,各省市相继采取管控措施。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社会压力悄然增加,导致很多人的精神处于紧绷状态。所以,如何才能调整好心态,消除恐慌,科学面对疫情呢?在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关注可靠信息,学习科学知识,不要盲目恐惧

随着疫情的发展,网络上充斥着诸如“双黄连口服液可以治疗冠状病毒肺炎”,“喝高度酒能抵抗新型冠状病毒”等谣言,使很多不明真相的人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所以要通过正规渠道了解信息,收看、收听国家卫健委、央视等权威机构或媒体发布的官方信息,不被一些谣言影响,也不传播虚假信息;还要减少因信息过载带来的心理负担,关注必要的信息,减少不必要的关注。

二、做好正确的防护措施

充分认识到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胳膊肘捂住口鼻;避免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做饭时彻底煮熟;尽量不去人员密集区,不去密闭的空间。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不必要的担心和紧张。

三、维持规律作息,合理安排生活

合理安排生活包括适当的运动、充分的睡眠、均衡的饮食。运动有助减少精神上的紧张,增加应对危机的信心。营养均衡吃好三餐,多喝水,避免吸烟、饮酒、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免疫力提高和身心状态的恢复。

四,科学调适心理,摆脱负性情绪,保持平和心态

面对威胁到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心生不安全感是正常的心理反应。适度的紧张会让我们重视疫情,从而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防护。对自己的状态采取接纳与不评判的态度有助于保持情绪的稳定。可以与家人朋友交流有关的想法,对面临的问题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时,不要忽略身边的美好事物,从事一些娱乐身心的活动。

试着合理地宣泄情绪,如做一些室内运动、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烦恼和焦虑。寻找亲朋好友的支持,我们要尽量避免成为只会一味嘲笑自己、否认自己的担心和焦虑、批评自己的人。这个时候我们尤其要先缓解好自己的情绪,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样我们才能更快恢复、更好地帮助其他人。

五、向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寻求帮助

当面对自己无法处理的心理困境,如采取以上积极措施仍然无法消除焦虑、恐惧、担心的情绪,我们应该及时向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寻求帮助,诸如拨打心理服务热线或者去医院的精神心理科向专业人员咨询等。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要满怀信心,在科学认识、科学防护的基础上,积极做好心理调适。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水木清华喵喵喵


从1月23号开始,疫情逐渐严重,慢慢地,活动区域受限。没有早知道,也不能盲目封城。后来,就到了如今出去村庄都得登记。一开始还很开心,很喜欢,很享受这这日子,吃吃喝喝,不用应付上级地检查,不用面对工作上的很多挫折。不过啊,到了一定程度,今天5号,就开始厌烦这种生活了,觉得自己就这么待着没有意义,想想这么多天的外卖资金,车贷,房租,生活用品,水电费,保险,等等,样样都是钱啊,再看一下自己的荷包,完了,想唱首凉凉,,似乎再不去工作,就熬不了两个月了,可是,还没找到喜欢的工作,资金来源都靠另一半的,于是,开始算账,不点外卖,自己煮饭,不买任何没有意义的东西。然后开始各种赚钱应用,每天耗费大量时间来弄,终于可以赚了每天的饭钱约6元,😂😂钱只能慢慢到手,好吧,这样子,我才发现,我并不焦虑了,这算钱的日子能带给我快感!😌😌有一点就是,会熬夜玩,20天了,就得去买中药调理了,😌😌看来得不偿失啊,从上周末到今天,十一点前好好睡觉,不熬夜,七点多起床活动活动,舌头终于不痛了,能咀嚼东西,精神也好了不少,😌😌最重要是情绪也缓和了不少,不发脾气了,不砸东西了,想想花了三十块的中药费,也是值得的,让我认识到,自己其实并不能熬夜!目前仍然在等待某个企业单位call我上班!😌😌也在渴望疫情的结束,让国家经济更上一层楼!

我的祖国,加油加油!😍😍😍全国上下,加油!💪💪

另外附上我的几个食物!👐


小帮9


面对疫情可能带来的焦虑和恐惧,“心理防疫”该怎么做?

这次武汉新冠疫情,病毒传播非常迅速,感染人群非常多,给整个社会经济,公众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超非典。面对疫情,焦虑和恐慌难免。如何把这两种负面情绪降到最低,我觉得我们要做好以下两点:

第一,要信任。对于疫情,我们要相信政府,相信医疗团队,心理上藐视疫情。武汉封城之后,全国人民响应政府和医疗专家的号召,宅在家里,确诊人数和疑似病例已经在不断减少。事实证明政府和医务团队是可信的,打赢这场战役指日可待!另外从疫情数据来看,除去湖北,全国其他地方新冠感染者的治愈率还是比较高的,致死率也很低。恐慌是没必要的!

第二,不要盲目乐观,行动上要重视疫情。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新冠病毒是比较容易传染的。在新冠疫情彻底解除之前,我们要继续听从医疗专家的建议,做好个人防护工作,不聚会,少出门,出门带好口罩,配合社区工作人员做好防护检验工作。每个人都管好自己,不给社会添乱,也是对疫情工作的最大贡献!

灾难兴邦,相信新冠疫情过后,政府、民众会有很大改观,尤其是政府在面对疫情时的防控机制,民众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习惯等方面。危难时刻,信心比黄金重要,我们相信中国!支持政府!


catherine1230


面对疫情焦虑恐惧,建议以下方式应对。

一、避免过分关注。有了基本防范措施以后,就不必对自己的身心感受和外界信息过分关注,应当将注意力投入更多积极、有意义的事情上。

二、保持社会联络。通过微信、网络、电话 与熟悉的朋友保持畅通联系,借助与亲朋好友的互动,看到生活的美好,转移对疫情信息的过度关注。

三、生活规律如常。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即使宅居在家,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节奏和习惯,这有利于增强抵抗力。

四、积极投入工作。积极投入眼下的重要工作,哪怕是娱乐活动,也要全身心地投入。从工作中寻找乐趣,发现意义,看到力量与能量。

五、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持续心情不好,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拿不起、放不下, 始终难于自我缓解,可以主动拨打心理热线或通过网络咨询等,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