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月下追韩信,如果没追上,历史将会怎样改写?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说:"这儿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匣子里珍藏起来,还是找位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它吧!卖掉它吧!我在等待识货的商人啊!"

孔子自认为美玉,希望能尽快为世人所知,为社会做出贡献。但这需要"识货的商人"。为此,他周游列国,进行双向选择

韩信也是块美玉,沽之于市,项羽不识,刘邦亦不识,所以一逃离项羽阵营、二逃离刘邦阵营。萧何知道韩信是国士,所以连夜追赶,但如果没有赶上,会发生什么呢?

萧何月下追韩信,如果没追上,历史将会怎样改写?

韩信的才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当时,天下的秩序还建立在项羽分封的基础上。诸侯众多,有的地方因分封不公已经出现了动乱。这里面,会不会有被历史埋没而又可能的识货之人呢?韩信投项羽、投刘邦,两次逃离后又会做怎样的选择?

一、韩信是怎么练成"兵仙"的,在项羽处的成长

人们常常认为韩信是天上掉下来的军事家,天纵英才,打的都是神仙仗,非人力可及,故称兵仙。殊不知,韩信的成长是经过锻炼的,绝非纸上谈兵。

韩信少时作为旧贵族的后裔,沦落到一贫如洗,但兵法已经烂熟于心中。史书上没有记载韩信上学的情形,他的文化启蒙应该来源于家庭,或者说母亲就是他的老师。

贵族之家虽然落魄了,家中的藏书成了韩信知识的源泉。家传的文化和箱子底的几本兵书铸造了韩信知兵的理论基础

秦末起义,项梁的军队路过时,韩信仗剑参军了。在项梁麾下当兵,

韩信见识且参与了战场上的生死厮杀,项梁因为连胜而骄傲,以致兵败身亡。残部归到了项羽帐下。

项梁兵败的教训韩信是记在心中的。他以后北伐时,在灭代攻赵之后,不急于扩大战果却缓攻燕国,不无考虑到连续作战已使将士懈怠,连续胜利又使得将士心骄,而让士兵得以充分休息,就是汲取了项梁的教训。

韩信被提拔了,成了"郎中",参谋之类的小官。官随小,但能够接触到最高机密,项羽及其谋臣、武将的战略制度,战术安排都看在眼里,与心中的兵法理论激荡博弈,韩信在迅速地成长。

巨鹿之战是秦楚之间的一次战略决战。秦军上将军章邯打败项梁后,北渡黄河,与王离军一起攻打赵国,赵军不敌,赵王歇、国相张耳逃进了钜鹿城,被秦军包围。赵国的大将陈余率领几万兵士在包围圈的北边,无力解围,向楚怀王以及各国诸侯求援。

萧何月下追韩信,如果没追上,历史将会怎样改写?

韩信在项羽处接触到实战

各诸侯救赵的援军陆续到达,但慑于秦军的强大,都不敢交战。陈余曾以五千兵力进攻秦军,但全军覆没,诸侯联军再也不敢出战了。

楚国的援军在楚怀王的命令下,以卿子冠军宋义为上将军,鲁公项羽为次将,亚父范增为末将,率军数万北上,但宋义想的是两败俱伤后再收渔人之利,故畏缩不前。

耽搁了四十六天,巨鹿城危在旦夕,项羽痛斥并杀死了宋义,获得上将军任命后,立即起兵救援。

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项羽派遣英布和蒲将军率两万楚军渡过河,与秦军交战,但战果不大。于是,项羽率领全军渡河,过河之后,下令烧掉渡船、烧毁营帐、砸毁炊具,携带三日口粮,直扑巨鹿。

楚军没有了退路,三天内不胜则死,全军上下一致,抱着必死的信念,人人以一当十。连经九场恶战,项羽身先士卒,韩信就在左右,宝剑上也应沾满了鲜血。

秦军的粮道被切断,楚军喊杀声惊天动地,秦军信心崩溃大败,主将被擒被杀。

项羽破釜沉舟激励了楚军士气;韩信有样学样,背水一战,置于死地而后生,很有项羽用兵的影子,更可怕的是拔旗易帜、四面楚歌,他融会贯通后,还要瓦解敌方的士气。

项羽军的勇猛使"壁上观"的其他诸路援军吓坏了:

"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萧何月下追韩信,如果没追上,历史将会怎样改写?

项羽用兵的优点,日后韩信发扬光大

之后,在项羽的率领下,又打败了章邯,秦军的有生力量消灭殆尽。又打破刘邦占据的函谷关,就此大封天下。

刘邦被封为汉王,前往汉中。

二、从希望到失望,离开刘邦之前也有所得

不久,韩信对项羽也失望了,他曾数次献策,但项羽不屑一顾。不打算混日子的韩信盘算了形势:项王虽然雄霸天下,但分封的不公将使各股势力重新争权夺利,不久天下将大乱,正是英雄用武之际。他偷偷地溜出楚营,去投汉王。

1、为什么是刘邦

灭秦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以霸主的身份分封了十八王: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韩成、殷王司马邛、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

这些诸侯王分别来源于起义将领、六国王族后裔、降将,将其排序,韩信得出结论,汉王最有可能是最后的胜利者,除了依附项羽阵营的几个诸侯,可能反叛的其他诸侯,关东各国离楚国太近,很难在项羽的阴影下成长。而汉王刘邦则不同。

刘邦的封地远在汉中,项羽为阻其不轨,又在秦地分封三王,挡住汉军的出路。但三秦王致使二十万秦朝子弟兵被项羽坑杀,因此得不到当地百姓的支持,刘邦则在秦地约法三章,广受爱戴。

占领秦地后,刘邦坐拥巴蜀、三秦,这是稳固的大后方,粮食、兵员源源不断。凭此东出争夺天下,与各诸侯王相比,条件得天独厚,甚至项羽都有不及。

正是这些条件,使韩信义无反顾地翻山越岭,首选刘邦。

萧何月下追韩信,如果没追上,历史将会怎样改写?

刘邦一定不会甘心困守汉中

2、两次机遇

韩信满怀热情地来到汉中,因为没有名气,刘邦只给了个"连敖"的小官。

劈头浇了盆冷水,韩信也只能先安顿下来,可过了些日子,不知怎么他卷入了一起犯罪事件,被判了斩刑。一同犯案的同伴一个个成了刀下鬼,韩信最后被推倒在地,生命之花还没绽放就这样凋谢了么?他抬起头,再看一眼青天,他看见了路过的滕公,这是刘邦的车夫,亲信之人。

韩信大喊:"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喊话吸引了滕公的注意,他将韩信解救下来,通过交谈,发现此人不同凡响,连忙向刘邦推荐。大概刘邦觉得这是车夫推荐之人,应该强不到那去,也没有重视,但是卖了滕公一个面子,让韩信做了治粟都尉。

这应该算是中层干部了,韩信刚捡了条命,勉强上任。此时,他自己可能也未必清楚,这段经历对他的裨益有加。正是在这里,韩信熟悉了后勤如何运作、如何保障部队的供给。这些知识一般的大将可以不知,但做统帅的却不能不晓。

刘邦的后勤系统由萧何负责,工作的关系两人相识了,几次交谈下来,萧何坐不住了,这样的帅才正是刘邦领导集团缺少的最后一块拼图。他反复保举韩信,但刘邦置若罔闻。

萧何月下追韩信,如果没追上,历史将会怎样改写?

韩信在刘邦处学到了行政与后勤的知识

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韩信离开刘邦,心中充满了沮丧。毕竟,这是他最看好的势力。

萧何正在后面急急地追赶,他对韩信的重要性有着充分的认识:争天下没有韩信不成。事后他对刘邦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但如果萧何没有追到,韩信将去哪里呢?他的心中是否有数?

韩信的选择还是挺多的,身处乱世,不愁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时,山东已经乱了。

1、山东是可能的落脚点

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封后的天下打响了"第一枪"。此时的齐国被项羽分成了三国,原齐王田市(田荣扶持的侄子)迁为胶东王,故齐王建孙田安为济北王,跟随项羽入秦的田都为齐王。

分封意在打压田荣,这是齐地反秦的实力派,因当初未援救项梁而被排挤。田荣起兵赶走了田都,又杀了懦弱的侄子,使彭越攻杀了田安。项羽所封的三齐,回到了田荣的手上。

田荣能干,那是没碰上项羽,项羽出兵讨伐,一交兵就看出了差距,田荣兵败被杀。其后,项羽以嗜杀压制齐民,却激起了更强烈的反抗。田横立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继续对楚斗争,使楚国北部战火不断。

田荣、田横在齐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在军事上,并没有突出的能力。他们的不利因素是离项羽太近了。但是如果能有杰出的将领,或许齐国还能有齐桓公的荣光,这个人或许就是韩信,只是不知道:韩信是否能在田荣战死前赶到齐国,而田氏兄弟能否慧眼识才!

萧何月下追韩信,如果没追上,历史将会怎样改写?

诸侯分立,韩信的机会不少

2、常山王更需要韩信

齐国田荣、田横至少还能领兵打仗,常山王张耳则是个老男人,而且还是文臣出身。他的对手还对其恨之入骨,时刻想着取他的性命。想要常山王张耳性命的是陈余,在一年多前,二人还是刎颈之交的朋友,但理念及利益的纠葛使他们变成生死之敌。

巨鹿之战时,张耳是赵国国相,陈余是赵国大将。秦大将王离将赵王歇与张耳围困于巨鹿,陈余军数万在外,张耳屡屡求救,陈余却不敢发兵。

巨鹿危在旦夕,张耳无奈,又派出张黡、陈泽向陈余施压。

陈余解释了不发兵的原因:实力差距太大,贸然进攻,不但无法解围,反而是以羊饲虎。张黡、陈泽很愤怒:见死不救岂是大丈夫所为,况且,你与丞相还是刎颈之交

陈余推脱不过,派出五千士兵由张黡、陈泽,杀往巨鹿。结果如陈余所料,全军覆没。

等到项羽杀败秦军,解了巨鹿之围,二人再次相见,张耳愤怒地指责陈余,甚至怀疑陈余杀了张黡、陈泽。陈余一生气撂了挑子,谁想这个一时的义愤之举,却让张耳抓住机会,夺了他的兵权。

二人就此成仇,张耳随后跟随项羽入秦,因功封为赵王,而陈余只得到三个县为侯。他将责任归于张耳,誓要报仇雪恨。

萧何月下追韩信,如果没追上,历史将会怎样改写?

张耳、陈余矛盾,常山王急需大将

陈余也是熟读兵书的将军,一年后,他从田荣处借来一些兵加上自己封地上的士卒,攻破常山,张耳狼狈出逃。

韩信若到常山,能有将近一年的时间训练军队,他的能力绝对碾压陈余。历史上,陈余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地形、粮草,被韩信打得兵败身亡。可见,在这里,韩信大有可为。

更重要的一点,张耳是个重要时刻能做出正确选择的人,在人生的几次重大节点,他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那么,当韩信在正确的时机,出现在正确的地点,就应该不会被埋没。

3、其他诸侯

齐国田荣、田横,常山国张耳对大将是急需,他们的发展前景不如刘邦,但韩信的到来将会改变他们的命运。

其他诸侯,在楚汉相争时,大多是墙头草,汉胜则归刘,楚胜则降项,且其国中为将者,没有能独当一面的人才。可见,韩信到哪里都有出头的可能,不过这些人没有争霸天下之心

萧何月下追韩信,如果没追上,历史将会怎样改写?

国士韩信谁能识?

总结:

韩信是不世出的人才,经历了项羽、刘邦两处的跳槽,韩信得到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及经验教训。他的羽翼已丰,只待机会便可一飞冲天。

韩信的机会主要存在于齐、常山两国。可以想象,他如果受到重用,就像历史上的他日后北伐一样,代、燕、赵、齐都会成为囊中之物,一旦如此,天下之势,鹿死谁手,竟未可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