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中有詩——淺談中國古代文人畫的歷史文化淵源

什麼是文人畫?“文人”即“士人”,古代時早期的“士”特指有職稱的官員,後來也用以泛指知識分子,他們集文化和人格修養於一身,在歷史文化的發展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文人畫是隻有中國畫才獨有的存在,用以區別與民間畫工和宮廷畫院等職業畫家的畫。

近代著名畫家陳衡恪(1876年-1923年)在其所作的《中國文人畫之研究》中說:

“何謂文人畫?即畫中帶有文人之性質,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畫中考究藝術上之功夫,必須於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謂文人畫。”

他認為所謂文人畫,是畫中帶有文人的意象和趣味,不耽著於畫的技巧等表面功夫,更要在於所畫能否表達出文人的思想和靈性。文人畫對於中國畫的美學思想以及技法的發展,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那麼文人畫是從何興起的呢?它又有什麼樣的表現題材和寓意呢?我們今天就從奠定文人畫興起之基礎的關鍵人物,以及文人畫題材的文化寓意兩個方面來淺談中國文人畫的歷史文化淵源。

畫中有詩——淺談中國古代文人畫的歷史文化淵源

元代文人畫家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奠定文人畫基礎的關鍵文人

“文人畫”的概念是由明末畫家董其昌提出的,文人畫發展興盛後湧現了諸多優秀的文人畫家,但追本溯源,奠定文人畫基礎的兩位重要人物,卻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兩位大詩人:王維和蘇軾。這也許多少有些令人意外,一方面他們作為詩人、詞人的名聲早已深入人心,而容易讓人忽略其繪畫成就;另一方面,也與他們幾乎沒有畫跡能夠流傳於世有關。

唐 王維

王維,字摩詰,雖然被後世尊為中國“文人畫”開山鼻祖,但他本人在世的時候,並沒有正式提出文人畫的概念,只是用自己的實際繪畫風格來體現自己與當時流行的繪畫流派的不同。

王維是典型的少年成名,9歲就負有才名,19歲赴京考試,得第一名舉子,21歲中進士,不僅詩寫的好,還精於繪畫和音律,一時風光無二,但好景不長,任職之後他接連經歷了兩次貶謫,這兩次打擊讓他他心灰意冷,於是他在長安城以南的藍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取名“輞川別業”,過起了半官半隱居的生活。

他歷經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將所有對生活的理想和感悟都放在了自己的詩畫之中,並發展了以破墨技法繪製的單色墨山水,被後人稱為南宗山水畫祖師。

隱居輞川時,王維創作了有名的單幅壁畫《輞川圖》,雖然原畫已佚只留下臨摹本,但不妨礙其依然名垂百世。畫面上亭臺樓閣被山水環繞,門前水流客至,畫中之人意態瀟灑自然,一幅世外桃源景象,文人味十足。

畫中有詩——淺談中國古代文人畫的歷史文化淵源

(傳)唐 王維《輞川圖》局部 日本長崎聖福寺藏

宋朝大詞人秦觀與這幅畫還有一段逸事,他曾久病不愈,吃藥也不見起色,一日朋友高符仲帶了幅《輞川圖》讓他看看,說此畫能治病,看了幾天之後,病居然真的奇蹟般地好了,秦觀病癒後特意寫了一篇題跋《摩詰輞川圖跋》,現今被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 餘曩臥病汝南,友人高符仲攜摩詰輞川圖。過直中相示,言能愈疾,遂命童持於枕旁閱之。恍入華子岡,泊文杏竹裡館,與裴迪諸人相酬唱,忘此身之匏繫也……籲,一筆墨間,向得之而愈病,今得之而清暑,善觀者宜以神遇而不徒目視也。五月二十日,高郵秦觀記。”

如果不是有這篇題跋留存於世,這段逸事實在是讓人難以置信。總的來說,不同於當時的宮廷、職業畫師為投他人喜好而作畫,王維的畫不以粉飾太平、追求他人認可為目的,而是更關注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的表達,將文人的詩情和意境融入到繪畫當中,“畫中有詩”,這就是中國“文人畫”的開端。

畫中有詩——淺談中國古代文人畫的歷史文化淵源

唐 王維《雪溪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右上角為宋徽宗趙佶的題跋

宋 蘇軾

時間來到了宋朝,在這裡,我們熟悉的大文豪蘇東坡,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士人畫”的理念,他的藝術主張和成就對以後的文人畫有很大的影響。《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寫道:

“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

蘇軾說,用外形像不像來評判一幅畫的好壞,那是小孩子才會有的淺薄見識,作詩也是如此,只追求記錄事情,就不是一位真正懂詩的人。 詩和畫本質是一樣的,不僅僅要追求形似,更要追求內在的精神。

蘇軾 在《又跋漢傑畫山二首》中又說:

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乃若畫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櫪芻秣,無一點俊發,看數尺許便倦……”

在這裡,他將士人畫與職業畫工的畫對比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樣是畫馬,士人畫裡的馬意氣奮發,精神氣韻直擊人心,而畫工的馬雖然外表細節都嚴格形似,卻呆板沒有內在意境,看幾眼就乏味的很。

總結蘇軾的觀點,首先,他強調了文人畫是一門詩畫一律的藝術,他大力提倡詩畫結合,讚歎王維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使之成為文人畫的基本特徵。

其次,明確提出文人畫與畫工畫的區別,重神似超過重形似,繪畫追求的根本目的不是形似,而是追求“象外之意”,也即追求形象背後的審美、情感和文化意義。

畫中有詩——淺談中國古代文人畫的歷史文化淵源

(傳)北宋 蘇東坡 《枯木怪石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文人畫的題材及其文化淵源

1.山水

山水式的生活和審美方式,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經典性的主題。以晉代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賢”寄情山水的生活方式,以及由此表現出的獨立人格,成為以後歷代中國文人心中的典範和文化象徵,人們經常通過各種藝術形式而表達自己對“七賢”的景仰追慕,自然也包括繪畫。

宗炳,是東晉末年至南朝宋畫家,他出身士族,屢次拒絕朝廷作官的徵召。喜好山水,隱居在洞庭湖附近衡山,晚年因病回到故鄉,衰老和疾病使他無法遊歷名山好水,於是嘆息道:

“噫!老病俱至,名山恐難遍遊,唯當澄懷觀道,臥以遊之。” “撫琴動操,欲令眾山皆響。"

為了足不出戶便能欣賞美景,他把過去遊歷過的山山水水畫出來掛在牆上,然後坐臥在床上觀看,間或彈琴對之,自嘲為“臥遊”。宗炳的“臥遊”後來成了文人山水畫的基本理念。對於他們來說,山水畫是自然山水的美好替代和嚮往。

正如李清照的詩句“山光水色與人親”,當文人們為世俗所困擾時,回到書房,鋪上畫紙,畫出心中的桃花源,有深深淺淺的山,有蜿蜒曲折的水,還有白雲深處的人家……在這裡,他們可以嘯傲彈琴,遠離塵世的煩惱,在畫裡洗滌胸中的積鬱。

這也許就解釋了剛剛講到的秦觀的故事,為什麼他在看了幾天王維的《輞川圖》之後,久治不愈的病竟然就好了,大概因為看久了,彷彿自己真正置身在畫裡的山水之間,一掃胸中頹廢之氣而萌出新的生機。

畫中有詩——淺談中國古代文人畫的歷史文化淵源

北宋 王詵《煙江疊嶂圖》 上海博物館藏

2.漁隱

在傳統文化的典故中,“漁父”常被用來代表出世的隱者,是古代文人非常喜愛的一個“意象”。漁父以舟為室,不賴土地封邑,不繫之舟浮於水上,自在悠遊於天地之間;漁父又是釣者,釣者聽其自然,願者上鉤,“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所謂願者上鉤,釣名、釣利、釣官莫不如此,深諳進退之道。

《莊子》和《楚辭》都各有一篇講到漁父,《莊子·漁父》描寫漁父如何訓導孔子,《楚辭·漁父》則敘說了漁父勸導屈原,且在屈原不聽勸告之後,並無絲毫不滿,只是一笑置之: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說服不了屈原的漁父只是一笑而過,隨著歌聲飄然而去,儼然是一位世外高人的形象。作為文人山水畫中理想世界的居民,同時也是象徵隱居的存在,漁父是文人畫中被描繪最多的人物之一,他們不僅代表的是隱者,也是畫家的分身,乘著小船拿著魚竿的人物雖然線條很簡單,卻帶著幾分超然世外的快樂感覺,這是文人畫特有的味道和魅力。

漁父這一意象寄託了文人們自身的嚮往和寄託,他們甚至自號某某漁翁,元朝的時候甚至一度還很流行給自己的別墅取名為“魚莊”,可以看出這一形象是多麼受人喜愛,有著多麼重要的文化意義。

畫中有詩——淺談中國古代文人畫的歷史文化淵源

南宋 馬遠《寒江獨釣圖》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3.草木

以墨色梅、蘭、竹、菊等草木來“借形寄意”,寄寓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重視主觀意趣的表達,是文人畫的又一個典型題材。文人士大夫筆下的墨梅、墨竹和墨蘭,一反追求形似實物的畫法,而重視內在神韻的表達,進而注意筆墨書法因素。

文人裡王冕的墨梅,文同的竹,蘇軾的古木,趙孟堅的水仙等,都是後世文人畫家追隨學習的典範,在世人眼中普通的梅、蘭、竹、菊等草木,在文人們的眼中並不是單純的自然植物,而是具有人格意義的君子化身。畫一枝梅、幾片蘭,一方面有繪畫美的表現,另一方面又在畫上題詩題文,與詩文等文學修養頗有關聯。

如元代著名文人畫家王冕,善畫墨梅,他隱居在會稽九里山,給自己的家取名為梅花屋,自號梅花屋主。並在自己的墨梅畫上題詩道:

“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王冕說他的梅花清新雅淡,不需要用鮮豔的色彩去求得別人的喜歡和讚美,只願散發清香充滿天地之間。這句詩看著是寫梅花,實則是他的自我寫照和期許,王冕出生寒微但多才多藝,卻不願巴結權貴,拒絕功名利祿的他回鄉隱居賣畫為生,他筆下的墨梅又何嘗不是他自己的一個人格化身呢。

梅的傲雪凌霜,蘭的清雅幽香,竹的高風亮節,菊的傲骨隱逸,都是文人們想要表達的人生嚮往和期許,他們藉此抒發內心當中豪邁或抑鬱的情緒,表達其自身的清高文雅。

畫中有詩——淺談中國古代文人畫的歷史文化淵源

元 王冕 《墨梅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結語

用元代著名文人畫家倪瓚的一句話來總結說:“吾畫乃抒發胸中逸氣。” 文人畫,更重在表達畫者自己對人生、對世界的所思所感,而不是單純地記錄。

所以,我們在欣賞一幅文人畫的時候,看到的不僅是畫上的山水草木等自然風景,更要透過畫看到背後畫者本人細膩、深沉的自我人格和理想的表達,深深為之感動,進而洗滌心胸,如此才是真正讀懂了一幅文人畫、瞭解了畫中隱藏的文化歸屬。

願你我都能從畫中找到自己的逸趣所在。


《林泉高致》宋 郭思

《中國古代文人畫》金開誠

《山山水水聊聊畫畫》馬菁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