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诗——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历史文化渊源

什么是文人画?“文人”即“士人”,古代时早期的“士”特指有职称的官员,后来也用以泛指知识分子,他们集文化和人格修养于一身,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文人画是只有中国画才独有的存在,用以区别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等职业画家的画。

近代著名画家陈衡恪(1876年-1923年)在其所作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中说:

“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

他认为所谓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的意象和趣味,不耽著于画的技巧等表面功夫,更要在于所画能否表达出文人的思想和灵性。文人画对于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那么文人画是从何兴起的呢?它又有什么样的表现题材和寓意呢?我们今天就从奠定文人画兴起之基础的关键人物,以及文人画题材的文化寓意两个方面来浅谈中国文人画的历史文化渊源。

画中有诗——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历史文化渊源

元代文人画家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奠定文人画基础的关键文人

“文人画”的概念是由明末画家董其昌提出的,文人画发展兴盛后涌现了诸多优秀的文人画家,但追本溯源,奠定文人画基础的两位重要人物,却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两位大诗人:王维和苏轼。这也许多少有些令人意外,一方面他们作为诗人、词人的名声早已深入人心,而容易让人忽略其绘画成就;另一方面,也与他们几乎没有画迹能够流传于世有关。

唐 王维

王维,字摩诘,虽然被后世尊为中国“文人画”开山鼻祖,但他本人在世的时候,并没有正式提出文人画的概念,只是用自己的实际绘画风格来体现自己与当时流行的绘画流派的不同。

王维是典型的少年成名,9岁就负有才名,19岁赴京考试,得第一名举子,21岁中进士,不仅诗写的好,还精于绘画和音律,一时风光无二,但好景不长,任职之后他接连经历了两次贬谪,这两次打击让他他心灰意冷,于是他在长安城以南的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取名“辋川别业”,过起了半官半隐居的生活。

他历经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将所有对生活的理想和感悟都放在了自己的诗画之中,并发展了以破墨技法绘制的单色墨山水,被后人称为南宗山水画祖师。

隐居辋川时,王维创作了有名的单幅壁画《辋川图》,虽然原画已佚只留下临摹本,但不妨碍其依然名垂百世。画面上亭台楼阁被山水环绕,门前水流客至,画中之人意态潇洒自然,一幅世外桃源景象,文人味十足。

画中有诗——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历史文化渊源

(传)唐 王维《辋川图》局部 日本长崎圣福寺藏

宋朝大词人秦观与这幅画还有一段逸事,他曾久病不愈,吃药也不见起色,一日朋友高符仲带了幅《辋川图》让他看看,说此画能治病,看了几天之后,病居然真的奇迹般地好了,秦观病愈后特意写了一篇题跋《摩诘辋川图跋》,现今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 余曩卧病汝南,友人高符仲携摩诘辋川图。过直中相示,言能愈疾,遂命童持于枕旁阅之。恍入华子冈,泊文杏竹里馆,与裴迪诸人相酬唱,忘此身之匏系也……吁,一笔墨间,向得之而愈病,今得之而清暑,善观者宜以神遇而不徒目视也。五月二十日,高邮秦观记。”

如果不是有这篇题跋留存于世,这段逸事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总的来说,不同于当时的宫廷、职业画师为投他人喜好而作画,王维的画不以粉饰太平、追求他人认可为目的,而是更关注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表达,将文人的诗情和意境融入到绘画当中,“画中有诗”,这就是中国“文人画”的开端。

画中有诗——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历史文化渊源

唐 王维《雪溪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右上角为宋徽宗赵佶的题跋

宋 苏轼

时间来到了宋朝,在这里,我们熟悉的大文豪苏东坡,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士人画”的理念,他的艺术主张和成就对以后的文人画有很大的影响。《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写道: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苏轼说,用外形像不像来评判一幅画的好坏,那是小孩子才会有的浅薄见识,作诗也是如此,只追求记录事情,就不是一位真正懂诗的人。 诗和画本质是一样的,不仅仅要追求形似,更要追求内在的精神。

苏轼 在《又跋汉杰画山二首》中又说:

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

在这里,他将士人画与职业画工的画对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样是画马,士人画里的马意气奋发,精神气韵直击人心,而画工的马虽然外表细节都严格形似,却呆板没有内在意境,看几眼就乏味的很。

总结苏轼的观点,首先,他强调了文人画是一门诗画一律的艺术,他大力提倡诗画结合,赞叹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使之成为文人画的基本特征。

其次,明确提出文人画与画工画的区别,重神似超过重形似,绘画追求的根本目的不是形似,而是追求“象外之意”,也即追求形象背后的审美、情感和文化意义。

画中有诗——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历史文化渊源

(传)北宋 苏东坡 《枯木怪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文人画的题材及其文化渊源

1.山水

山水式的生活和审美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经典性的主题。以晋代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寄情山水的生活方式,以及由此表现出的独立人格,成为以后历代中国文人心中的典范和文化象征,人们经常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而表达自己对“七贤”的景仰追慕,自然也包括绘画。

宗炳,是东晋末年至南朝宋画家,他出身士族,屡次拒绝朝廷作官的征召。喜好山水,隐居在洞庭湖附近衡山,晚年因病回到故乡,衰老和疾病使他无法游历名山好水,于是叹息道:

“噫!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游,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

为了足不出户便能欣赏美景,他把过去游历过的山山水水画出来挂在墙上,然后坐卧在床上观看,间或弹琴对之,自嘲为“卧游”。宗炳的“卧游”后来成了文人山水画的基本理念。对于他们来说,山水画是自然山水的美好替代和向往。

正如李清照的诗句“山光水色与人亲”,当文人们为世俗所困扰时,回到书房,铺上画纸,画出心中的桃花源,有深深浅浅的山,有蜿蜒曲折的水,还有白云深处的人家……在这里,他们可以啸傲弹琴,远离尘世的烦恼,在画里洗涤胸中的积郁。

这也许就解释了刚刚讲到的秦观的故事,为什么他在看了几天王维的《辋川图》之后,久治不愈的病竟然就好了,大概因为看久了,仿佛自己真正置身在画里的山水之间,一扫胸中颓废之气而萌出新的生机。

画中有诗——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历史文化渊源

北宋 王诜《烟江叠嶂图》 上海博物馆藏

2.渔隐

在传统文化的典故中,“渔父”常被用来代表出世的隐者,是古代文人非常喜爱的一个“意象”。渔父以舟为室,不赖土地封邑,不系之舟浮于水上,自在悠游于天地之间;渔父又是钓者,钓者听其自然,愿者上钩,“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所谓愿者上钩,钓名、钓利、钓官莫不如此,深谙进退之道。

《庄子》和《楚辞》都各有一篇讲到渔父,《庄子·渔父》描写渔父如何训导孔子,《楚辞·渔父》则叙说了渔父劝导屈原,且在屈原不听劝告之后,并无丝毫不满,只是一笑置之: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说服不了屈原的渔父只是一笑而过,随着歌声飘然而去,俨然是一位世外高人的形象。作为文人山水画中理想世界的居民,同时也是象征隐居的存在,渔父是文人画中被描绘最多的人物之一,他们不仅代表的是隐者,也是画家的分身,乘着小船拿着鱼竿的人物虽然线条很简单,却带着几分超然世外的快乐感觉,这是文人画特有的味道和魅力。

渔父这一意象寄托了文人们自身的向往和寄托,他们甚至自号某某渔翁,元朝的时候甚至一度还很流行给自己的别墅取名为“鱼庄”,可以看出这一形象是多么受人喜爱,有着多么重要的文化意义。

画中有诗——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历史文化渊源

南宋 马远《寒江独钓图》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3.草木

以墨色梅、兰、竹、菊等草木来“借形寄意”,寄寓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重视主观意趣的表达,是文人画的又一个典型题材。文人士大夫笔下的墨梅、墨竹和墨兰,一反追求形似实物的画法,而重视内在神韵的表达,进而注意笔墨书法因素。

文人里王冕的墨梅,文同的竹,苏轼的古木,赵孟坚的水仙等,都是后世文人画家追随学习的典范,在世人眼中普通的梅、兰、竹、菊等草木,在文人们的眼中并不是单纯的自然植物,而是具有人格意义的君子化身。画一枝梅、几片兰,一方面有绘画美的表现,另一方面又在画上题诗题文,与诗文等文学修养颇有关联。

如元代著名文人画家王冕,善画墨梅,他隐居在会稽九里山,给自己的家取名为梅花屋,自号梅花屋主。并在自己的墨梅画上题诗道: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说他的梅花清新雅淡,不需要用鲜艳的色彩去求得别人的喜欢和赞美,只愿散发清香充满天地之间。这句诗看着是写梅花,实则是他的自我写照和期许,王冕出生寒微但多才多艺,却不愿巴结权贵,拒绝功名利禄的他回乡隐居卖画为生,他笔下的墨梅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的一个人格化身呢。

梅的傲雪凌霜,兰的清雅幽香,竹的高风亮节,菊的傲骨隐逸,都是文人们想要表达的人生向往和期许,他们借此抒发内心当中豪迈或抑郁的情绪,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

画中有诗——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历史文化渊源

元 王冕 《墨梅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结语

用元代著名文人画家倪瓒的一句话来总结说:“吾画乃抒发胸中逸气。” 文人画,更重在表达画者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所思所感,而不是单纯地记录。

所以,我们在欣赏一幅文人画的时候,看到的不仅是画上的山水草木等自然风景,更要透过画看到背后画者本人细腻、深沉的自我人格和理想的表达,深深为之感动,进而洗涤心胸,如此才是真正读懂了一幅文人画、了解了画中隐藏的文化归属。

愿你我都能从画中找到自己的逸趣所在。


《林泉高致》宋 郭思

《中国古代文人画》金开诚

《山山水水聊聊画画》马菁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