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揹著模擬人,行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


他揹著模擬人,行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看到合適的位置,就席地現場科普急救知識……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認識了一位急救志願者。從他身上,我認識到了急救知識對個人的重要性,就像飛機即將墜落時的那把降落傘,平時用不上,但關鍵時候可以保命。

而具備急救知識的前提是得有急救意識,但很多時候,都是在身邊有人發生意外時,我們慌亂之中才意識到:如果我懂急救該多好。


他揹著模擬人,行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

王淼給頭部受傷流血的學生包紮


王淼,一位31歲的小夥,在西安一所中學擔負教學行政工作。

十年前,在負責學校衛生防疫工作時,他參加了西安市紅十字會與西安市教育局組織的教育系統急救員培訓,掌握了“心肺復甦、體位翻轉、創傷包紮、骨折固定、常見急症”等急救技能。

參加培訓後,王淼像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發現了保護學生的實用方法——那就是當遇到緊急情況和意外傷害時,用學到的急救技能開展救護。同時他還經常利用應急演練、社團等活動給學生們普及急救知識和技能。

人們常說老師是園丁,其實,老師更是學生的守護者


他揹著模擬人,行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

進入校園,給學生們普及急救知識


去年年底,“35歲高以翔心搏驟停猝死”“省衛健委主任猝死”“新華社記者大面積心肌梗死不幸去世”……相關不幸的新聞密集播發。媒體們也開始關注急救,心肺復甦、AED使用等知識和技能也廣泛轉發普及。

在王淼來看,急救知識被再次集中普及是好事,但也不全是。密集報道會讓人們產生關注疲勞,如何建立群眾急救普及長效性機制和報道關注度持續性,才是更為重要的。

急救是技能學習,很多人不瞭解急救,認為這屬於醫生等醫務工作者的範疇,其實不然。紅十字急救知識是針對普通老百姓的常識,大眾不分男女老幼,學歷高低都應掌握的基本生存技能。

紅十字急救就是“現場急救”,也就是患者在發病現場,第一反應人(發現並且採取有效施救措施的人)不等120到場就開始進行科學、及時、有效的生理急救和心理急救(人文關懷)。這樣才能使很多突發急症(心搏驟停、氣道異物梗阻、腦卒中、癲癇、心肌梗死等)患者不會白白浪費搶救時間(黃金4分鐘、白金10分鐘等)而“等死”。我們如果一味等待120,就會喪失寶貴的搶救時間。


他揹著模擬人,行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

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操場義務為群眾急救培訓


急救意識大於急救技能。只有人人樹立急救意識,學習急救關注急救的主觀能動性和主動學習慾望才會增強。

法律的界定也是人們主動施救的有力保障,現在我們人人都有智能手機,可以在施救的時候,錄像錄音,留存證據,做到自我保護。

國家“好人法”,即民法總則184條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這一善意救助者責任豁免規則於2017年的出臺,其用意是鼓勵善意救助傷病、保護見義勇為施救者的高尚行為。

不論急救意識、技能還是法律保護,其實歸根結底,我們作為普通民眾,也是可以做一件“保護生命和尊嚴”這樣的大善事的。


他揹著模擬人,行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

為突發意外的外籍男士做心臟復甦


由於民眾對急救知曉率低,我國民眾急救普及率據說勉強達到2%,世界第一人口大國,14億人,2%實在是和其他國家無法比擬。日本、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普及率最高能達到30%以上。

這是什麼概念?意味著每3個人就有1人會急救,如果有人在大馬路上倒地,不用等120,立馬就會有人來進行施救;另外,近鄰日本已經將急救知識開設到中小學課程中,不同學歷層次的學生都能學習到與自己年齡階段相匹配符合的急救技能。

我們國家目前還沒有將急救開設進課堂,進校園的也是少之又少。但是,我國又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各類事故隱患和安全風險交織疊加、易發多,影響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

所以,對民眾普及急救,提升群眾急救普及率,就成為了王淼這位普通急救師志願者的遠大目標和理想。


他揹著模擬人,行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

急救突發暈厥的女跑者


三年前,為了能給更多普通群眾普及急救知識,他參加了陝西省紅十字會的應急救護師資培訓班,或許是當老師會講課的優勢,讓他順利取得資質,開啟了作為急救培訓師志願者的新里程。

周內下班、週末雙休日、寒暑假……不同的年輕人都能找到各種讓自己嗨起來的生活方式,而這些時間更讓王淼眼裡有光。他走進機關、事業單位、學校、社區、特殊人群託養中心、健身培訓機構等場所參與急救普及。

冬天的夜來得比較早,有時候他還會找到一些商場綜合體,樓梯下的燈光那麼微弱,但他的普及講授,總能吸引到很多人圍觀。


他揹著模擬人,行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

在大明宮給跑友做急救培訓


出於對急救普及和志願服務的熱愛,他還自費購買了心肺復甦模擬人和自動體外除顫儀(AED)教學機。它們簡直就是王淼最親密的伴侶,形影不離。王淼把它們放到車的後備箱,方便隨時開展群眾普及培訓。

遇到車輛限號的日子,王淼就背上模擬人乘公交、坐地鐵。有太多次,經過安檢的時候,都會被重點關注一下,眾目睽睽之下打開揹包,隨著安檢員女同志花容失色的尖叫,隨後又是哈哈大笑,大家也就見怪不怪了。


他揹著模擬人,行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

希望人人樹立急救意識


長期的積累,王淼建立了一個持證的救護員志願者微信群,群內各行各業的朋友也都是樂於助人、關心急救、甘願奉獻的優秀志願者,志同道合的朋友們越來越多。

“老師,我今天在上班途中施救了一位摔傷的陌生人……”“老師,有人在公交車上氣道梗阻,我用你教的海姆立克手法救人了……”這樣感動的故事,經常會在這個微信群中上演。

王淼說,他始終堅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用自身言行改變我們的社會環境,提升群眾急救意識,讓全社會真正關注急救,讓所有人掌握急救,人人會急救,安全伴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