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括如果还活着,会不会成为比白起还要厉害的名将?

公子小茗


赵括身死导致赵军战败而全军覆没,毋庸置疑是最大的失败了。

既然是如果,那么就有了探讨的余地。

首先,赵括在长平的表现到底如何?真的如史记所说,被白起步步陷阱无所作为吗?

关于长平之战的记载,是有很多疑点的,我举几个能想到的试试:

1. 白起自述秦军战死超过了一半,也就是最少三十万(未含秦王征招的河内所有男丁,可能这部分援军就要超过二十万)。而赵军作为进攻的一方,只要没有攻破对方营寨,伤亡必然数倍于秦军,更不用说是四面围杀的情况。

2. 白起偷袭百里石长城以后,为什么不能在全面包围前出赵军主力,而赵军只是相攻而食的情况下,抽出部分兵力支援百里石长城,而要让秦王急赴河内郡花极大代价尽招15岁以上男丁奚发长平?河内征招的说辞是遮绝赵救,而赵国有援兵吗?

3.赵军突围无望,再加上赵括身死,还相攻而食,为什么白起要诈赵军残部投降,以至于因此而自杀?白起是歼灭战的贯彻者,失诺而不得不迫降无威胁的赵军是不是违背常识?

4. 赵括帅军进攻,竟然能忽悠赵军相攻而食坐等援军46天,人人自危之下还能组织突围四五次?曹阿瞒断粮三天就要削发代首,赵括能削啥?

5. 秦军战死三十到四十万,而赵军总兵力四十五万,投降以后还被杀俘了数十万(至少三十万才称为数十万),确定这是秦军利用地形和工事在围歼赵军?

以上疑点不能自圆其说,是不是就该怀疑史记的靠谱程度?

私以为,不是史记不靠谱,是史记依据的史料不靠谱。长平之战,赵军全亡,赵国谁知道前线是什么情况赵括是怎么应对的?是的,关于长平之战的记载,后世只能从秦国的历史资料中窥见一斑,都来源于白起的长平战报,而战报作假古今中外都是必然的。

那么,能不能从现有的历史资料还原长平之战呢?

也许能。关于秦国的行动,譬如换帅,譬如折损过半,譬如奇袭百里石长城,譬如骑兵骚扰,譬如坑俘,这应该是事实。而赵军坐等援军,突围不得,相攻而食,就有待分辨了。

这里不讨论战况,只探讨结果和如果。

那么,能确认的事实是,赵括帅军与白起对战,白起不仅派不出援军,竟然还需要秦王另派援军,说明战况对于秦军是不利的。而战损比竟然是秦军伤亡三十到四十万,赵军伤亡小于十五万,这能说明赵括之能吗?

如果赵括不死,赵军是否有能力击溃或者全歼残余秦军甚至河内援军呢?

当然能,这样的赵括还需要成长吗?

当然需要,在长平的交战,其实是限制了白起的手脚,他不能发挥出擅长的侧击绕后战术,只能跟践行勇者胜而亲临战场的赵括打决战。因为赵军前期就取得了胜势而士气大涨,而秦军却日复一日的越来越疲敝,落败也是正常的。

综上,赵括用战损比证明了自己的名将之资,如果他能一直亲临战场而不死,无疑就是另一个霸王。


异见意见


“长平之战,赵括如果还活着,会不会成为比白起还要厉害的将领?"答案是肯定的,不会。

首先,先看一下后世对白起的评价,毛主席曾经说过“论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评价很高。

历史上的白起一生七十余仗,未有败绩,堪称长胜将军,其军事指挥水平在秦国対外的几次大战中显露无疑。秦对韩魏24万联军的伊阙之战中,白起准确分析对方形势,制定出迷惑稳住一部,集中优势兵力先攻击弱敌的正确策略,大败韩魏。鄢郢之战中,率领秦军深入楚境,掏心战术直捣都城。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威震战国的长平之战中,先正面诈败退却,引赵兵追进伏击之地。再截断赵军粮道退路,最后分割歼灭。这种军事思想,放在近现代也不过时。

白起之智慧不仅体现在能战上,更体现在“庙算"避战上。长平之战后,秦王派王陵攻邯郸,不利,请白起,白起不同意秦王此时进攻邯郸的策略,托病不奉命。后来,秦军果然大败。

与白起的正确抉择敢于抗命相比,赵括就太缺自知之明了,真以为老子英雄儿好汉,趾高气扬,领命出征,一改廉颇坚守避战消耗秦军的正确策略,主动攻击,正中白起下怀。自己死不足惜,可怜40万被活埋的赵军。

题目的意思似乎是假设赵括能从长平之战逃脱,变得强大起来。我认为大概率不会,正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诸葛亮能七擒孟获,赵括即便能逃脱,赵括还是那个赵括,变不成其父赵奢。

总之,赵括与白起不可同日而语,相差不止两个档次。更何谈超过。





昨天即历史


从宏观来说,战争打的是综合国力,不是一个将领能左右的。强秦统一全国是历史的必然,就算没有秦国还有其他国家在这个点完成秦国的统一大业。历史前进的车轮不是一个小石头就能挡得住的!

赵括军事理论造诣很深,连他父亲名将赵奢谈兵事都辩论不过他。如果长平之战赵括还活着,经过长平之战血的深刻教训,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也可能出现质的飞跃。春秋时代白乙丙、孟明视、黑乞术曾被晋国打败俘虏,回到秦国后又重新训练指挥军队将晋军打败了。知耻而后勇。赵括也不是一无是处,据说赵国和齐国的麦丘之战就是赵奢采用赵括计谋取胜的。

赵括母亲也说赵括有缺点,贪财,不像他父亲赵奢,获得财物能分享给下属。贪婪,不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是很危险事情。当然,这是古代大将出征前常用的自污之法,目的是让赵王放心,并让其母脱离干系。

长平之战,赵括大军断粮四十六天而不乱,仍然有能力突围,可见赵括与将士同甘共苦、同生共死,深得军心。赵括击杀秦军二三十万,令白起胆寒,秦军惨胜,赵括以死报国,堪称千古名将!

纸上谈兵,令赵括背锅两千年,试问当时有纸吗?

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假设如果不会重头再来,只能从中吸取教训,让有些事情不再重新发生。

先不说赵括自己的才能到底有多高。

就算长平之战后,他还活着,而且不被治罪(这几乎不可能),那么他也很难成为名将,放眼天下,还有哪个国君敢于将军队交给他去带领。

而且有明君才能有名将,战国后期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他们能成功除了才能,还有君主的信任,但一旦失去信任,才能什么的都是浮云。

白起因为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愿带兵攻打邯郸,被迫自杀。

王翦战功累累,剿灭楚国也不得不,不断要田要地,来安秦王之心,害怕不得善终。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最终逃亡他国,虽然努力表示自己未老,但却再无出头之日。

而一代名将李牧,更是直接被害死。

这就是名将失去信任的结果,战功累累都是如此,而赵括凭什么得到信任,哪怕他超过上边四位,后边只要有人有谗言,或者对方来个反间计,赵括估计不是被就地免职就是被害死的命运。

从宏观来说,战争是国力的比拼,并非单纯某一方面的,赵国的综合国力确实不如秦国。试想以下,如果赵国产粮,且其它诸侯国卖粮给赵国,秦国人饿肚子了,赵国坚持廉颇的固守策略,是否存在秦国挺不住了撤军然后被赵国追着砍的可能性?

国家策略层面秦国最优,秦国鼓励农耕战功,国力恢复速度是山东六国中谁都比不了的。战略层的优势,社会制度的优越,使得秦国具备对赵国降维打击的实力。而赵括要想超越白起,必须要战胜秦军,且必须要为赵国斩获秦国的社会资源。长平之战后,秦国一直处于对外的扩张状态,赵国别说无力入侵秦国,甚至连防御都是乏力的。李牧百战百胜但未能超过白起,就在斩获问题上,白起不但杀了六国超过一百万兵,还为秦国夺得70多座城,斩获颇丰。

同时,长平之战的失败,需要背锅侠。如果赵括还活着,赵王必定杀他平息赵人的愤怒。死在战场上,可以说是赵括最好的结局了。

综上,长平之战,白起、廉颇、赵括,三将才。白起谋战之全才;廉颇,老谋深算;赵括,长于战而弱于算。

长平之战,乃大决战。只能活下来胜利者。

按题所设,假如赵括败而活下来,具备成为名将的基础,经历过了大战砺炼,能否成为名将,还主要看外围条件。如果说他遇上赵武灵王,也许他会成为李牧。



当代曹植


个人认为绝对不可能的。

首先,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二十万降卒被坑杀,从此赵国一蹶不振,再也没有了单独与秦国对抗的能力。这一战几乎所有人都归咎于赵括的纸上谈兵,但这次大败无论是不是赵括的责任,都已经成定局。负责任的必须是赵括,作为战败的将军,如果赵括没死,作为统兵之将,必将因为承受责任而被赵王处死。

其次,赵括战败之后,即使没死,回到赵国也没有被赵王赐死,那以赵括这样骄傲的性格,恐怕也是自己能把自己给解决了。就算没有自杀,赵括已经成为赵国的罪人,受万人唾骂,而且有了这么不光彩的经历,赵括再也没有出头之日了。即使其他人想用赵括,也会心有余悸,恐怕再难信任,因此赵括没有再成为名将的机会了。

最后,赵括虽然熟读兵书,但从没有在战场上实践过。而最重要的,赵括虽有勇,有智慧,但没有灵活变通的头脑,一味的只会照搬兵书,更不懂得战场形势应随机应变,哪有完全适合的兵法和战例去使用

。有的只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哪有白起百战得来的战场对敌来的经验有用。所以,赵括即使长平之战不死,其战法不改变,也不可能成为白起那样的名将。

综上所述,即使长平之战赵括不死,那怕再次重用,如果不改变性格,那根本不可能成为像白起那样的名将的。


华夏长河五千年


廉颇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最擅防守,但可惜缺乏大局意识,战争首先拼的是国力,秦强而赵弱,只是防守难免被拖垮;若换李牧,且不说朝野哗然,毕竟他从来没有大集团作战的经验,最关键的是当时匈奴随时犯边,如果李牧抗秦,一旦匈奴长驱直入处于平原地区的赵国,那赵国将陷入来自于秦国锐士与匈奴铁蹄的夹击之中,决无幸免之理。而其他乐乘、田单等名将,毕竟非其族类,难保其心不异,特别是田单,朝秦暮楚,岂可以举国之兵托付?

以下是我原创小说的一部分,可以作为参考:

赵括沉吟片刻又说道,你以为朝廷里的人都不明白?不过有人装糊涂有人不得已而已。来长平的临行之夜,王上将我招至后宫屏退众人,问我此战能有多少把握,我答, 王齕此人勇猛有余,却不通变化,只欺廉老将军怯而避战,这才敢在军前耀武扬威,与我并不足道。王上拍了拍我的肩膀说道,他虽不通战阵,岂不知秦军锐士野战之凶悍,廉老将军倚壁坚守,实以立于不败之地。可惜秦国变法已近百年,家底实在,咱们若是秦国,老将军就是守个七八十年也不怕,可惜啊,此战已经延续了两年多,于咱们赵国,是撑不住劲了。王上还对我说,如今我父赵奢已死,田单乐毅都非赵人,非我族人自然不敢托付举国之兵。他又岂不知邯郸流言是秦国行的反间计,不过这倒是给王上他支了招,这才将计就计,既解了赵国用人之患,又骄了秦人之心,一举两得。当然,此中关键还是在于我是否能够打赢此仗,否则一切皆无意义。雅鱼面色一肃道:属下无知,竟不知赵王有如此深谋。赵括也是正色说道,赵国历代君王,又有哪个是易于之辈。此战我们实在是进退失据,廉颇老将军只在意战场这方寸之间一时之成败,却从未想到国之大事,格局未免太小,换将只是迟早。

要注意,秦国国力和军队经过商鞅变法之后虽然实力居于七国之首,但并非不可战胜,非但被赵奢之流狭路相逢勇者胜,还曾经被六国军队灭掉十万大军,一度压缩于函谷关以后动弹不得,而且即便是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军以后依然连元气大伤的赵国邯郸都拿不下。

但是这些事情只发生在白起统兵之前和身死以后,在白起一生中大大小小七十余战从无败绩,独创了中国最早歼灭战法,极大地消耗了六国国力,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再直白一点,白起之时,唯有赵国从军事上还可能与秦国一战,长平一役后赵国主力尽丧,若秦昭襄王没有听信范睢的谗言赐死白起,而是听从白起的建议,邯郸一战可下,三晋同气连枝,赵亡则魏韩不战而降(之前的远交近攻已将这两国消磨殆尽,即便奋起反抗也无异于螳臂当车),随后南下灭楚(之前就攻入其首都,楚国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良将),北上灭燕,届时齐国绝对无力抵挡兵锋,而白起死时不过五十出头,此人如若不死,秦昭襄王时已经一统天下,何必又蹉跎两代之后,真是令人扼腕叹息。

且看看他的恐怖战绩:攻楚于鄢决水灌城淹死数十万大,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从此一蹶不振;伊阙之战又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地扫平秦军东进之路;攻魏于华阳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卒两万;攻韩于陉城斩首五万;长平一战一举歼灭坑杀赵军四十五万人,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但这仅仅是白起的一张极不完全的杀人账单。据梁启超先生考据,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所灭六国军队占了一半还多,是秦国大一统最重要最关键的缔造者。

名将明相,永远是战国时代最珍奇的资源,足以化腐朽为神奇,而白起则是战国时代最恐怖的战将,没有之一,所谓的四大名将,所谓的李牧比白起厉害,不过是讨论特斯拉是不是比牛顿爱因斯坦更伟大一样的可笑。


在开始说之前先插一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战争天才,处于顶端的当然是白起,李牧这样的名将,从行伍做起,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直至指挥数十万的大兵团作战。也有很多类似于赵奢,田单这样的奇葩天才,这里的奇葩绝非贬义词,只是战争本来和他们的出身和职业根本不搭,田单是个商人,赵奢则是个收税的......当然,老子天才儿混蛋的情况也很多,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赵括在长平之战的表现。

从赵括出兵被白起奇兵包围到身死一共46天时间,首先,这46天时间赵括统帅的可是45万大军,而不是45个人,文章开篇写到孙子指挥十几个宫娥已经气喘吁吁,不得不冒着冒犯领导的危险杀人立威。那时候可没有什么通信手段,如果赵括是个庸才,在此窘况下不用说坚持一个多月,一天都撑不下来,但是我们看到,在被围46天长期无粮甚至互杀而食的情况下,赵军依然不乱,军心稳定。

其次从具体战果来说,即使在46天中陷入绝地的情况下,赵军战力依旧不减,还在不断大量消耗秦军,除去坑降的人数,死伤比几乎是一比一。秦国不得不倾尽全力增兵增粮,对秦消耗极大。46天其实可以发生很多事情,如果赵国能够说服山东五国甚至其中一两个国家参战夹击秦军,胜负亦未可知。我想赵括实际上也是在等这样的变化。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赵括面对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伟大的战术战略大师,白起。强盛一时的魏武卒、不可一世的楚国、精锐汇集的多国联军,都在白起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灰飞烟灭,没有人能够在白起手底下撑46天,而且这是野战防守,比背靠壁垒坚守艰难百倍,而赵括面对的恰恰是白起最擅长的野战,赵括没有让白起分割包围蚕食吃掉已经是最大的胜利。

最后的结论很明显,几百年以来,大家一致都在说赵括不懂变通,赵括笨蛋一个,为何从来没有人说过是因为白起太强?说白了,在那个时代没有人能够在战场上战胜白起,谁上都一样,只不过时间长短而已。

不过,人生在世所谓何事?尸位素餐,苟延残喘,浑浑噩噩?大丈夫能学以致用,号令大军,驰骋疆场,与当世兵家第一高手过招,生亦何苦,死亦何哀!

想到此,不由得也对那个背负着“纸上谈兵”千古笑谈释然了,为人者,不负本心可矣,至于身后之事,功过任由他人评说罢了。


高维宇宙观


不会

先不说赵括自己的才能到底有多高。

就算长平之战后,他还活着,而且不被治罪(这几乎不可能),那么他也很难成为名将,放眼天下,还有哪个国君敢于将军队交给他去带领。

而且有明君才能有名将,战国后期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他们能成功除了才能,还有君主的信任,但一旦失去信任,才能什么的都是浮云。

白起因为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愿带兵攻打邯郸,被迫自杀。

王翦战功累累,剿灭楚国也不得不不断要田要地,来按秦王的心,害怕不得善终。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最终逃亡他国,虽然努力表示自己未老,但却再无出头之日。

而一代名将李牧,更是直接被害死。

这就是名将失去信任的结果,战功累累都是如此,而赵括凭什么得到信任,哪怕他超过上边四位,后边只要有人有谗言,或者对方来个反间计,赵括估计不是被就地免职就是被害死的命运。


叶飘刀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赵括军事理论造诣很深,连他父亲名将赵奢谈兵事都辩论不过他。如果长平之战赵括还活着,经过长平之战血的深刻教训,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也可能出现质的飞跃。春秋时代白乙丙、孟明视、黑乞术曾被晋国打败俘虏,回到秦国后又重新训练指挥军队将晋军打败了。知耻而后勇。赵括也不是一无是处,据说赵国和齐国的麦丘之战就是赵奢采用赵括计谋取胜的。

但是赵奢曾预言,赵括对战争夸夸其谈,有当成儿戏现象,如果将来赵国军队交给他,肯定会毁了赵国。

赵奢母亲也说赵括有缺点,贪财,不像他父亲赵奢,获得财物能分享给下属。贪婪,不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是很危险事情,长平之战赵括战死存不存在属下出功不出力现象呀。知子莫若父母,赵括父母都说出赵括当主帅带兵不行,赵括如果不改掉缺点,即使长平之战不死,也不会成为白起那样的名将。

历史是丰富复杂的,有些具体情况不身临其境很难会知道了解真象的,假如赵括长平之战不死他以后发展如何真不好预测。

历史就是历史,假设如果不会重头再来,只能从中吸取教训,让有些事情不再重新发生。


大白白野


先说结论吧,赵括即使活下来了,他也无法超越白起。

从宏观来说,战争是国力的比拼,并非单纯某一方面的,赵国的综合国力确实不如秦国。试想以下,如果赵国产粮,且其它诸侯国卖粮给赵国,秦国人饿肚子了,赵国坚持廉颇的固守策略,是否存在秦国挺不住了撤军然后被赵国追着砍的可能性?

国家策略层面秦国最优,秦国鼓励农耕战功,国力恢复速度是山东六国中谁都比不了的。战略层的优势,社会制度的优越,使得秦国具备对赵国降维打击的实力。而赵括要想超越白起,必须要战胜秦军,且必须要为赵国斩获秦国的社会资源。长平之战后,秦国一直处于对外的扩张状态,赵国别说无力入侵秦国,甚至连防御都是乏力的。李牧百战百胜但未能超过白起,就在斩获问题上,白起不但杀了六国超过一百万兵,还为秦国夺得70多座城,斩获颇丰。

同时,长平之战的失败,需要背锅侠。如果赵括还活着,赵王必定杀他平息赵人的愤怒。死在战场上,可以说是赵括最好的结局了。


小闹39


长平之战,白起、廉颇、赵括,三将才。白起谋战之全才;廉颇,老谋深算;赵括,长于战而弱于算。

长平之战,乃大决战。只能活下来胜利者。

按题所设,假如赵括败而活下来,具备成为名将的基础,经历过了大战砺炼,能否成为名将,还主要看外围条件。如果说他遇上赵武灵王,也许他会成为李牧。


平民草根史


我个人认为赵括此人属于跟马谡一类的人,都自称熟读兵书纸上谈兵而没有实战经验,与其父赵奢天壤之别,如果长平之战换成赵奢的话或可以与白起打个平手,最后以和谈解决。

长平之战,赵国四十万男丁尽遭屠戮致使赵国遭受灭顶之灾,就算白起放他归国恐怕赵国也不会放过他,而他的带兵水平与一代战将白起相比根本不是一个水平级别的,他的才智充其量做个参将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