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只是孩子的任務?有一種學渣是家長的“家庭作業”沒完成好


導語:陶行知先生說:“一切課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課程。”


學習只是孩子的任務?有一種學渣是家長的“家庭作業”沒完成好


01

寒假還在延長,關於開學日期的猜測,99.9%的家長會怎麼想?盼望著,盼望著疫情馬上過去,學校早點開學吧!

學習只是孩子的任務?有一種學渣是家長的“家庭作業”沒完成好


家長們實在無法忍受那些自制力差的孩子們了,他們在家的表現讓人氣憤不已,可是又打罵不得。

老師們佈置網課,家長們全力配合提供手機和網絡,可孩子們呢?一會兒吃喝拉撒的小動作不斷,還有的要麼走神睡覺,要麼聊天發彈幕,更膽大的點開別的網頁玩遊戲,最後學習的效果自然是非常差。

家長站在旁邊監督學習,這些熊孩子們就是直接走神“聽而不聞”,根本不知道老師在講什麼,也從來不記筆記。可是,如果這時家長的手機提示響了,他們絕對是第一個聽到的,馬上滿血復活。

老師佈置的作業,半天寫不出來,有的即使寫出來的,要麼字寫的歪歪扭扭,錯字連篇,要麼讀題漏字,應付了事。半夜三更家長還得把修改後的作業再發給老師。

假期中幾乎每天都這樣,讓人懷疑到底是家長的作業還是孩子的作業?這樣流於形式的網課上的到底有沒有用?

學習只是孩子的任務?有一種學渣是家長的“家庭作業”沒完成好


可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另外一些孩子:

  • 她們會自己尋找各種課程和學習資料,在聽網課時認真做筆記,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非常自覺地完成作業,通常還會找一些有挑戰性的練習來做。
  • 業餘時間能夠幫家長做家務,認真起來一絲不苟,像個小大人一樣能幹。
  • 畫畫、練琴、跳舞等等,每天都能認真學習和練習,幹啥像啥。
  • 嚴格執行自己一天的計劃,做時間管理的主人。

通常這樣孩子家長都會擔心孩子累壞了,督促孩子休息。

學習只是孩子的任務?有一種學渣是家長的“家庭作業”沒完成好


02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這麼懂事省心?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學霸?

紀錄片《鏡子》裡有這樣一句話: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麼樣,關鍵在父母。

造成兩種不同結果,家長需要從自身找原因。

  • 通常有問題的孩子小時候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運動,特別是3歲之前的爬行不足。
  • 因為工作忙等原因,對孩子進行身體的撫觸少或沒有。
  • 陪伴孩子通常是孩子自己玩,家長看手機,或者是隻做一個漠不關心的旁觀者,而不是參與到孩子中去的“玩伴”。


學習只是孩子的任務?有一種學渣是家長的“家庭作業”沒完成好


這些以前被我們忽略的“小”問題對孩子造成的結果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感覺統合失調。

感覺統合是人的本能,第一層次的感覺處理不順利將會影響高層次的認知學習。

學習只是孩子的任務?有一種學渣是家長的“家庭作業”沒完成好


人的本能是愛探索和學習的,從小對自我和環境的認知始於身體的感覺和經驗,當感覺經驗良好,人就容易愉快而滿足。而感覺經驗不良,人就容易過度的謹慎與憂慮,甚至對環境表現出退縮或攻擊的行為。

現在社會環境的科技化創造了孩子成長的危機,孩子從環境中得到的身體感覺刺激遠遠不夠,沒法滿足幼兒時期完成該有的腦功能發展的要求,而各種擔心和怕的錯誤的愛的方式更加重了這些困難。

學習只是孩子的任務?有一種學渣是家長的“家庭作業”沒完成好


身體各部位的感覺信息需要大腦來處理,再返回身體做出相應的反應。運動不足造成感覺信息無法全面順暢進入大腦,就可能會發生信息疏漏(大腦沒有得到任何信息)、信息扭曲(大腦得到的信息與事實不符)、信息不完整(大腦僅得到信息的前段或後段,或僅抓取到感興趣的信息,其他都被忽略)等問題,導致身體沒有反應(因為沒有接收到大腦的指令),過度反應(大腦啟動緊急應對機制)、不當反應(大腦下的指令與實際情況對不上號)或反應不全(大腦僅處理了部分信息)。

這些原因表現為孩子學習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可是,仍然有家長不服氣,明明是人家孩子天生腦袋聰明。其實有學霸特質的孩子確實腦部結構不同,而這些都是可以經過訓練塑造的。

請看下面的實驗:

幾年前科學家們發現大腦中存在一個區域與數學思維有關——從初級算術到高等數學都依賴於該區域。通過對高水平大學的在校學生大腦進行功能核磁共振(functional MRI)掃描檢測發現,無論是數學專業或其他非數學專業的學生,當他們看見數字時,大腦中的某個區域就會被激活。大腦中存在與語言無關的,專門負責數學思維的區域。經常性的訓練可以提高這一區域的敏感度和熟練度。

大腦分為兩個神經網絡區,一個是默認網絡,一個是鏡像神經元網絡。當人類在學習的時候,運用的神經網絡不是默認網絡,(默認網絡指的是大腦自己喜歡,感興趣的東西,大腦自覺去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例如不停地刷某類信息、視頻、圖片等,就是下意識的時間消耗在無意識喜歡的東西,這就是默認網絡。

學習只是孩子的任務?有一種學渣是家長的“家庭作業”沒完成好

而大腦一旦要學習,推理,運用知識,用的是另一個腦區,鏡像神經元網絡,這裡生成工作記憶。

學習就是工作記憶生成,通常情況下,普通人的大腦對工作記憶這塊不感興趣,既不好奇,也不喜歡,更沒有探索的好奇心。

所以,科學家指出,像工作一樣的記憶,學習後會隨著時間下降到40%左右,不僅學習感到困難,記憶知識也感到困難。因為這是大腦在面對不是自己下意識喜歡與感興趣的領域,就會感到困難。

怎麼能讓學習感到不困難?就是引導和改變孩子的注意力的集中方式,學習像天才們那樣,不用工作記憶區去理解和學習知識,而選擇性的(有意識的)使用默認網絡即心智化網絡,去開啟知識學習與探索。用進廢退,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熟能生巧,大腦也是可以被重塑的。

學習只是孩子的任務?有一種學渣是家長的“家庭作業”沒完成好


03

調整孩子的興趣點,關注孩子的需要,是讓孩子獲得學習樂趣的關鍵。

國外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一個空曠的籠子裡放一瓶毒品水,猴子會呆在瓶子旁邊,不會到空曠的地方。把猴子放到一個有假山和玩具的一個正常環境模擬的籠子裡,同時也放毒品水,可猴子忙於正常玩樂,根本不會去碰那瓶毒品水。從這個實驗中,當環境正常有序友愛時,猴子不會去沉迷於毒品水。

當我們真正去關注孩子的需要,才是認真的陪伴,這時孩子能體會到的才叫愛。

愛是孩子的內在力量,當他找到自己學習上感興趣的目標並付出積極的行動時,偶爾玩一次遊戲也不會到上癮的程度。同樣,對於手機也不會過度痴迷。

根據孩子的成績,找到弱勢科目,把這科的學習當成是升級打怪的遊戲,完成各個目標的過程自然就是打怪的進階。


學習只是孩子的任務?有一種學渣是家長的“家庭作業”沒完成好


怎麼做呢?將大目標細化成小目標(每日目標或每週目標,或者更細化為某一類型的題目),縮小反饋時間,要及時反饋並量化孩子的學習狀態,鼓勵孩子自己定製進度條並不斷地刷新記錄,就能夠持續地獲得成就感與滿足感,從厭學逃學的“學渣”狀態升級到我想要我思考的“學神”狀態。

當每日計劃、每週計劃被一步步達到,這其中的樂趣豈是一般遊戲能夠相比的?孩子自然而然就淡化了對手機和遊戲的興趣。

孩子找到自己學習的樂趣,將最開始的單純刺激升級到學習的啟發刺激,以興趣為師,積極思考和探索,在學習中就會保持思維的活躍度。

在不斷挑戰自我,刷新進度條的過程中,慢慢感受自己的進步,調動更多的積極性。這時就是孩子將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也是家長和老師們喜歡的學習狀態。

學習只是孩子的任務?有一種學渣是家長的“家庭作業”沒完成好


04

智慧的父母善於懂得關注孩子的內在感受,理解孩子並信任孩子的選擇,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這樣可以有效促進親子關係的和諧。

比如,孩子回到家後對母親說:“媽媽,我今天好累,不想彈琴了。”很多家長一聽到孩子的話,就會很不耐煩地對孩子說:“不行!別找藉口了,有多累啊?趕緊去彈吧。”這樣的回答,因為沒有體會孩子內心的感受,往往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導致憤怒和怨恨,親子關係會越來越差。

如果我們的家長能夠體諒孩子的心情,溫和地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因為太累而不想彈琴了,但這是我們的約定。媽媽相信你一定能夠遵守約定——在8點之前彈完。不過,在彈琴之前你可以先吃點東西,稍作休息。好嗎?”

學習只是孩子的任務?有一種學渣是家長的“家庭作業”沒完成好

如果父母能夠給予孩子這樣的信任,承認他因為太累而不想彈琴的內在感受,但依然能委婉的堅持讓他遵守約定,就能夠創建一個相互信任的氛圍,孩子自然也就願意去執行,因為媽媽理解了他內心的感受。 我們與孩子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辨清真假對錯,而是為了讓孩子的生命得以成長提高。

做孩子的律師,而不是孩子的法官:面對孩子時,如果情感和道理髮生衝突,請你選擇情感;如果情感和成績發生衝突,請你選擇情感。

當我們通過這一簡單而有力的策略成功地將溫和重新帶回親子關係中時,自然就會同時規範孩子的行為並帶動孩子的成長。

我們通常說的感覺是什麼?是將我們古往今來所有人連在一起的一種延伸。它在主觀和客觀之間搭起了橋樑,在個人的靈魂與眾多相關事物之間搭起了橋樑,將個人與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連在了一起。

孩子所有的智力都經歷了從感覺到概念的過程。通過眼、耳、鼻、舌、身來認識事物,形成概念,然後產生這些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繫。

作為家長,應該以對孩子的信任為基礎,將孩子的行為與感覺直接聯繫起來,深入孩子的內心去理解孩子的感受。那份感受才是真實的,無條件接納的,而孩子這時的感覺是被理解被關愛的,他們才擁有力量。

學習只是孩子的任務?有一種學渣是家長的“家庭作業”沒完成好


孩子之所以會不遵守承諾去做作業、彈琴或洗碗,會提出這樣或那樣的條件,都是因為這些情緒牴觸背後有著更深層的內在原因。孩子的行為會和其內在感受相符,這些原因和感受造成孩子滿滿負能量,越不配合的孩子內在越擁有無法言說的痛苦。

這時候對孩子打罵是錯誤的,我們應該以空杯的心態走進孩子的內在去尋找原因,並通過適當的方法激勵孩子,減輕他們內心的負擔。

家長能夠講出很多看似有用的大道理,但不一定能影響孩子的內心。只有當家長用信任與支持的態度對待孩子,呵護孩子的內在,關注孩子的內在需求時,才會增強孩子的安全感,使孩子生命原本的天性得到充分發展。讓孩子的人生有一個美好且溫暖的開始。

05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洛桑冬季青年奧運會上,16歲的中美混血兒谷愛凌憑藉“兩金一銀”的好成績,成功奪得冠軍之位。這也是去年成為中國自由式滑雪選手以來,谷愛凌送給祖國最好的禮物。


學習只是孩子的任務?有一種學渣是家長的“家庭作業”沒完成好


國際雪聯為她在線打call:

儘管谷愛凌只有16歲,但她已經能夠躋身世界最優秀的自由式滑雪女運動員之列,她在U型場地、坡面障礙技巧和大跳臺3個項目都具備了相當的競爭力。

除了滑雪,她還熱衷於籃球、足球、橄欖球等球類運動,是校跑隊MPV,堅持做瑜伽,發表短篇小說,簡直就是完美的“文武全才。她,陽光,堅定,優雅,美麗,緊實有型的馬甲線和青春洋溢的臉上,寫滿了自信和張揚的魅力。媽媽開車接送,她就在車上抓緊時間看書學習。

這所有成功的背後,離不開她的媽媽谷燕的功勞,在衣食住行上無微不至地照顧她,陪伴她,遇到困難在一旁加油打氣。比起買各種名牌、給大把零花錢,給孩子足夠的陪伴與引導,才是最好的成長的禮物。

我們可以學習像谷愛凌媽媽那樣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的智慧,多展開親子活動,消除孩子因為學習產生的緊張,恐懼等負能量,產生讓人感到快樂的多巴胺,改善孩子的感覺,情緒甚至學習能力,促進孩子各方面健康成長。


學習只是孩子的任務?有一種學渣是家長的“家庭作業”沒完成好


和孩子一起跑步,爬山,游泳,還可以打籃球,羽毛球,網球等球類運動,也可以做手工,甚至玩個網絡遊戲。

家長要學會“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們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會沒事,若總去撓,卻要很長時間才能好。

原因就是人體有一定的自我治癒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會好,施加外力只會適得其反。所以,家長不做“馴獸師”,只給像鏡子一樣的及時“反饋”,和孩子保持愉快流暢的交流,讓孩子明白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戰勝自己。

學習只是孩子的任務?有一種學渣是家長的“家庭作業”沒完成好


結束語:

家長多反思、學習和總結,能及時分析問題。如果有不懂的問題可以向孩子請教,現在的孩子無論成績如何,很多具有時代氣息的事物上都超過了家長。如此做個能屈能伸,可以隨時升級更新的“硬核”家長,孩子才會有力量像“學霸”一樣主動積極有能量。

生活不止一條路可選,辦法總比困難多,當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可能無意中做錯一些,現在積極改正,和孩子一起面對,把眼前的學習關口走好。

學習只是孩子的任務?有一種學渣是家長的“家庭作業”沒完成好


以後的人生路還很長,我們調整心態,即使面對一些不如意也不要抱怨和悲傷,而是和孩子一起,體會風雨人生的各種滋養和提升。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無論擁有什麼樣的孩子,都可以提升智慧去完成屬於我們的責任和“家庭作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