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孩子的獨立感培養有什麼好的建議?

只為天天開心


關於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感,在此我想談談我的想法。

1、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一個孩子只有學會了為自己的事情負責任,ta 才有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因此,我們作為父母,不僅要從小給孩子灌輸“責任”的意識,而且要“狠心”放手,讓孩子做ta年齡段力所能及的事情。

孩子2到3歲的時候,就可以嘗試讓ta自己吃飯、自己穿鞋子,自己如廁訓練等等。

在孩子開始讀幼兒園時,我們就可以和孩子一起製作“日常慣例表”。我是怎麼做的呢?先讓孩子列出自己晚上睡覺前應完成事項的清單,例如早上起床時間、出門時間、玩耍時間、閱讀時間、上床睡覺時間等等。(可參考網絡圖片)

制定日常慣表之後,把它貼在孩子能看到的地方,讓孩子接照自己的慣例錶行事,而不是由我們來告訴孩子該做什麼。如果孩子確實忘了,我們只需問孩子:“按你的慣例表,接下來該做什麼?”

記住,我們這麼做是為了讓孩子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學會自己的事情負責。當孩子做到了,覺得自己能幹,受到鼓勵,變得越來越有責任感,也會越來越獨立。

2、及時給予孩子鼓勵。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人類本質裡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人肯定。”

當孩子自己去做事情的時候,不可能每次都能做得很好。所以我們要耐心地觀察和關注孩子的情緒,並及時給予正面的回應。

當孩子有進步的時候,及時鼓勵ta的每個進步,即使十分微小。讓孩子從內心深處相信自己“我能行”。當孩子逐漸樹立“我能行”的信念,ta的信心隨之增加,也勇於獨立承擔。

當孩子做得不好的時候,我們需要給予更多的耐心,肯定ta的努力,同時引導孩子從小小失敗中思考下次會怎麼做。讓孩子學會在錯誤中成長,坦然面對錯誤,並承擔責任。

《正面管教》一書中德雷克斯說過:“孩子需要鼓勵,猶如植物需要水。”

當我們及時給予孩子鼓勵,ta會變得有勇氣去面對問題。同時,我們還要恰當地引導ta獨立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從而培養ta批判性思維以及樂觀心態。批判性思維和樂觀心態是獨立人格的重要條件。

3、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

不管怎樣,不管什麼時候,我們作為父母都要相信孩子,支持孩子。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無條件的愛時,ta就敢於嘗試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敢於獨自一人前行去尋找屬於自己的路,儘管失敗了也會毫無畏懼。因為ta知道無論什麼時候,父母都是自己堅強的後盾,家永遠都是溫暖的港灣。

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讓ta學會為自己事情。同時要及時給予孩子鼓勵和滿滿的愛,因為這兩者是孩子獨立自主的重要能量來源。



幸福充電堡


說到對孩子獨立感的培養,我深有感觸,這是要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的。因為我是上班族,孩子一直是自己帶,所以比較注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

首先,從孩子半歲我上班開始,就有意識的鍛鍊她,讓她自己吃飯,自己玩,再大一點就教識字,教她看書,慢慢就形成了獨自幹自己喜歡的事的習慣,而不和別的孩子一樣,老粘著大人。

其次,養成孩子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相信她有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包括與小朋友之間的交往,有矛盾了自己去想辦法溝通,但是要讓她知道,我是她後盾,是他的智囊,可以幫助她。

第三,在家裡實行民主制,孩子可以參與進來,特別是與她有關的事情,比如上輔導班,上興趣班,還有小升初擇校等等,讓她自己做決定,我只負責給她分析其中的利弊!

這是我自己在教育孩子這些年來的經驗,現在看來還是不錯的,孩子一直獨立性很強,我從來沒有給她收拾過書包,小時候坐校車,大了自己騎自行車上學,從來沒用接送過,學校的事從來都是自己解決。孩子很陽光,有擔當,與同學老師之間的關係也不錯!這些都是我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和大家分享!



藍橋清吟


今天說一個和兒子一起放風箏的故事。

我兒子已經讀初一了,去年秋天的一個週末,補了一下午的課,我決定帶孩子出去活動一下,於是想起了放風箏。

小時候倒也領他放過風箏,但一般都是我放他看。等著一點一點長大,學習任務重了,也很少有空閒時間,就再也沒有放過風箏。平常我兒子就有一點動作不協調,笨手笨腳的,那天,整好有一點時間,我們一家三口就決定再去放一回風箏,雖然有點幼稚,但是還是衝滿了興趣。

來到了廣場上,沒有幾個人,我們抓緊開始實施?我問他能放嗎?他說能。我想既然孩子能做,就讓他自己做好了。

於是,他的媽媽負責擎風箏,他放了線,然後沿著廣場轉圈跑,風箏從他媽媽的手裡脫手後,仰了一頭,就栽到了地上,然後就跟在兒子後面,撲楞撲楞地翻著跟頭。

我先是一句話不說,就直直地看著,想看看他有沒有悟性,能否在實做中發現問題,再改正過來,如果能在這樣簡單的小事中,悟出道理來,這就是非常有意義的事了。

可是,一連轉了好幾圈,他媽媽也給重新擎了好幾次,仍是這種效果,他也還是用著這樣的一個動作來解決起飛的問題。我覺得有點著急,都上初中的孩子了,難道他就沒發現風向這個很重要的問題嗎?

我忍不住了,喊停了兒子,用手抓起風箏迎著風抖了抖,風箏立馬就躍躍欲飛的樣子,我跟兒子說,看見沒有,風箏的飛行,是要藉著風向的。

兒子有點明白了,於是感覺了一下風向,就和他媽媽又放了起來。這一回他不跑圈了,沿著一個方向去跑。由於那天的風不算太大,時有時無,他跑了好幾趟,也還是沒飛起來。

我當時越看越著急,這麼簡單的事,就是悟不出名堂來,我讓他們停下來,親自給演示一下。

我也不跑,讓他媽媽擎好了風箏,放了20多米的線,稍微拽緊,感覺到風起來了,就喊他媽媽鬆手。風箏一下子向天空衝去,我就拽一下,再鬆一下線,倒退著,一步一步的走,反來覆去幾次,越飛越高。但是由於那天風時斷時續,沒風時,就又會掉下來。

我兒子有點看明白了,按照我的方法試了幾次,有起色,但也沒太成功,一個多小時匆匆過去,就這樣我們就回去了。

又過了一週,又是同樣的時間,那天風稍微有點大,我們就又去放風箏了。而這一回,終於放成功了。風箏經歷了爬行階段,最後在空中就直直的站立起來,非常的好看,兒子也終於完成了一件覺得很有成就的事。

其實,我是一個很能陪孩子玩的父親,帶他釣魚、趕海、爬山、打籃球等等。但是城市裡孩子的童年相對於我們的小時候來說,還是要單調枯燥很多,比如說放風箏,這居然是2周的時間才完成的一件事,其它的事,每年的次數也都屈指可數了。

放風箏是很多媒體被定義為父親陪孩子必須完成的50件事之一,當然,數了數,我也完成了不少,只是一些事情,小的時候帶他做了,他不懂,大了再去做,又沒了時間,而許多是教給孩子必須的技能,又沒有教,他沒有經歷過,理解力就不夠,更別說自己獨立的創造了。

這個假期我想在放風箏的基礎上,再帶孩子研究手工製作航模飛機,通過測量剪裁,完成了機身的製作。因為這場疫情,孩子去了鄉下,打亂了我們關於動力零件的採購和研究,不過通過動手,孩子還是提高了一些對數據的理解。

看到很多人在說,培養孩子的獨立,讓他自己完成學習任務,獨立完成作業,我覺得這樣的方式效果甚微。

如果想培養孩子的獨立感,就陪他多完成一些事情吧,給他演示一遍,他就會琢磨怎麼自己去幹了。但是你安排他去學習,逼著他去完成,他就會反抗了。


男孩強則國強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每個孩子的性格不一樣,家庭氛圍也不一樣,對於孩子的獨立自主培養:

首先,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不管孩子有多大,孩子的大小事情不要全部包攬,要學會放手,孩子才能學會獨立。

個人生活方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收拾自己的玩具開始,玩好後歸類原位放好;做完作業書本筆等文具用品收拾放進書包本里整理好;我家孩子6歲,自己洗澡洗襪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不麻煩他人。

學會獨立,學會放手。要幫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從家務入手。比如掃地,吃飯時擺碗筷,幫媽媽晾寶寶的衣服。剛開始也是說不會,晾衣服的時候叫上孩子一起做,做過幾次就可以獨立晾衣服了。

與孩子在生活過程中,有意識的教孩子這事該怎麼做。早上起床時在疊被子,就有意識的告訴孩子被子怎麼疊的好看整潔,有一天孩子說,媽媽我也要疊被子,媽媽我疊的被子好看吧!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內心會有成就感!

培養孩子獨立,學會獨立,要從小事做起,不要怕麻煩,不要覺得孩子做的慢還不如自己做,家長要有耐心,孩子能做的就要多使喚孩子做。在孩子的眼中什麼事情都是很好奇的。

家長偶爾懶一下,孩子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糖果丹妮


你也許可以為孩子提供廣闊的天空,但是你無法提供他騰飛的翅膀;你也許可以給孩子提供平坦的道路,但是你無法替他奔跑。你替孩子今天所做的一切,將來就有可能是他要走的坑。所以必須讓孩子學會獨立,自我去成長。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會獨立讓孩子從收拾書包開始。很多朋友都給我抱怨過,孩子上學總喜歡丟三落四。今天不是書忘了帶;就是放學回家發現作業本沒帶回來;明天又發現某個同學借了自己的筆一直沒還;事情雖小,但也讓家長有時感到很煩惱。所以家長就要讓孩子學會收拾書包,清楚明瞭自己的書包裡應該放些什麼。自己缺什麼補什麼,差什麼找什麼。不要到學校發現少了,一個電話家長就趕緊給他送過去。除了非送不可以外,家長千萬不要送,讓孩子學會獨自承擔,才會慢慢走向獨立。



2,學會獨立,讓孩子從做家務開始。學習固然重要,但基本的家務勞動還是要會。比如煮飯、掃地、洗衣。父母只能包辦一時,不能包辦一輩子。曾經我看某篇新聞報道里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有個孩子以高分考進了某高校,但就讀不到半年卻被學校勸退了。為什麼呢?因為他除了學習以外,什麼都不會。一點獨立能力都沒有,真的讓人覺得有可惜又悲哀。所以說讓孩子學會獨立的生活能力真的非常重要。



3,家長要學會放手,讓孩子獨立思考,有主見,有膽識,也是培養孩子獨立的一種表現。就拿分床睡覺來說吧,這其實就是培養孩子獨立的最佳時機。我孩子5歲了還不願意給我們分床睡,每次說分床他都又哭又鬧,滿地打滾,或裝出可憐小模樣。但我還是鼓勵他,誘導他堅持一個人睡小床。慢慢的他的膽子就大了,我們也分床成功。



父母的終極使命就是在他離開你之前,教會他和世界相處的能力,也就是獨立生存的能力,這是你對他的最大幫助和保護。


王子書童


培養孩子的獨立感,我覺得要從小嬰兒階段的安全感開始,獨立不是冷冰冰的把他放在一邊好吧你自己玩吧,他首先要內心滿足,媽媽和孩子間親密的肢體接觸,愛意的注視,快樂的互動都讓他覺得媽媽愛我,會覺得滿足。當他睡醒隨手抓起身邊的小毛巾,響聲玩具自己認真的玩的時候,不要急於打擾他,讓他專心玩自己的。就算只能躺著,吃飽喝足他一天中也會有很多片段自娛自樂,這是他最開始的獨立。

再大點讓他隨心所欲的爬個夠,爬的充分後他站立行走會更快更穩當,想拿什麼都能自己去了,對孩子來說這是能自己做主的事情。

吃飯我的經驗是從很小會抓握的時候就可以讓他自己了,把輔食做成團狀塊狀,自己往嘴裡放,慢慢自己會用勺子,雖然吃的臉上、身上,桌子上、地上一片狼藉,但是這個過程是鍛鍊的自己吃飯所必經的路,能自己獨立的吃飯,是多少媽媽想要的,我家的兩位姑娘從不挑食,從很小都是自己吃飯,從手抓到用勺子用筷子,吃飯是享受。有關他自理的做到少包辦少代替,收穫一個獨立自主娃娃就不是那麼難。

孩子玩玩具,以他的興趣為主導,他想玩什麼怎麼玩都是他自己說了算,當他認真玩的時候父母不要打擾,更不要打斷他說什麼你真棒,他想要和你一起時再介入。不要控制孩子的行為,跟著父母的想法走,做一個旁觀者,積極的參與者。

對孩子言而有信,曾子殺彘的故事為榜樣,對孩子說過的話,答應講的故事,吃的東西,玩的地方,陪伴的時間只要說過了就儘量做到,否則不要輕易承諾,說到做到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會越來越強,媽媽說了只一會就買菜回來了,我安心的玩玩具就好,因為媽媽從不騙人,她肯定一會回來的。安全感,信任感建立的越好孩子獨立感會越來越好。

希望對你有幫助。


可心可意寶貝兒


第一,給孩子一個寬鬆的成長環境,儘量把自己對孩子的要求轉化成對孩子的建議。只有在孩子碰到困惑時,才給他們提建議,多進行溝通和指導,但不要把自己的某種願望強加給孩子。當然,寬鬆的環境也不是說要放任孩子自己去闖,不履行適當的約束權,而是要儘量正確地加以引導。第二,在日常生活中要教孩子養成“自己想辦法”的習慣。從小讓孩子解決他們自己的事務,讓他們明白,任何人都別想推卸自己的責任,讓別人替他們收拾殘局是不可能的。要讓他們經過失敗的考驗後,自己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而不要什麼事都包辦,代替孩子完成任務。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分析、反省,可以告訴他們你們遇到類似的事情時會怎麼做,以幫助孩子提高判斷力,但不要幫過了頭。第三,要把選擇權交給孩子,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雖然你很明白什麼事該怎麼做,但是你應該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學會獨立做決定。他從自己的失敗、錯誤中學的東西要比你給他的正確指導學的東西要多得多。要讓孩子知道,有些事情父母可以提意見,但最後做決定的還是他自己。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需要自己做決定的事會越來越多。第四,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多指導,少批評。不要事事指使孩子,最好要先溝通,徵得孩子的同意。當孩子自己承諾的事沒有做到時,要讓他知道自己負責的重要性。第五,要培養孩子的好奇心,不要什麼都教他。讓他自己去試,失敗了也沒關係。第六,要信任孩子。信任比懲罰更能夠激起責任心。


肖學東vlog


一、試著讓孩子自己做抉擇

在我們與孩子平時的生活中,中國家長替孩子做了太多的選擇,小到出門穿哪一雙鞋子,大到高考填志願選擇哪一所大學,諸如此類的選擇還有很多。孩子在這種家庭環境中生活,從小就沒有任何選擇意識,可家長不可能為孩子選擇好一切,孩子總要做出自己的選擇,等到孩子長大以後選擇工作、選擇伴侶等等,自然會出現沒有經驗、考慮不周的情況。

所以我們應該從很多生活小事上,就默默的培養孩子的選擇意識,這會讓孩子主動考慮更多,比如讓孩子自己選擇穿哪一雙鞋子出門,或讓孩子選擇放學回家後就寫作業,還是吃完飯之後再寫作業。這些不起眼的選擇,往往會給孩子提供足夠多的練習機會,通過讓孩子自己參與做抉擇,努力讓他思考出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案。

二、正視孩子的付出

在我們大人眼中,孩子們做的事情都是小兒科,那是因為我們已經有了足夠的經驗。可是對於孩子來說,大多都是第一次去做,沒有絲毫經驗可談。孩子如果努力做到了,自己內心是非常開心的,可在大多數家長眼中,只是做成了一件“小兒科”一般的事情,沒有什麼可驕傲的,更談不上表揚。

幼媽記得讓女兒學習自己穿衣服那段時間,剛開始的時候,女兒都要花費很長一段時間,才可以將衣服穿上,有時就算穿上衣服,卻發現衣服皺皺巴巴,渾身彆扭。當我看到女兒如此費力穿衣服的時候,會忍不住在一旁提示“把胳膊伸直、腿伸直使勁蹬”。

幼媽承認,作為一個媽媽,我看不了孩子在那裡非常困難做一件事情,我非常想上去幫一把,相信很多家長在培養孩子獨立做事的時候,都會有這種心態,我們此時最好不要伸手去幫忙,儘量只用言語上的提示,正視孩子此刻的努力,孩子在成功做到第一次以後,就會更加努力去做第二次。

三、對十萬個為什麼說不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問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有的家長可以對答如流,有的問題可能連家長都不知道,卻又不得不絞盡腦汁想出一個合適的答案。其實我們在面對孩子如此多稀奇古怪的問題時,並不需要立刻告訴他們答案,反而可以鼓勵他們自己去尋找答案,或許孩子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不管是思考還是行動能力都會提高很多。

此外,除了對孩子十萬個為什麼說不,我們做家長的,也應該儘量減少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例如:今天在學校學的什麼?今天中午吃的什麼飯菜?等等等等,可能家長是出於好意的關心,可如果我們過問太多孩子自己的事情,會讓孩子感覺自己的隱私被侵犯。那麼我們不如不問孩子那麼多為什麼,孩子如果有想告訴我們的事情,乖乖等他主動告訴就好了。

四、不要輕易否定孩子的想法

幼小懵懂的孩童,對於這個世界有非常多的想法,有一次女兒告訴我,她想要當一個明星,雖然幼媽內心裡知道,當明星在大多數父母眼中並不是一個什麼好想法,但幼媽也沒有一口否定女兒。我知道女兒是因為看到了電視裡明星可以穿很多很多漂亮衣服,才想以後做個光彩奪目的明星,我告訴女兒:“當明星確實是一個很不錯的夢想,那你準備好了嗎?”,隨後女兒便開始跟我講述她的夢想計劃:要學習舞蹈和音樂,同時功課也不能落下,因為要考上好的表演學校等等。

看著孩子滿心歡喜的談論著自己的夢想,幼媽不忍心打斷,從那以後,孩子去上一些舞蹈班課程都很積極,就算很辛苦也沒見她說過放棄,同時學習成績也沒有讓家長操過心,她一直在為未來成為明星而努力著。等到女兒上了初中以後, 已經不怎麼把當明星作為夢想了,反而對舞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表示以後更想做一個自由的舞蹈家。不輕易否定孩子的想法,有助於孩子獨立去追求自己的想法,或許在尋找的過程中,會收穫更多。

五、不要總在外人面前議論孩子

對於中國父母而言,聊天的話題總是離不開孩子,更喜歡當著孩子的面公開比較:比較孩子的身高、比較孩子的學習、比較孩子的調皮等等。其實這樣很容易傷及孩子自尊心,同時對於孩子內心也是一種不尊重,對於孩子來說,這些事情都屬於他的隱私問題,不應該被公開說出來,甚至拿來跟別人比較。

時間一長,可能會疏遠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甚至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利於管教。所以儘量不要在眾人面前公開談論孩子,雖然孩子很小,但依然應該給孩子以足夠的尊重。不在外人面前議論孩子,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自信,對於孩子自身短板的進步,將更有幫助。

六、引導孩子善用外界幫助

孩子如果遇到困難和麻煩,第一時間肯定會像父母尋求幫助,這個時候我們家長朋友,不妨根據孩子的困難,給他指一條更適合他的“明路”。

“媽媽,為什麼一定要吃青菜?”“下次你去醫院體檢的時候,可以問問那裡的醫生和護士”

“媽媽,為什麼我要學數學?”“明天你到學校可以私下問問你數學老師”……

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有很多,我們家長之所以這麼做,並不是貪圖省勁,其實是更想給孩子傳達一種,除了爸爸媽媽之外,外界還有很多更準確的幫助,讓孩子感覺到,只要他想找出答案,就可以找出答案。這也有助於孩子在遇到困難時,會第一時間思考問題本身,而不是一味的依賴父母,更有助於孩子獨立。

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在我們生活的角角落落都可以進行,讓孩子自己去解決麻煩,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孩子自己可以處理的很好,自己的擔心是多餘的。好了以上這些,就是日常培養孩子獨立意識的技巧,希望每一位爸爸媽媽都可以培養出獨立的好孩子。






桂平小進


獨立感的培養,主要是從學習認知、行為行動、判斷理解、環境因素來展現孩子的思想情感,行為能力的獨立顯示。

首先,學習認知。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結合,通過特定的場景或者是特定的示例來引導和培養孩子對獨立感的認識,這就是讓孩子對於獨立有一個認知的過程。

其次,行為行動。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模仿的認知的過程, 父母和周圍的人的言談舉止,是對孩子有直接影響的。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句話用到孩子身上一點兒也不為過,孩子是好奇的,有時候我們大人隨口說的話,可能孩子就會偷偷的去做。所以說大人要控制好自己的行為行動。

再次,判斷理解。判斷理解適用於大人和孩子,大人要及時判斷孩子的行為方式是否正確?理解就是,孩子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大人要理解他的這種行為。該鼓勵的要鼓勵,該提出建議的要提出建議,儘量的避免批評責備。這樣慢慢能讓孩子形成正確的獨立的做事習慣和良好的行為。

最後,環境因素。孩子是一個群體性的類別,他生活的環境基本上是在學校和家裡。學校是傳授給孩子知識和培養孩子各種技能的地方。而家庭是讓孩子鞏固和運用這些知識的地方,所以父母和周圍的群體,要積極而正確的引導孩子。

相信經過這幾點,不僅僅培養了孩子的獨立感。而且還綜合提高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以上觀點僅代表個人建議。





老曹廚藝


很多家長尤其是家裡的老人,現在都是孩子少,對孩子一直很寵愛,甚至溺,是不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飛了。生怕孩子受到委屈和傷害,這樣的孩子就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家長也從來沒有教他們什麼是獨立,他們從學校來學校,一回來書包都是大人背的,現在孩子作業也多,家長也沒有教他們什麼才徒獨立,什麼才是責任,很多孩子眼中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孩子要長大要離開家長的庇護,自己也要生活在獨立的社會中,家長也不可能照顧孩子的一輩子,孩子他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能力去思考,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去融入社會,適應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