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4版筆記和課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在首頁輸入關鍵詞即可查看相關資料

提供下載/在線閱讀

第一編 社會運行概述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4版筆記和課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第一章 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4版筆記和課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1.1 複習筆記

一、社會學是關於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和機制的綜合性具體社會科學

1.社會學的提出

“社會學”一詞最早由孔德在1838年出版的《實證哲學教程》中正式提出。社會運行論認為,社會學是指關於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和機制的綜合性具體社會科學。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和機制。

2.社會運行的條件和機制作為社會學研究對象的歷史時代根據

(1)英克爾斯關於社會學研究對象的觀點和恩格斯指出的根本途徑

①美國社會學家英克爾斯指出了給社會學下定義的三條途徑:a.歷史的途徑(創始人說了些什麼);b.經驗的途徑(當代社會學家在做什麼);c.分析的途徑(理性指示什麼)。

②恩格斯指出的根本途徑:時代體系的真正內容是由於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求而形成的。因此,揭示社會學獨特對象的根本途徑,就是要說明這個決定社會學產生的時代需要。

(2)18、19世紀的兩大革命對社會學研究對象的影響

18、19世紀的兩大革命(從英國開始擴展到西歐、美國的產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是社會運行的條件和機制作為社會學研究對象的歷史時代根據。

①社會轉型對社會發展的積極影響

兩大革命使社會從生產力到生產關係、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從思想觀念到政治制度都發生了變化,突出表現為工業化和都市化以及與此相聯繫的社會問題的產生,對社會學的產生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社會學從一開始就是社會轉型的產物。

②社會轉型對社會發展的負面影響

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並沒有帶來普遍的“自由、平等、博愛”,卻暴露出社會的許多弊病、禍害和惡性循環,如經濟危機、貧富差距、勞資矛盾等。這些社會運行和發展中的障礙和不協調,提出了資本主義社會能否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問題。對於作為時代的實踐要求的社會運行和發展的問題,特別是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問題,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提出的。

(3)思想材料在社會學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①社會學的史前階段

歷代思想家在其哲學、政治和倫理觀點中包含著社會思想。西方社會學家的思想受古代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學家的影響。中國在翻譯引進社會學時受傳統文化和西方思想的雙重影響。

②近代社會學發展時期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源是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經濟學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西方社會學中的反實證主義思潮受到德國古典哲學傳統以及社會科學歷史學派的影響;韋伯的社會學既受德國人文科學觀點的影響,又受英法實證主義的影響。

③自然科學成就及其方法的影響

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細胞、能量守恆和轉化規律、生物進化等),既是馬克思主義產生的自然科學基礎,也促進了以孔德、斯賓塞等人為代表的用進化論解釋社會變遷、用自然科學方法研究社會的實證主義思潮的發展和盛行。

④早期社會統計調查和定量分析

積累了經驗觀察材料,推動了社會學調查研究方法的形成,特別是推動社會學成為一門不同於過去思辨的社會哲學的實證社會科學。如涂爾幹的《論自殺》。

3.社會運行的條件和機制作為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現實社會依據

(1)社會運行和發展的三種類型(見表1-1)

表1-1

類型定義特點時期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特定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統之間以及各系統內不同部分、不同層次之間的相互促進,而社會障礙、失調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範圍之內。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互適應的體現,是社會運行和發展的理想模式;不是清一色的,它因程度不同而表現出多樣性。我國50年代前期,是處在一種初級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狀況之中。社會的中性運行和模糊發展社會運行有障礙,發展不甚平衡,包含較多較明顯的不協調因素,但它們還未危害、破壞社會的常態運行。是一種良性運行和惡性運行之間、協調發展和畸形發展之間的中間狀態;是一種不穩定狀況,有可能向前者進化,也有可能向後者退化。我國1956~1959年期間、1962~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前的時期,總的說來,處於中性運行狀態。社會的惡性運行和畸形發展社會運行發生嚴重障礙、離軌、失控。 1959~1961年三年困難時期,我們初步感受到了這種惡性運行;“文化大革命”時期,我們更全面廣泛地感受到了它。

(2)關於社會主義社會良性運行的認識

①社會主義社會從根本上、總體上是能夠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

社會主義經濟是以生產資料的公有制為基礎的,它與生產的社會化是一致的。資本主義由於生產的社會性與生產資料佔有的私人性之間的基本矛盾,決定了它在根本上、總體上不能夠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至多隻能在局部上、微觀上做到這一點。

②社會主義社會能夠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還只是一種可能性,而不是現實性

如果搞得不好,社會主義社會也會經常處於中性運行和模糊發展之中;如果再不注意,還會陷入惡性運行和畸形發展,甚至達到崩潰的邊緣。

③社會主義社會良性運行任重而道遠

推進和維持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關係到每個人的切身、長遠、根本利益,關係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的發揮。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不會自動地、自然而然地到來,需要我們研究我國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和機制,努力創造這種條件,按照這種機制去盡力加以爭取。

(3)對社會學定義的理解

社會學是關於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和機制的綜合性具體社會科學。

①“社會”,主要指現代社會,即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以及將來的共產主義社會;

②“具體科學”,表明社會學不是哲學科學,而是對社會系統進行有社會學理論視野的、理論與經驗相結合的研究的具體科學;

③“綜合性”,表明社會學是以別的具體社會科學都涉及但不做專門研究的東西為對象的,不是那種以社會的某一個子系統為自己研究領域的單科性學科;

④“條件”,指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所需要的主要的內外部條件,即人口條件、生態環境條件、經濟條件、政治條件、文化與心理條件;

⑤“機制”,指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帶規律性的模式,可以有多種劃分方式。從功能上劃分,社會運行機制主要可分為社會運行和發展的動力機制、整合機制、激勵機制、控制機制、保障機制等五個二級機制。從部門、區域、領域來劃分,其中最重要的是城鄉協調機制、區域協調機制、階層劃分機制、經濟社會協調機制、社會自然協調機制、國內發展對外開放協調機制等。

條件和機制的區分是相對的,二者又都與規律性有關。因此上述定義也可表述為“社會學是關於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規律性的綜合性具體社會科學”。

4.社會運行的條件和機制作為社會學研究對象的中國特色

(1)與中國歷史上的學術傳統密切相關

社會運行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國學術傳統長期以來看待社會歷史的角度的影響。這個角度就是注重考察社會的治亂興衰。諸子百家及以後學者的論述都注重從總體的、綜合的角度來評估社會的治亂興衰的原因與達到治的方法。

(2)與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現實社會運行密切相關

對建國以來社會運行狀況,特別是對“文化大革命”期間惡性運行狀況的反思,加上嚴復的社會學定義的啟發,形成了社會運行論。

(3)能夠有效地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改革開放服務,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

它提供的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社會學角度,說明改革是我國社會由中性運行向良性運行發展的必由之路,各個系統的改革應同步進行。它是社會和諧的一種社會學的表達。

5.國內外對社會學研究對象的觀點及分類

(1)國外對社會學研究對象的觀點及其分類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4版筆記和課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