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20年沒有自己的瀏覽器?缺少科研費用?專家有話要說

“讓每一箇中國人,每天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紅芯”這是在8月15日早晨紅芯瀏覽器聯合創始人高婧的一句話,一時間歡呼雀躍,中國終於有了自己研發的瀏覽器,在瀏覽器這個領域,中國也終於揚眉吐氣了一把,可時間還不到24小時,這種幻想就破滅了,紅芯並非自主研發,只是“換了個包裝的瀏覽器”一時間,人們對紅芯的質疑聲不斷。

中國為何20年沒有自己的瀏覽器?缺少科研費用?專家有話要說

一個被“過分誇張國產化“的宣傳,反成為了紅芯當前最大的危機,還有兩位公司領導的個人履歷又涉嫌誇大,本來就是基於Chrome的內核卻要偏偏說成是自主研發,大打愛國情懷,實在讓人氣憤不已。

雖然紅芯已出面道歉,也表示並非自主研發,但還是引發了一個問題:中國現在為什麼還沒有自主研發的瀏覽器內核,中興事件就早已警告我們,無論是芯片還是軟件,沒有自主研發早晚還是要受制於人,放眼世界上四大主流瀏覽器內核(微軟IE瀏覽器內核Trident、谷歌Chrome瀏覽器內核Blink、蘋果Safari內核Webkit、火狐瀏覽器內核Gecko)皆為國外所有。那麼瀏覽器已進入中國20年,我們為什麼一直沒有研發成功呢?是因為資金投入的少嗎?肯定不是,現在一些行業專家給出了答案。

中國為何20年沒有自己的瀏覽器?缺少科研費用?專家有話要說

首先,自主研發瀏覽器成本太高,需要消耗的資源、人力成本、資金成本非常的大,很多國內公司根本做不起來,研發一個瀏覽器的資金成本相當於近半個操作系統的研發費用。舉個例子,比如谷歌的瀏覽器,曾經調動過硅谷1000個高級程序員來研發Chromium的內核,而且研發和維護的時間達到了近10年,而每一個硅谷高級程序員的工資年薪大約在30萬美金左右,這樣大的人力成本,我們的普通國內企業是承受不了的。

中國為何20年沒有自己的瀏覽器?缺少科研費用?專家有話要說

還有就是我們雖然現在有了QQ瀏覽器、 360瀏覽器、搜狐瀏覽器、獵豹瀏覽器等很多“國產化”的產品,但從未出現過一家真正擁有內核技術和專利的公司,所以自稱”中國第一個自主創新瀏覽器“的紅芯也不是,最核心的內核技術一直掌握在外國人手中,而那些國際巨頭公司在技術上一直是技術壟斷和技術保密的狀態。所以真正國產化的瀏覽器還有很長一段的路要走。

中國為何20年沒有自己的瀏覽器?缺少科研費用?專家有話要說

所以現在對於還要不要繼續研發國產的瀏覽器出現了兩種對立的聲音:一種認為德國為什麼沒有自主研發的瀏覽器內核?法國為什麼沒有自主研發的瀏覽器內核、韓國為什麼沒有自主研發的瀏覽器內核?全世界有那麼多國家都沒有,為什麼中國就一定要有?投入那麼大的資金、人力成本、而且還技術封鎖,我們有沒有這個必要在瀏覽器的內核投入,以前也從來沒有哪個公司聲稱自主研發內核,而且瀏覽器的內核並非像現在的芯片那樣重要,自主研發需要的時間週期長,費用無法想像的大,最終還可能並沒有我們現在用的開源的效果好,所以很多的國內互聯網公司都在採用國外的內核。

中國為何20年沒有自己的瀏覽器?缺少科研費用?專家有話要說

另一種聲音是,即使是閉門造車,我們也要做下去,哪怕投入的資金大。“拿來主義”固然是好,但中興之痛還不能引以為戒嗎?在芯片和系統上更應該加大投入的力度,必要時可以讓一些互聯網企業、阿里、騰訊、360這樣的公司共同研發。

這些年,在科研資金上的投入越來越大,無論是操作系統、芯片上的投入越來越大,國產化、量產、短期內就可上市這些話題不斷,但我們還沒有使用上一款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產品,到現在我們家庭和辦公所使用的還是國外的處理器、國外的硬盤、國外的操作系統,國家對科技產業的投入現在換來的卻是一些人的“別有他用”。關鍵還打著“愛國”的牌子,實在讓人氣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