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爭的並非女權,而是兩性自由

自我探索 | 我們爭的並非女權,而是兩性自由


自我探索 | 我們爭的並非女權,而是兩性自由


寫在前面:

“女性主義從不等於厭惡男性,但凡相信平等的人,都是女性主義者。我們爭取的並非女權,而是兩性都能自由。”


自我探索 | 我們爭的並非女權,而是兩性自由

一個女孩要經歷多少看不見的坎坷,才能跌跌撞撞地長大成人。

今天三八國際婦女節,很應景地想到了一部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


這部電影改編自一部韓國暢銷小說。金智英,生於1982年首爾,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是家庭主婦,有一個大兩歲的姐姐和一個小五歲的弟弟。


“女孩子凡事要小心,穿著要保守,行為要檢點。”

“女孩子面對危險的人,要自己懂得避開,否則問題出在不懂得避開的人身上。”

“還有什麼工作比當老師更適合女生的呢?”

“女孩子怎麼能不會做家務呢?”


自我探索 | 我們爭的並非女權,而是兩性自由

金智英就是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長大。孩子出生後,金智英放棄了自己的工作,十幾年積累的名校履歷和職場經驗,通通化為虛無。每天被繁重的家務纏身,她也曾想過重返社會,卻發現願意僱用自己的,只剩下允許彈性上班的雪糕店。從此只剩下妻子和母親這兩個身份,成為社會里的透明人。


當身邊人對這一切都覺得理所當然,金智英在這樣的環境裡窒息,從產後抑鬱滑向嚴重的精神分裂,不到40歲的金智英,徹底失去了自己的聲音。


自我探索 | 我們爭的並非女權,而是兩性自由

你知道最讓難過的是什麼嗎?醫生反問我,飯是電子鍋煮的,衣服是洗衣機洗的,為什麼我的手腕會痛?


電影快結束的時候,金智英對她的心裡醫生說了這樣一段話:


“崔醫生,我覺得這樣活著也不錯,作為別人的媽媽,別人的妻子,偶爾也覺得挺幸福的。可是有時候呢,我又覺得自己像是被囚禁在什麼地方。我總覺得越過這面牆壁應該就能找到出口,可依然還是碰壁。就算找到其他出路,也依然碰壁。有時候我會想說,是不是打從一開始就沒有出口,也會為此憤懣不已。可後來我又明白,其實這一切都是我的錯,別人也應該找到了自己的出口,我不過是自己沒能力,才落伍了。”


故事就這樣戛然而止,停留在主人公接受精神治療的場景。


自我探索 | 我們爭的並非女權,而是兩性自由


從任何維度上看,都是一幅普通平淡的當代家庭生活的模樣。普普通通的家庭,普普通通的工作,婚後過著平靜的家庭主婦的生活。正如同年齡段的女性一樣,面臨著職場、結婚、生育,三者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


電影每一幀畫面都逼近最真實的日常生活。一件件瑣碎日常小事,會讓很多觀眾覺得似曾相識,自己也經歷過,或者仍在經歷著。這僅僅是對現實的一小部分整合,人們都清楚,現實往往比電影更誇張。人人都不是主人公,或許人人都是“金智英”。


導演和原著作者已經非常剋制了,他們並沒有為了電影效果去宣揚女權,醜化男性,也並未試圖控訴或推翻社會的不公。恰恰相反,它是在講“出路”。它在鼓勵很多女性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因為有時候,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慾望,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功了。


自我探索 | 我們爭的並非女權,而是兩性自由


最後,祝所有女性節日快樂,永遠自由。


希望所有“金智英”們在成為別人的女兒、姐姐、妻子、母親之前,都能先成為自己。

自我探索 | 我們爭的並非女權,而是兩性自由

誠如魯迅先生所言:


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靜心心理:旨在提供專業的心理諮詢與培訓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