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許考研二戰是否對應屆不公平?

x819969731


允許考研二戰是否對應屆不公平?

看到這個問題,估計很多網友會說:考研能“二戰”,但高考也能復讀呀!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除了初中畢業生不允許通過復讀參加第二次中考之外(休學的除外),高考、考研、英語四六級等方面的考試,第一次無法順利過關都可以通過復讀、“二戰”的方式來實現“逆襲”。

允許考研“二戰”,我覺得是公平的,原因如下:

考研如果不允許“二戰”,優秀的學生會與碩士學位擦肩而過。

考試這種事,其實和臨場發揮的狀態是息息相關的,有的考生平時是學霸,但是到考試的那一天因為心理壓力過大或者因為當天生病會影響發揮,如果優秀的考生因此而只能考一次研,那麼碩士隊伍中將會有一部分優秀學子無法進入研究生的殿堂。

如果考研不允許“二戰”,那麼目標院校為了保證不讓優秀的學子埋沒,所以有可能會大幅度增加保研推免的名額,一旦保研推免的名額大增,那才是真正對應屆生的不公平!這是因為,本來考研的報錄比就不高,在報考人數這個“分母”不變的情況下,而保研推免生名額這個“分子”變得越大,其他應屆生成功被目標院校錄取的可能豈不是變得微乎其微了呢?

“二戰”的考研黨壓力很大,難保再次“折戟沉沙”。

大學的上線率(包括專科院校),大部分地區可以達到八成以上,但考研的“上岸率”有多少呢?最多在三成左右,也就是一百個人當中至少要淘汰六七十個人。如此激烈的競爭,有些考研黨就算經歷“二戰”、“三戰”也不一定會如願以償。所以,對於第一次就成功“上岸”的考研黨而言,他們何其幸運;而對於參加“二戰”的考生而言,考研的壓力很大,他們很難保證自己能夠在第二次參加考研的時候會“順風順水”。

“二戰”的考研黨憑本事“上岸”,礙著應屆生什麼事?

有些應屆的考研黨可能會想:多給失利者一次或者n次機會,碩士研究生的“含金量”會不會“貶值”了呢?或許可能,但是如果研究生考試真的只有一次機會,那麼考研的重要性十有八九會超過高考,到時候所有的事情都必須為考研讓道,畢竟高考可以復讀,而如果考研無法“二戰”的話,那麼到了大學的最後一兩年,肯定會有一大堆的大學生會比當年高三考大學更為勤奮,因為機會對於他們來說只有一次。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大學的相關專業課的學習也可能會為考研“讓道”,一些類似於“高考工廠”一般的“考研神校”也會橫空出世,這對高等教育的發展而言是極其不利的。

你覺得允許考研“二戰”是不是合理的呢?歡迎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