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柴琼妍博士:这些“习以为常”的小细节,耽误了多少琴童

3岁学钢琴

12岁考入柯蒂斯音乐学院

19岁大学毕业 进入曼哈顿音乐学院

一路念到博士

成为加州伯克利的钢琴讲师

...

她是我们的朋友,Jenny柴琼妍。作为演奏家,她的音乐会开在卡内基音乐厅 、北京国家大剧院;作为钢琴教育者,她开办的FaceArt(飞思乐),让几百位热爱音乐的孩子精进技术、发扬个性,被国外名校录取。

编辑部不少人都从小练琴,或是“家有琴童”的父母。和Jenny聊天,每每都感觉切中要害,连连感叹:怎么之前没有钢琴老师告诉我们这些!

所以,我们整理了与Jenny对谈的精华,想要“实打实”地聊一些关于学琴的真相,一解父母们对于音乐教育的迷思。

什么样的钢琴老师,千万不能找?

孩子演奏没灵魂,该如何引导?

8岁才开始练琴,真的太晚了吗?

用立式钢琴学琴,居然是“错”的?


*为了方便阅读,以下文章由柴博士第一人称叙述:

1.

12岁考上柯蒂斯,天才琴童也要苦练?

12岁的时,我考上了柯蒂斯音乐学院,成了一群大学生里最小的小孩子。

有人说,我经历的像按了“快进键”一样。确实挺快的,包括现在,如果要准备音乐会,我其实不用花太长时间,就能把一首新曲子带到音乐会的水准。

现在这么“空闲”,实则是因为小时候花了很多时间在练琴上。

3-5岁时,我每天会练3小时的琴(这个年龄的小朋友,我一般建议高质量地练1小时就行了);6-12岁我在上音附小,文化课比较少,每天都要练8-12小时,而且中间基本不放假;一直到读完柯蒂斯,基本上都是这个强度。

长时间练琴确实没有很开心,但也不算太痛苦,主要还是习惯成自然,觉得这就是我正常的生活。如果小时候练琴散漫惯了,长大了也一定坐不住的。


钢琴家柴琼妍博士:这些“习以为常”的小细节,耽误了多少琴童

小孩子自己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就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加入,形成一个“黄金三角”。

在启蒙阶段,家长要充当最重要的coach(教练员)的角色。老师每周制定的目标、教的方法、发现的问题,家长最好也坐在琴房里记笔记,制定未来一周的训练进度表,陪伴孩子练琴。孩子慢慢大了,养成习惯了之后,就可以逐渐放手。

找到合适的老师就更重要了。好的老师不仅是教如何操作乐器,更要重视综合素养的培养:如何感受音乐、诠释音乐,如何借由艺术认识自我、培养审美... 这些才是我们做艺术教育的初衷。


2.

什么样的钢琴课,最好不要上?

飞思乐办学已经9年了。这些年来,我们看到很多孩子,他们身上都带着之前老师错误的痕迹,有些真的让人很痛心。

这几点,是家长们选择钢琴教育时一定要擦亮眼睛、千万要避免的。

第一点,为了考级而教。

家长们想着,考级也没什么坏处,还能证明一下孩子练琴的程度,树立一些目标;一些钢琴教育机构也想,正好了,考出成绩也算对家长有了交代,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肤浅的考级“利益循环”。

为了尽快“速成”,他们会让孩子不停地练那几首固定的考级曲目,练的是机械的身体记忆。我看过很多孩子,十级、演奏级都考出来了,拿新谱子给他,居然根本就不会弹。

而且,越有天赋的孩子,如果基本功不到位,练得越狠越会受伤。

很多孩子练到后来就肌肉拉伤、腱鞘炎... 复发再复发,最后连杯子都拿不稳。

学琴不是靠几个曲子“死记硬背”,得积累曲目量,学习各种不同的音型曲式,多视谱... 才能获得真正能力上的提升。


钢琴家柴琼妍博士:这些“习以为常”的小细节,耽误了多少琴童

第二,老师很恐怖很凶的。

如果某些著名的钢琴教授,说是很能出成绩,但脾气很大,千万不要跟他学。在恐惧和压力中学出来的孩子,他们对琴是又爱又恨,就像被牢笼困住的小鸟,一有机会肯定就要飞走的。


心态都学坏了,什么都不值得。

好的艺术家并不等于他是好的教育家。如果孩子已经是进音乐学院深造的阶段,可能只需要大师在艺术哲学上点拨一下;但在启蒙阶段,一定要找既有演奏家的高度,又有耐心做“dirty work”,懂孩子心理,愿意很细致、很辛苦地给孩子打地基的老师。


钢琴家柴琼妍博士:这些“习以为常”的小细节,耽误了多少琴童


第三,上课不讲平衡性的。

我们常说,弹琴是脑子和心灵的高度结合 —— 脑子里要有逻辑思维,要懂乐理;手上要像体操运动员,技术要到位;心里要像艺术家,能借乐器之手抒发你的个性、你的情感

所以,如果老师只跟孩子讲坐姿、站姿、手型,但不说音乐里的故事、情绪和感受,这是不对的。同样,如果上课只是天马行空地欣赏音乐,却不严格规范技术,也是不好的。


3.

这三招,让孩子的演奏更有“灵魂”

很多孩子弹起琴来,最大的问题是“僵”。不仅身体僵,心里更僵。

我曾经有位上音附中的学生,很厉害。有一次他弹了首肖邦的曲子,整体都很顺畅,但总觉得差了些什么。我问他:谱子第一小节写的 sotto voce,是什么意思?

孩子说:这个啊,我还没来得及查。

我说,这是“轻声”,一开始你得很轻很轻,到休止符停下,接着要突然“嗙——!!”一声,要吓到别人!肖邦特地穿越几百年在谱子上留的记号,就为了告诉你应该怎么弹啊。

但这个孩子就是做不出来,因为他心里不放松。什么都一板一眼地弹了,但曲家的情绪、色彩,自己的解读...全都没表达出来,就像一个只会念台词,却没有丝毫演技的演员。


钢琴家柴琼妍博士:这些“习以为常”的小细节,耽误了多少琴童


就像柯蒂斯一位创始人说的,钢琴是表演艺术,也是时刻艺术。我们是活在当下这个时刻的,真正有灵感的艺术家,在每次发挥时都是当下的感受。


想要解决“僵硬”的问题,就得从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给孩子放松。

身体僵的,我会用“功夫”去教他们。比如咏春、太极,看似放松,其实用的是腰部力量的“巧劲”整个甩出去,力气更大,就是所谓的“四两拨千斤”。


通过这种全身练习,教孩子如何运用不同的肌肉,轻松地实现声音轻重缓急的变化。

“心里僵“的,我会讲不同的曲子,告诉学生我的理解和想象,展示我是怎么把情感倾注在琴键上的。

要是孩子依旧表达不出感受呢?还有一个办法。

所有那些会弹错音、不注意谱子上的记号、不领会作曲家感情的孩子,

我都让他们去学作曲,自己写完了交给别人弹!

很有意思的,有的孩子听到别人“乱弹”,就着急地不得了:我这段什么感情都写在谱子上,你怎么都不看呢?!


换一个角度成了作曲家,他们就会知道如果标记被忽略、情绪被忽视、被曲解,是件多么受伤的事情了。

换位思考,共情,也是我们学音乐、学艺术时必要的能力。


4.

关于学琴与练琴,那些别人没告诉你的事


Q:孩子多早可以开始学琴?

A:这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开始学琴的年龄确实非常关键。

我有一些朋友,是从8-12岁开始学琴的。他们也考上柯蒂斯这样的顶尖音乐学院,但也经常跟我探讨:Jenny,为什么你一想到要做出什么音乐效果,手指上就立刻可以做出来,我们就要练很久呢?

我自己的例子,加上钢琴教学十几年的经验,我发现早练琴的孩子,他们脑神经控制肌肉的能力,确实比晚练琴的孩子更强。

我认为,从生理的角度来说,3-5岁是比较合适的开始时间。不是说8岁开始练琴未来就成不了钢琴家,只是需要更多时间去准备。


钢琴家柴琼妍博士:这些“习以为常”的小细节,耽误了多少琴童

Q:可以用电子琴代替钢琴吗?

A:电子琴完全是另一种乐器啦,跟钢琴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想让孩子好好练,考虑以后往专业方向发展,最好是选三角钢琴,连立式钢琴最好都不要用。

三角钢琴的琴键有个特点,叫做“double stop”:键的上半部分是空的,没有声音,按到中间才开始有阻力,那里才是发音的地方。


踏板也是一样,有中空的部分,并且要深很多。曾经有位法国大师说,踩踏板的时候,要把力平均分成七份,这才算真正控制好了踏板。

我们钢琴家在练的,所有声音的变化、表现... 其实都是在练这些细微的控制。

孩子练琴早期,最重要的是打好标准、牢固的技术基础。如果只用立式钢琴,手型、深度、手感...可以说是基本没有练到。未来再换琴也未尝不可,但只是说,要多花费时间去重复练习。


钢琴家柴琼妍博士:这些“习以为常”的小细节,耽误了多少琴童


Q:选钢琴有什么讲究?

有一些家长在给孩子选钢琴时,会说我们要买施坦威、买这个牌子那个牌子... 就像挑奢侈品包一样。

每一台琴都由它自己的特色。有的音色清亮,有的音色圆润,这些区别不是牌子能概括的。最好是带着比较专业的钢琴老师,和孩子一起试弹到具体那台琴,选一台音色和触感是他们喜欢的就好。

Q:学钢琴如何助力未来升学?

很多家庭都会碰到这种问题,孩子学很久的琴,考级都考完了,就丧失了学琴的动力,这该怎么办?

虽然不提倡功利性质的学琴,但我们可以转换一下思路,中国孩子在学琴上努力,是完全可以转化成未来出国留学的优势的。

如果孩子有八年十年的钢琴基础,也喜欢、享受弹琴的过程,这就是非常难得的经历,特别是美国的藤校,最爱的就是学古典音乐的学生。


很多我们的学生,在飞思乐学习、提升了一两年,给他们找到了个性,再好好地制作简历,展现音乐特长之后,都是成功进入藤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