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红:我们眼下的痛点和焦点,《红楼梦》里都有

闫红:我们眼下的痛点和焦点,《红楼梦》里都有

小时候看《红楼梦》,总把第一回跳过去,实在看不懂。倏忽之间便是四海八荒,几个时空的穿越,让人眼花缭乱,我很长一段时间搞不清石头和情僧以及那个空空道人什么关系。

渐渐地看懂了文字,却更加不明白了,这一章跟后面看熟了的情节颇有矛盾之处。比如说,第一段里,作者就说:“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字字句句里都有自责自怨之意,埋怨自己当初没有听父兄和师友的,但是在小说中,那些父兄师友的话,好像确实也不怎么值得听啊。

宝玉上的那私塾的塾掌贾代儒没什么教育理念,自己的孙子教得一塌糊涂。黛玉的先生贾雨村呢,基本上就是在混饭。也好,他传递给黛玉的,倒是一点真我,不至于像《牡丹亭》里杜丽娘的先生,过于用力,酸腐之气扑面而来。

比较有理念的,就是宝玉的父亲贾政了,他执着于典型的应试教育,认为《诗经》以及先秦两汉八大家的散文都不用读,“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是不是有点耳熟,“少看闲书!把课本上的背会再说。”你爸妈一定这样对你说过吧,又有多少孩子像宝玉那样非暴力不合作过,为什么到头来,青春的恣意飞扬变成了这样一种“悔”,那么曾经爱过醉过欢笑过悲伤过的一切,还有没有意义?

看懂这些,要到中年,领会到生活的万千滋味,方懂得宝玉或是曹公的矛盾心结。年轻时候以为人生贵适意,对酒当歌而不必问今宵酒醒何处,到此时,命运还你宿醉后的寂寞,一技无成,半生潦倒,无可奈何花落去,谈何生前身后名,若是带累得家人与你一起忍受困窘,怎会不悔当初的散漫与傲慢?况且还有个贾兰式的成功者在那里比着,想不失落都难。

闫红:我们眼下的痛点和焦点,《红楼梦》里都有

贾兰是宝玉的侄子,贾政的长孙,父亲去世得早,他与寡母相依为命,在贾家处于边缘位置,倒有一种寒门子弟式的争气,一心一意好好读书,最终贾家败落,他依然能凭一己之力,给母亲挣个凤冠霞帔。

素质教育是需要物质供养的,一旦命运釜底抽薪,就会让人措手不及;应试教育则能够让人活得更安全,你遵循体制的要求,自然会获得回报。

可是,假如不是有那样一个看似不务正业,实际以爱和美为业的贾宝玉,世间也许会多一个贾兰或是贾雨村,我们却看不到这样伟大的一部《红楼梦》。谁能说哪种选择,是完全正确的,即便是功成名就的贾兰,是不是也懊悔于自己从来没有过童年和青春?

所以,有种说法是:说人生无悔,那都是赌气的话,若是人生无悔,那该多无趣啊。人生的有趣,也许就在于它没有标准答案,让你时而自我肯定,时而悔恨暗生,而你所悔恨的,也许正是别人羡慕的。而作者嘴里说着悔,心中也未尝没有自负。

闫红:我们眼下的痛点和焦点,《红楼梦》里都有

作家闫红

中年之后读红楼,像是在雪后看风景,更乐于欣赏的,是枯索处的各种滋味。大衰败即将到来,更值得玩味的是各人的应对之道。

秦可卿弥留之际,变成了一个预言家。她知道盛极必衰,大难将至,告诉闺蜜,也就是荣国府的管理者王熙凤,到了转型的时候了,从以铺张浪费为荣的豪门,必须向精打细算的中产之家转型。她建议在祖坟旁边购置不会被充公的土地,保障祭祀与私塾的开支,将来一旦败落,日子还能过得下去。

这个方案听起来复杂,一言以蔽之就是消费降级。这金玉良言,王熙凤却不怎么听得进去,只是着急询问,有什么办法能永葆富贵。

这种妄念,多少人都有,以为明天一定比今天好,即便看到他人的消长,仍然以为自己在那波涛之外。不过,王熙凤还是比较务实的,当家中财务逐渐入不敷出,她也会劝王夫人,减员增效,大家不要再使唤那么多丫鬟。王夫人知道她说得对,心里却总是不甘。毕竟,她是名义上的当家人,不愿意衰败从她手上开始。

真正有希望的,还是年轻一代。探春只是临时理家,便着手对大观园的财政进行改革,放弃豪门的自负与矜持,到赖嬷嬷家赴宴时也会调研人家的经营方式;在大观园里搞土地承包,把大观园分配给善于侍弄土地的人,让它从生活场所变成生产场所,一草一木都实现经济价值,也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宝钗则是两手准备,一方面早早就一叶知秋地预知了无常,在衣食住等方面主动实施消费降级,还曾劝王夫人关上大观园,减少开支,可惜王夫人也没怎么听得进去。

同时,她协理大观园时,针对探春的土改政策,提出了拾遗补缺之道,让得到土地的人拿出一部分钱来,分给没有得到的人,使得所有人都能改革红利。在大观园里,建立起一个和谐小社会。

闫红:我们眼下的痛点和焦点,《红楼梦》里都有

作者对探春的评价是“敏”,对宝钗的评价是“时”。仔细看她俩联手管理大观园这一回,怎样收税,怎样分配,有很多现代性的东西,窃以为,其价值远远大于“宝钗是不是腹黑”的争论。

《红楼梦》里,人来人往,各有各的命运,归根结底不过是有人在起高楼,有人楼塌了。这也是我们的命运。漂流在无常之上,我们却如宝玉般执着地寻找某种确定性,想要给自己一个终极答案,哪怕是以悔恨,给自己一个终极的总结。但在回望的过程中,总是发现,事情的意义就在它发生的时刻,时过境迁之后,各种体会都不过是当时的心情,不能算数。

我们有时也会变成王熙凤或是王夫人,把下坠视为非常态,用各种方式去躲避,但终究是躲不开,倒不如像宝钗这样迎难而上,很多人鄙薄宝钗出身于当时不怎么高贵的商人之家,但正是这背景,赋予宝钗以冷静的现实感,是那些迷梦中的人所不具有的。

《红楼梦》的神奇之处或许就在这里,它不仅是要讲一些故事,还希望我们以此为镜鉴。在镜中,你看到的不只是幽深的古代故事,更有你汹涌澎湃的现实。

*本文为闫红《在>里读懂中国》序言,该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

闫红:我们眼下的痛点和焦点,《红楼梦》里都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