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閱後即焚


《小丑》,閱後即焚


終於看完了這部電影。沒有了觀影起初15分鐘的壓抑、傷感、義憤,那感覺就似乎一輛班車迎面駛過,什麼都沒留下來。

起初認為電影內容會和蝙蝠俠系列電影有什麼關係。記得最後一部蝙蝠俠電影裡大反派就是一個小丑,這可能是一個新故事的延續,而且剛參評了奧斯卡,外界的評價非常之高。

由於還保留著對蝙蝠俠的好感,下載了準備著。

今天晚上下雪,閒來無事,看完,不由長長地嘆了一口氣。甩掉腦海裡充斥的遙遠又混亂的陌生西方世界,透過純淨的雪天,隱隱看到的是沒落的資本主義最後的自我的放逐和自棄。

從劇情看,嚴格來說,主人公並不是一個小丑演員,他只是遊走在社會邊緣的一個沒有固定職業的人。他是個偶爾打打零工,曾扮演過一兩次不成功的小丑促銷的無業遊民,但他的生活,卻連小丑看過都會難過。

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無論何時,他的命運註定是悲慘的。影片裡沒有童話里美好結局和勵志逆襲的過程,幾乎也沒有戲劇性的衝突來增添男主角生活的亮色,更沒有大團圓式的結局,他就沿著該有的軌跡,迅速走完了這一生。

電影,是藝術化的生活。為了突出故事性,先給主角設定了幾個性格上的特點:一個是他單親家庭成長,缺少家庭父親的愛,導致他性格的怯懦孤僻;其二,他生活在底層,當然沒有固定工作。沒技術,也沒錢,更沒有自己的家庭,性情古怪。其三,為增加效果反差,他生有怪病,發病時他會忍不住地怪笑。

他年近中年,沒有朋友,只能和母親艱難的生活在一起。這一切的性格設定,都塑造出社會最底層小百姓的形象,註定了螻蟻的命運——他的存在就是一個悲劇。


《小丑》,閱後即焚


大約是編劇和導演就是要這樣去設計,只是看著一個小人物掙扎在生存的死亡線上,最後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只是他死的必須要有足夠的戲劇性。

整個電影情節設計有瑕疵,是某種刻意帶來的缺陷。我清楚的知道,那是沒有親身經歷而又想表達某個主題時,通常會出現的問題——單薄膚淺。

首先,在人物的性格設定上就非常的矛盾,他是一個社會底層的人,一個沒有什麼生存能力和積極奮鬥的人,一個唯唯諾諾,放棄自己的人生的人,他只想安靜靜,苟且在這個世上,直到生命的結束等。即便這樣也不行,因為,他最後成了莫名其妙的英雄,莫名到我和男主角都不知所措。

其次,給他安排的地鐵殺人衝突的場景,不能說是成功,地鐵上的這一情節,儘管前面的做了大量的鋪墊,他奮起開槍擊殺兩人後,繼續鎮定追殺第三個人,這很難讓人相信這是一個身心正常的人應該做的事情(當然他不正常)。

如果是心理的不健全,那麼這個情節的設定,在後續支撐就是失敗的,就像是一個偶然的插曲,沒有在殺人的精神層面有更多的挖掘和引申,這樣的行為不會引起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共鳴,這是常識,人們只會把他看成是個病人,他也只是個瘋子。

那麼他所做的一切,並不代表底層的人民,那結尾的小丑們圍著他歡呼的情節就虛假到莫名其妙。


《小丑》,閱後即焚


再次,為了強調他地鐵殺人這件事情的合理性,背景上安排了大罷工,人們群情激憤反政府,即便是這樣,這樣的烘托力量微乎其微,無法讓大家認同他的行為,價值觀也不能如此簡單粗暴硬灌輸下來,大開殺戒的行為毫無疑問是乖張的、反人類的。

再次,對與他同住一層樓的和鄰居之間的關係,更是一種頹廢的虛無主義的描述,除了簡單的慾望碰撞,甚至在表現手法上,讓人都不確定他和女鄰居是真實發生了那些事情,還僅僅就是他腦海中臆想的。

導演似乎想用這種方式告訴我們,他的精神世界是多麼的淒涼,悲慘和無助,或者是扭曲?那這個效果達到了,可是和影片主題是割裂的,全片並沒有沿著這條線發展和表達。拼湊在一起,對主題完全沒有什麼幫助。

無論如何,他是應該得到幫助的人,但沒有人幫他,大家自顧不暇。同時,社會的體制也拋棄了他。它被扔在了被遺忘的角落裡,自生自滅,像垃圾堆裡生長出來臭腐的蘑菇。

期間,他甚至都不知道為什麼去找自己的父親,暗示自己的檔案被人做了手腳,這裡除了情緒的宣洩,毫無張力和邏輯,沒有信服的情節來支撐劇情設計,等等。每個情節設計的都留有讓人頭皮發麻的硬傷,他可以卑微、猥瑣,電影可不能也這樣。

關於他要上知名的喜劇演員節目環節,導演想表達他為了能夠在鎂光燈下站那麼幾分鐘,這幾乎是他畢生的追求和夢想,但是情節設計的結構非常失敗。逗人發笑是諧星的職責,他懂,他立志做個能讓人笑的人,但苦於自身資質孱弱,並無這項本領。他早該明白這會要讓自尊受到傷害,而且已飽受摧殘,他願意站在鎂光燈下,就應該做好了這個心理準備。

但是他上節目,最後卻開槍殺了節目主持人,實在無法讓人對他心生同情。這一段看似抨擊社會不公的情節,似乎有某種合理的解釋,聯繫到他的上節目的欲求,這樣的所謂批判有錢人的行為,其實牽強到了極點,為了自己感受到的羞辱感,拔槍就殺人。

這個行為無非是想突出他精神壓力大,性格扭曲、變態、崩潰這樣的一個事實,可是卻用錯了素材,這也是最大的敗筆。


《小丑》,閱後即焚


最後被成千上萬個小丑簇擁在車上,面對著一群靠打砸搶的烏合之眾,他揮舞雙手,站在車上——那一刻,導演才真是一個小丑。

他此刻除了罪惡,所有的狂熱毫無意義和價值,這表達出的是一個極渴望改變世界,又無能為力,面對任何出名亮相的機會都會放棄原則(如果有的話)的人,充滿幻想又最終自我放棄的一種矛盾的表現。

他怎麼可能會受到社會大眾同情和理解?情節合理性在哪裡?即便在西方社會,這樣的扭曲價值觀也是值得警惕的。如果僅僅表達個人和社會的畸形,深度和力度都不夠,那結局就更說不通了。

電影在宣揚什麼呢?暴民反抗政府,獲得勝利?看不清。

難道電影本身也僅僅是個旁觀者?那這麼多情節的鋪墊和敘述已經有觀點了,此時的作壁上觀又算是什麼呢?一堆的情節線頭七零八落,很難自圓其說。

演員很努力了,毫無疑問,他的投入大家都看得到,但導演並沒有表達自己確立的主題,是一種混亂思維的剪輯,只能用混亂來形容。

最後,他只能是走向死亡。反觀一下,整部片子在大量的近景,以及細節上的描述,由於疏離著模糊搖擺的主題,反而顯得過於的拖沓和累贅。可以看得出,導演努力的挖掘小人物人性的本質,卻顯然沒有看透就草草動手拍攝,但卻力所不逮,了無深度和新意可言。

影片努力想揭露現實的醜陋,但卻只看到表面的矛盾,看不到更深的社會問題根源而表達出南轅北轍,淺嘗輒止,電影最後努力想給出一個開放的答案,卻發現自己並沒有能力去看清事實的本相,觀眾也沒能找到出路,這就是電影不斷的糾纏下來的結果,不知道它要表達的是什麼。

電影的主題是一個精神,或者是宣揚的一個人生道理。這部電影,我們也都無法給他提煉出來想表達的思想。

其實導演就有點像小丑本人,江郎才盡,走投無路,而且又無可奈何,任由瑣屑擴張填充整部電影,全過程充斥著孱弱的情緒掌控著短暫的人生,就這麼往下走。

不論獲獎與否,它都是一部閱後即焚的贗品,只是可惜我的那兩個小時的時間了。


《小丑》,閱後即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