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臣恒温: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的人生选择

桓温乃桓彝之子,据《史书》记载本谯国龙亢桓氏本为东汉大儒桓荣之后。在三国时期的高平陵之变中其祖上桓范(时任曹魏大司农)被司马氏诛杀,从此沦为刑家。在西晋一朝,谯国龙亢桓氏并不属于高门望族。衣冠南渡之后,桓彝结交江左名士,并跻身“江左八达”。因在晋明帝时,密谋平定王敦之乱使得家族地位有所上升。

权臣恒温: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的人生选择

手刃仇敌获称许,娶公主初掌荆州

晋成帝咸和三年,宣城内史桓彝死于苏峻之乱。这个声名显赫,被称为“江左八达”之一的士子名流,在泾县县令江播的谋划下,被叛军将领韩晃杀害,留下年仅15岁的少子桓温。据史料记载,桓温自从父亲遇害后,枕戈泣血,誓报父仇。凶手韩晃在那场叛乱中死去,仅剩的谋划者江播却一直相安无事,这让年少的桓温十分愤恨。晋成帝咸和六年,江播病逝。少年桓温假扮成凭吊的客人混进丧庐,亲手杀死了江播的三个儿子。桓温不但父仇得报,反而被当时的人们所称赞。

权臣恒温: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的人生选择

永和元年(公元345年)国舅庾翼病逝,临终前上表朝廷希望其子接掌荆州。江东诸豪族均不愿意庾氏一族在荆州做大,在侍中何充的推荐下,作为中间派的南康长公主驸马桓温,意外的成为荆州刺史,同时加封安西将军、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并领护南蛮校尉。自此英雄桓温执掌了东晋长江上游的军事力量,并逐渐走向了历史前台。

灭国成汉建功业,声名大振遭猜忌

随着权力的增长,年轻的桓温急需要通过战功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日渐衰微的成汉政权,进入了桓温的视野。永和二年十一月,桓温上表朝廷请求讨伐成汉,在朝廷没有回复的时候,桓温便荆州两万兵马杀向成都。

权臣恒温: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的人生选择

当时的成汉政权,偏据蜀地已经二十多年,一直平安无事。国内军驰松懈,当桓温在朔江而上渡过三峡天险的时候,成汉君王李势还在成都寻欢缠绵,整个国家如一盘散沙,无人问事。等桓温畅通无阻,轻松挺进蜀地的时候,直达今天的青神县附近。 慌了神的李势赶紧派大军前往阻挡,桓温将辎重物资全部存放在彭模(今四川彭山东南),只留下少量兵马看守。其余部队都轻装上阵,只带3天的口粮,向成都疾行而去。

成汉的李福率军袭击彭模,被晋军孙盛等人击退。而亲率主力的桓温则三战三胜,击败李权等部汉军,进逼至成都城下。双方在成都城外的笮桥进行最后的决战,此战异常凶险,担任晋军前锋的龚护战死沙场,汉军的箭矢一度都射到了桓温的马前。击鼓的士卒无意间将撤退的鼓点敲成进攻的鼓点……袁乔趁势鼓励士卒奋勇杀敌,一时间晋军反败为胜。

权臣恒温: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的人生选择

此战耗时五月,桓温仅用荆州两万兵马便灭掉了成汉政权。消息传至建康,诸公震动,人们都没有想到这位少年丧父的驸马爷如此凶悍。桓温挟灭国之威使得自己声名大振,同时朝廷上下都开始对他忌惮不已,害怕又出一个王敦之类的权臣。辅政的会稽王司马昱只得调任扬州刺史殷浩参与朝政,用来抑制桓温的势力扩张。

三次北伐未建功,一身孤胆震朝野

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北方后赵政权的皇帝石虎因病逝世,桓温眼看北方生变,即上表朝廷请求北伐,朝廷始终没有回复消息。同年十二月,桓温再次上表请求北伐,并且亲率五万荆州兵顺江直下到武昌。朝中大臣均惊惧不已,会稽王司马昱写信给桓温极力劝阻,桓温率军返回荆州。

此后,朝廷支持扬州刺史殷浩数次北伐,希望能占领洛阳。但是殷浩却屡战屡败,前线准备的各种军备物资也被敌人掠夺殆尽。朝廷中开始有不同的声音,桓温适时上表列举了殷浩屡战屡败的责任,最终迫使朝廷将殷浩贬为“庶人”。

权臣恒温: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的人生选择

再也没有什么势力可以阻碍桓温,经过精心的筹备,永和十年桓温率军北伐前秦。此次出征他命梁州刺史出兵子午道,自己亲率四万大军自江陵出发,直指武关。经过一番血战,晋军顺利进入前秦统治的核心区关中。桓温驻军灞上(今西安市灞桥区),秦军退守长安,战争进入相持阶段。附近的郡县纷纷前来依附桓温,很多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桓温所带军粮不足,本来打算等夏收时节就地收麦解决粮食问题。但是秦军也发现了这个情况,于是通过火烧等各种方式坚壁清野。晋军粮食不足,六月桓温被迫撤军,同时迁走关中三千多户百姓。

永和十二年,桓温上表朝廷请求复都洛阳,未获得准许。七月,桓温准备再次北伐,命高武据守鲁阳(今河南鲁山),戴施屯兵河上,紧逼许昌、洛阳一线。八月,羌帅姚襄率兵围攻洛阳,桓温快速出兵至伊水。姚襄害怕腹背受敌,直接撤军至伊水北岸隔河相持。桓温亲率晋军结阵而行、大破姚襄,收复故都洛阳。他进入洛阳城后,先拜谒了历代先皇帝陵,并命令专人负责修复皇陵,随后率军南归江陵。


权臣恒温: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的人生选择

隆和元年(公元362年),前燕反攻洛阳,时值河南太守戴施弃城逃跑。五月,桓温上表再次请求还都洛阳,并将永嘉之乱后流落江南的民众全部北迁,被朝廷驳回。兴宁二年(公元364年),桓温率水军进驻合肥,准备北伐。五月获朝廷加封扬州牧、录尚书事,并由侍中颜旄宣旨,请桓温入朝参政。桓温以未能恢复中原故地为借口,拒绝入朝。并上表辞去录尚书事,仅遥领扬州牧。

太和四年(公元369年),桓温兼并了北府兵,自领徐州、兖州刺史。同年四月,桓温亲率五万大军北伐前燕。战役前期,晋军进展顺利,擒获北燕大将慕容忠,大军进逼金乡。时年大旱,水道不通,桓温命人开凿水路三百里,晋军水师可以从清水直入黄河。此时郗超建议桓温速战速决,若拖延日久进入秋冬季节,北方降温和河流水量减少会令晋军难以维持。不如尽快全军进击前燕国都邺城,又或者坚守河道,待来年夏天再继续进攻。而这两点建议都未获得桓温的采信。

权臣恒温: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的人生选择

同年七月,前燕大将慕容垂率八万大军与晋军相持于枋头(今河南浚县)。桓温让属下袁真打通石门水道,但没有成功。最终晋军军粮耗尽,九月桓温开始退军,慕容垂亲率骑兵追击,双方在襄邑爆发大战,桓温打败死伤三万余人。

太和五年二月,袁真病死,其部将拥立袁真之子为豫州刺史。同时前燕、前秦都前往寿春援助。桓温派部将竺瑶、矫阳之前往平叛,结果大败而归。同年八月,桓温率两万士卒攻打寿春,直到一年后寿春城破。从此桓温彻底掌握豫州,也将进入建康的锁钥执掌在手。东晋的领土除了扬州以外,其余均在桓温掌控之中。

从此将军戎马功,化成后世不臣心。

枋头之败的耻辱,使得戎马一生的桓温难以释怀。属下郗超建议桓温效仿伊尹、霍光,通过废立皇帝,来重新确立自己在朝中的威望。桓温觉得很有道理,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桓温带兵入朝,威逼褚太后废除司马奕的帝位。亲率兵马迎接司马昱入朝,并拥立为帝,是为晋简文帝,改元咸安。

权臣恒温: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的人生选择

晚年的桓温躺在病榻上,回忆着自己这一生的每个细节……突然对着亲信说到:“如果一直这么默默无闻,将来死后定会被文景(指从曹魏手里夺得天下的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所笑话。”他随即霍然坐起,又道:“一个人若不能流芳百世,那就应该遗臭万年。”于是立即上表东晋朝廷,要求加封自己九锡之礼。谢安、王坦之见他病重,以袁宏所撰锡文不好为由命其修改,借故拖延。

同年七月,桓温在姑孰病逝,终年六十二岁,终死加封九锡之礼的锡文仍未完成。

人物评价:

桓温一生孤军奋战,灭国成汉、三次北伐虽未建立恢复中原之绝世功勋,但亦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东晋的统治,使得纷乱的北方政权未能南侵寸土。其初掌兵时,亦以忠臣良将自许,西征成汉之时,尚发出“既为忠臣,不得为孝子,如何?”的叹息

前两次北伐亦迁移故土百姓南迁,使其免受北方纷乱之扰。枋头之败仿若桓温一生写照,少年勇猛、挟灭国之威扬名宇内,但其晚年操纵皇帝废立、欲加九锡之礼,终有有谋逆之心。桓温处事严谨,不贸然行事,亦未强行谋逆,观其一生,终未有祸国殃民之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