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手機芯片首次下單國內巨頭廠商,國產替代再迎突破

據媒體報道,近期華為海思擴大分散芯片製造來源,不斷增加對中芯國際的14nm和N+1製程技術的新流片NewTape-out(NTO)數量,包含華為手機中的核心麒麟Kirin芯片,也首度在中芯國際進行NTP。這是華為首次將重要的芯片轉交大陸晶圓廠。

華為手機芯片首次下單國內巨頭廠商,國產替代再迎突破

業內認為,中芯國際是世界領先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之一,也是中國內地技術最全面、配套最完善、規模最大、跨國經營的集成電路製造企業,提供0.35微米到28納米不同技術節點的晶圓代工與技術服務,目前有可能轉交中芯國際生產的手機端麒麟芯片是麒麟710處理器,不過中間也面臨著12nm工藝向14nm工藝過渡的問題。

中芯國際公司是全球位列第四的純晶圓代工廠商,也是國內技術最先進、規模最大的集成電路製造企業。中芯國際公司成立於2000年,總部位於上海,公司深耕晶圓代工近20年,8英寸及12英寸晶圓產能均國內第一,技術橫跨0.35μm到14nm,產線佈局廣泛,是集晶圓代工與技術服務於一身的一站式平臺。

華為手機芯片首次下單國內巨頭廠商,國產替代再迎突破

中芯國際是國內先進製程追趕的重要平臺,14nmFinFET工藝的實現也標誌著公司下游應用將邁進5G、物聯網、車用電子、高性能計算等領域。公司預計該工藝在2020年實現量產;對於應用端,計劃未來按三階段進行推進:一階段,聚焦高端客戶,多媒體應用;二階段,聚焦中低端移動應用,並在AI、礦機、區塊鏈等應用有所準備;三階段,發展射頻應用。

公司對於14nm工藝十分上心,在疫情期間,中芯國際還在2月20日面向海外發行了6億美元的債券,超額認購11倍,獲得了大約42億元的融資,這些錢將用於擴充公司產能等,生產線上的工作人員採取四班二輪的輪崗制度繼續生產。此次代工華為麒麟芯片,有助於華為打造完全自主可控的中國芯。

根據2019Q3財報,公司前三大股東分別為大唐電信17.01%、產業基金15.78%、紫光集團6.93%、公司旗下主要有四家全資子公司,中芯北京、中芯上海、中芯天津、中芯深圳,此外還有合資公司中芯北方、中芯南方、中芯長電等。其中,中芯南方將打造先進製程晶圓代工廠。

2019年第四季度實現營業收入8.39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7.88億美元增長6.6%。Q4營收國內客戶佔比提升至65%,國產化趨勢繼續加強。公司在中國區營收四季度佔比65%,環比增長11%,同比增長21%,國產化趨勢進一步增強。

公司下游客戶端多為行業優質企業,包括高通、博通、華為海思、格科微、兆易創新、紫光展銳、北京豪威等。

華為手機芯片首次下單國內巨頭廠商,國產替代再迎突破

根據ICInsight統計,由於2019年上半年,中美貿易戰的不確定性,全球各大晶圓廠都推遲了產能增加計劃,但是並沒有取消。隨著2019年下半年中美貿易的復甦和5G市場的爆發,2019年全年全球晶圓產能還是維持了720萬片的增加。但是隨著5G市場的換機潮來領,全球晶圓產能將在2020年至2022年迎來增加高峰期,三年增加量分別為1790萬片,2080萬片和1440萬片,在2021年將創下歷史新高。這些晶圓產能將會在韓國(三星,海力士),中國臺灣(臺積電)和中國大陸(長江存儲,長鑫存儲,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等等)。其中中國大陸將佔產能增加量的50%

國產代替驅動晶圓廠產能擴張。5G換機潮在2020至2021年達到頂峰,不同於3G到4G換機週期,這次的換機週期會更快,更集中。最重要的是這次換機是以國產代替為主,倡導手機芯片是中國設計,中國製造和中國封測。

以華為手機為例,根據TechInsight對華為Mate30pro的拆解,一部手機大概含有8~13個電源管理芯片。根據現階段預測,華為2020年全年的手機出貨將達到2-2.5億部。至少需要20億顆電源管理芯片,約為每月需要15萬片/月的電源管理芯片產能。如果再加上其他其他手機廠商和其他模擬芯片,比如LDO芯片,指紋識別芯片,通用運放等8寸晶圓廠產品,產能需求會更大。

但是中國大陸的8寸模擬芯片產能嚴重不足,根據中芯國際2019年Q3財報,SMIC8寸晶圓廠總共產能為222K/月,出現嚴重的供給不足的情況,所以中國大陸晶圓廠的擴產也會勢在必行。

美國持續以“國家安全”為由,試圖限制供應商出貨給華為,其中芯片制裁最甚。最後嚴防死守的是臺積電,華為主要是擔心美國擴大禁令後,臺積電也不得不斷供華為。中芯國際12nm已成功量產,N+1和N+2代製程將會相當於臺積電7nm效能。華為芯片轉單中芯國際,一是可以以工促技,提升國內芯片代工廠的技術實力,二是在國產替代趨勢下,中芯國際產業鏈相關公司有望受益。

看深度行業研報,就到樂晴智庫:www.767stock.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