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世明君小太宗”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導語

唐宣宗李忱,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唐朝中晚期難得的好皇帝。根據《舊唐書》的記載,唐宣宗時期,

“權豪斂跡”,“奸臣畏法”,“十餘年間,頌聲載路”。宋代的司馬光更是對唐玄宗讚不絕口。

“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民愛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資治通鑑》二百四十九

著名學者王汝濤先生在他的著作《唐代小說與唐代政治》中雖然認為史書對唐宣宗的功績有所拔高,但仍然稱其為“末世明君小太宗”。這一切的評價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唐宣宗真是個好皇帝,而且他治下的大唐是個盛世。但真是如此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李忱究竟是不是一位能和唐太宗相比的治世明君。

唐朝“末世明君小太宗”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唐宣宗畫像

唐宣宗表面的光輝形象

為什麼這麼多史學家都對唐宣宗評價很高呢?不可否認,與晚唐其他的皇帝相比,宣宗的確還是可以的,至少表面文章得做夠了。首先對於工作,宣宗還是很積極認真負責的。

“雖左右近習,未見怠惰之容”。——《舊唐書》卷十八

“凡對百官言事,即終日忘倦”。——《北夢瑣言》卷一

其次,宣宗比較重視法制。有一次,宣宗喜歡的音樂偶像羅程殺了人,作為粉絲,宣宗一點面子都沒給,立馬將羅程送進了局子裡。

“汝輩所惜者羅程藝耳,我所重者高宗太宗法也。”——《唐語林》卷二

唐朝“末世明君小太宗”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唐宣宗影視形象

最重要的一點,宣宗時時刻刻把自己的榜樣太宗皇帝記在心中,掛在嘴邊,寫在屏風上。

“嘗以太宗所撰《金鏡》授綯,使讀之……又書《貞觀政要》於屏風,每正色讀之”——《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八

但以上這些,只能說明宣宗是一個有理想而又積極上進的好青年,但是想成為治世之君,他與太宗還相差很遠。就像範祖禹所說的:

“(宣宗)小過必罰而天綱不舉,欲以一人之智周天下之務,而不能與賢人共天職也。譬如廉刻之吏,僅治篇薄書期會而不知為政,特一縣令才耳,豈人君之德哉”。——《唐鑑》卷十一

唐宣宗不為人知的陰暗面

宣宗當上皇帝后,為了證明自己是憲宗的合法繼承者,便開始想辦法抹去郭太后及穆宗一脈。他認為憲宗是郭太后與穆宗母子聯合宦官所殺,所以對郭太后一直耿耿於懷,並最終郭太后給逼死了。

“待郭太后殊薄,郭太后登勤政樓,欲自隕,上聞之,大怒,是夕,崩”。——《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九

“太后暴崩,上意也”——裴庭裕《東觀奏記》

唐朝“末世明君小太宗”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唐宣宗影視形象

而對於穆宗,則廢其祭日,“停光陵朝拜及守陵宮人”(《新唐書》卷八),並借“治弒憲宗之黨”之由,大肆剷除異己,對“宦官、外戚、乃至東宮官屬、誅篡甚眾”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九)。宣宗同室操戈的險冷酷陰暗心理由此可見一斑。所以,史書上所說的“敦睦弟兄……諸王有疾,常親至臥內存問,憂形於色”(《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八)可能只是做做樣子而已。

還有一件事更能體現宣宗性格陰暗、刻薄寡恩的一面。當年有官員給宣宗進獻了一名漂亮的美女,一開始宣宗很喜歡,可有一天突然無理由地不高興,就把那位美女給殺了。這是啥人啊,玩膩了就讓人走唄,竟然還把人給殺了,理由還說得冠冕堂皇。由此可見宣宗人品之低下,心態之陰暗,行事之冷酷。

“宣宗時,越守嘗進女樂,有絕色。上初悅之,數日錫齎盈積。一日晨興,忽不樂,曰:‘明皇只一楊妃,天下至今未平,我豈敢忘’,乃召美人曰:‘應留汝不得’。左右或奏‘可以放還’。上曰:‘放還我必思之,可命賜酒一杯’。—— 《資治通鑑考異》

唐朝“末世明君小太宗”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唐宣宗影視形象

除了性格冷酷陰暗,宣宗還非常得敏感多疑。宣宗登基後,便開始瘋狂地打壓武宗舊臣,對當時的政策無論好壞紛紛推翻。宣宗最為信賴的是牛黨成員白敏中和令狐綯,也免不了被宣宗懷疑。令狐綯曾經跟人說:“吾十年秉政最承恩遇,然每奏事未嘗不汗沾衣也”,即使冬日,也會“汗透重襲”(《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九)。由此可見,當時大臣們上朝時並不像《舊唐書》中所說的有如沐春風之感,反而是如腹薄冰之狀。這當然是宣宗敏感多疑之故。

晚唐盛世“大中之政”的背後

宣宗時期的“大中之政”,一直為史學家所稱道。

“刑政不濫,賢能效用,百揆四嶽,穆若清風,十餘年間,頌聲載路”。——《舊唐書》卷十八

唐朝“末世明君小太宗”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唐宣宗影視形象

但是如果細細地考察,對這個評價實難苟同。首先,在宣宗執政時期,藩鎮之亂時有發生。粗略統計: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徐州軍變;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四月,嶺南軍變;五月,湖南軍變;六月,江西軍變;七月,宣州軍變;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徐州軍變。以上這些叛亂雖然沒有釀成大禍,但要說當時“河朔消氛”肯定是不準確的。

其次,宣宗時期的朋黨之爭仍然激烈。宣宗上臺後,在大貶李黨的同時不遺餘力地起用牛黨成員。李黨不但完全失勢,而且殃及後人。李德裕三子,兩個和父親死在崖州,一個病死在桂陽。相反的是,牛黨成員一直洋洋得意。牛僧孺的兩個兒子都做到了節度使。以前有人說朋黨之爭止於宣宗,其實在宣宗朝,只是牛李黨爭告一段落,而朋黨之爭遠未結束,反而愈演愈烈,直至唐朝滅亡。

再次,宣宗時期宦官集團仍然權勢熏天。宣宗上臺後,雖然殺了很多宦官,但是因為他們手握重兵,始終佔據著重要地位。宣宗曾經和朝臣商量怎麼剷除宦官勢力,但是最終不了了之。宣宗不能下定決心,或許還出於以宦官牽制朝臣的需要。宣宗死後,宦官仍掌廢立太子之權。由此可見宦官集團的驕橫狂妄。

“宣宗崩後,宦官定策立懿宗,命宰臣署狀。其間將有不同者,夏侯孜曰:‘三十年前,外大臣得與禁中事;三十年以來,外大臣固不得知。但是李氏子孫,內大臣立定,外大臣即北面事之,安有是非之說?’”遂率同署狀”。——《唐語林》卷七


唐朝“末世明君小太宗”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唐宣宗畫像

最後,宣宗時期的

階級矛盾比之前都要尖銳。從唐朝建立到宣宗朝二百多年,雖然天下的動亂經常發生,但是農民起義卻寥寥無幾。但是到了宣宗時,統治集團的分裂與腐化以及對百姓的大肆壓榨,導致農民起義經常發生。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山南西道爆發蓬、果二州農民起義;大中六年(公元852年),衡州爆發農民起義;大中七年(公元853年),華州爆發農民起義。由此可見,所謂的宣宗“惠民愛物”其實都是表面的謊言。

通過以上我們不難看出,宣宗時期的大唐帝國已是危機重重,盛世不在。然而為何宣宗執政時期還頻頻被後世稱道呢?我覺得大概是因為宣宗後的大唐帝國終於積弊難返,走向滅亡,而宣宗後的皇帝又都不怎麼樣。所以,後世都將唐亡的責任推給了懿、僖二帝,而對宣宗朝的迴光返照讚譽有加。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實大中時期實為禍端的真正開始

結語

綜上所述,唐宣宗絕對不是能和唐太宗相比較的治世之君,大中時期也不是晚唐盛世。唐宣宗表面禮賢下士,實則猜忌刻薄;表面勇於納諫,實則剛愎自用;表面雖然仰慕和效仿太宗,實則只是為了自己的權位。最終導致君臣相疑、上下離心,為大唐衰亡埋下禍根。所以,

若比守成之君還能差強人意,但以“小太宗”相稱譽之過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