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正的北京话、东北话,听起来是什么味道?

说到官话方言,你想到的是老北京人口中客客气气的“您”字,是东北逗趣的双簧相声,还是成都老茶楼里的阵阵评书声呢?其实,官话方言并不只是如此,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官话方言看看吧。

北京官话

北京官话,又称北平官话,为清朝官场使用的标准语。这种北京腔调的官话是在北京话和北方话的基础上发展的,是官话的一个分支,虽名称中有“北京”二字,但并非北京话。准确的说北京官话是热河地区的方言,主要分布于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廊坊市、涿州市,内蒙古赤峰市,辽宁省朝阳市、葫芦岛市建昌县及阜新市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1500万。其中,属于北京官话区的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是全国普通话标准音采集地。北京官话分三声四调,古入声派入平、上、去且相对均匀。

这里我们将以北京话为目标进行具体分析。


纯正的北京话、东北话,听起来是什么味道?


很多人认为,北京话便是普通话和“儿化音”的简单组合,普通话说得好,学会北京话是分分钟的事。而实际上,普通话和真正的北京话之间存在很大差别,一个普通话水平不错的人,也可能在一连串的北京话 “轰炸”下不知所措。

比起普通话,北京话的一个特点就是严重的音节聚变。

在说话中,北京人习惯把两个相邻音节简化成一个,句子变得更短,语流明显加快,这又会导致句子的语音模糊,外地人更难听懂。所以北京人经常被吐槽“说话像嘴里含着块热豆腐”。

举例来说,在普通话中我们说:“我不知道”。但在北京话里,主语“我”经常会被省略,而“不知道”的“不知”两个字又会被缩减为“不儿”,所以在你听起来他好像在说“不儿道”。北京人说的“中央电视台”听起来像“装垫儿台”,也是因为音节的简化。

其次,是儿化音。

北京话的儿化音不仅使用频率非常高,儿化音变化规律的复杂程度和难度之大也完全不低于高考数学的最后一道题。

“儿化”并不是在一个字的后面加上“儿”字就大功告成了。而是把两个音节结合成了一个音节。比如“今儿”并不分开读作“jin er”,而是读作一个音节“jinr”。而北京话儿化音复杂程度是绝无仅有的。

此外,北京儿化音的变化规律也极为复杂。

有些时候一个字发生儿化会出现韵尾脱落,比如在“冰棍儿”(bing1 gu4)变成“冰棍儿”(bing1 gur4),“灌肠”(guan4 chang2)变成“灌肠儿”(guan4 char2)时,原韵母结尾的n和ng就都会消失。

最诡异的是,在“什么字要儿化什么字不要”这个问题上几乎无规律可言,比如“桑葚”在不加儿化时读(sang1 shen4),而儿化之后则读成(sang1 renr4)。所以北京话在外地人听来变幻多端,令人难以捉摸。

纯正的北京话、东北话,听起来是什么味道?

北京人说“您”,可真不是抬举你,北京人说脏话,也不一定在骂你。北京话里出现最多的字是哪个?大部分人一定以为是“儿”字,但其实吧,北京话里头的“您”可真不比“儿”少!见面一句“吃了吗您内?”,分别一句“走好内您!”,客客气气的要说“您”,耍幽默逗贫嘴的时候要说“您”,讽刺挖苦还得说“您”。

北京人对“您”的使用可谓出神入化,按照老北京人的说法,会不会用“您”说明了懂不懂规矩,听不听得懂则说明了您入没入门道。北京话的精髓,就在于话中有话,话里话外都是梗。更多时候,北京人说“您”可能在损人。您可别一听见“您”就特受用,敢情对方损了您,您还跟这儿傻乐呢!

——哟,您可真厉害啊。(您可快闭嘴吧!)

——哟,我这脚是硌着您了吧。(快抬脚,您踩着人咯!)

——哎呦喂,那我可得谢谢您内!(您倒是做件好事啊!)

要是在“您”前边儿再加上感叹词,那可就更丰富了,简直像是360度立体环绕声:

——嘿(一声),您今儿可真够早的!(表示讽刺)

——嗨!您别说,还真行!(表示肯定)

——嚯,您这可够厉害的!(表示惊讶)

——哎呦,您这是去哪儿啊!(表示疑问)


“您”透着随性,正如所有的北京话,都是随性地一带而出,不迎合,也不造作,又好似毫无道理可寻。但其实,所有熟稔和疏远都已包含其中了。

东北官话

东北官话,是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吉林省中西部、辽宁省中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主要方言,使用人口约1.2亿。发音主要特征是古入声派入平、上、去,大体上呈现东北地区越往南,口音腔调越重,"东北味"越浓。

黑龙江和吉林以及蒙东的东北官话接近普通话,口音轻;而靠近河北的辽宁则大部分地区口音腔调比较重,是不少外地人印象中的东北话。虽然东北各地(除辽南)的口音腔调有些许不同,但这种不同只是“东北味儿”的深浅有无,并没有词汇用语的不同,也没有较大的变音变声。东北官话接近普通话,外地人印象中的东北话其实往往是东北一些地区的“东北话”。

如果要选取一种味道来代表东北,无疑是被视为东北语言的正统味儿、听起来有些戏谑的“大碴子味儿”。

纯正的北京话、东北话,听起来是什么味道?

所谓大碴子,就是大颗的玉米粒。玉米(东北话叫“苞米”)是东北人主食的排头兵。因而人们会用生长于黑土的大碴子儿来形容同样生长于斯的语言。

闯关东闯出来的“大碴子味儿”

从清代前期开始,一直到清末民国,因为兵乱灾荒,大量来自华北的农民,就是为了这山海关外香气扑鼻的大碴子味儿,毅然冒着生命危险北上,最终在白山黑水的广袤土地扎下根来,他们的这一举动被历史称为“闯关东”。这一闯,就闯出来个有大碴子味儿的东北话。“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人若方言不同,只能寄情莺燕,思念故土。而闯关东的开拓者们将中原官话带向北方,抹除了沟通障碍,官话方言得以东北传播。

趣味东北话

只要你会讲东北话,那么我们就是老乡;再比如只要一群人中混进了一个东北人,那么这群人就都变成了东北人。到底是什么能让东北话有这么大的魔力呢?

东北官话贴近普通话的发音是全国人民得以进行模仿的最大前提。其次是因为其”诱人犯罪”的腔调。东北话说起来较为省力、音素多样且充满活力,例如“你在干什么呢?”,用东北话说则是“你干哈呢?”这种蕴含于内的霸道而不失幽默的感觉加上易于模仿的口音,构成了东北话魔力的内在逻辑。

东北话中出现最多的有“整”字。可以说这是东北话的核心词汇,也是最野的词er。毫不夸张的说, 整明白了“整”这个字,你就学会一半东北话。一个“整”就完全替代了普通话的做、弄、吃、喝……等动词。

普通话:

我给你打个车吧!

吃点啥啊?

这事儿归我管。

东北话:

我给你整个车吧!

整点啥啊?

这事儿我来整!

然而,东北话因为有它独特的霸气不太浪漫得起来。

比如说最直接最经典的韩剧表白场景:

“撒浪嘿哟,欧巴。”

用东北话翻译过来就是:

“我稀罕你,小老弟er。”

“犊子”,是一个东北话里层出不穷的词语,常给语言带来风趣的效果。它原指体型相对较大的动物幼崽,比如牛的幼崽,一般称为牛犊子。后来,经过语义演变,产生了新的解释。比如图中所绘的“滚犊子”。此外,还有护犊子、完犊子、瘪犊子、扯犊子、装犊子等各种犊子。前缀不同,意义不同,“犊子”的灵活使用展现了东北人民的人生哲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