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而已沒想到孩子當真了”,父母言而無信,傷害的不只是權威

近來有一則關於親子相處關係的問題調查引發了廣大家長們的關注。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進行了一項關於孩子不滿意父母行為的調查分析,這項調查中,分別為4年級和8年級的學生。

參與的孩子們一共提出了7種反感行為,令人感到出乎意料的是其中孩子們最為反感的行為居然是“父母說話不算數”,選擇這項行為的孩子佔了調查總體的42.2%和63.7%。

“說說而已沒想到孩子當真了”,父母言而無信,傷害的不只是權威


而這些參與調查的孩子分別來自於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生,可以說這樣的調查結果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

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大多數父母身上都存在著對孩子言而無信的教育問題。很多家長在聽到孩子“指責”自己說話不算數時會覺得很莫名其妙,“我只是說說而已,沒想到孩子卻當真了!這孩子也太過較真兒了!”

在家長看來,自己對於孩子的“承諾”不過是口頭說說的芝麻小事,孩子完全不必放在心上。但對於孩子而言,卻完全不是這樣的。

孩子傾向於認為,父母答應自己的就是父母一定要做到的,當父母沒有實現諾言反而嘲笑或者抱怨自己“較真兒”時,這顯然會讓孩子更加覺得委屈。

為什麼中國式父母總是表現出“言而無信”?

1.忽視對孩子不守承諾所需要付出的代價

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孩子還小他能懂什麼,三分鐘熱度的,我們不提醒沒準孩子自己都忘了,最壞也不過是惹孩子不高興而已。”

不過,不湊巧的是孩子偏偏對於父母的許諾耿耿於懷,父母的失信對於孩子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不只是惹孩子不高興那麼簡單。

2.父母對於承諾的定義與孩子不同

“說說而已沒想到孩子當真了”,父母言而無信,傷害的不只是權威


父母們會從成人的角度來變通的看待承諾,而孩子也是完全的“說一不二”。

比如說,原本父母答應孩子週末的時候去野外野餐,但是到了週末的時候下起了雨,父母們便會很自然地把野餐的時間推遲,但是孩子卻不依不饒,說好了的就不能變!

於是,父母便會覺得孩子無理取鬧,而孩子覺得父母不守承諾。習慣於行使父母的權威,忽視孩子的感受。

中國式父母對於自身的教育權利非常執迷,傾向於認為“大人的話就是對的!”於是,父母們習慣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處理問題,而孩子的想法大多數時候被選擇性忽略了。於是父母就有了隨口說說性質的承諾,作為許諾的主體完全沒有想過認真地去實現,因為自己是“大人”就擁有了對承諾的“解釋權”。

父母不信守諾言會產生哪些負面影響?

1.失去孩子對父母的尊重和信任

在知乎上看到過這樣一段來自網友毛茸茸的描述。

“我與爸爸很少交流,甚至同住的日子裡也可以一句話不說。爸爸常常向家人抱怨我與他不親,所以我有努力改變,但是卻沒有成功。我與他之間橫著一堵牆,他覺得我小題大做,我卻覺得他不理解我。

小時候,我成績不好,爸爸為了鼓勵我學習,於是許諾只要我考到第一名,就帶著我去吃大餐。那時候嘴饞大餐的誘惑力實在太大了。於是我很努力終於考了第一名,我很開心地拿著成績單去找爸爸。可是沒想到我的爸爸只是簡單地哦了一聲便作罷了。

我試探著問大餐的獎勵,沒想到爸爸卻很不耐煩地批評了我,大意是我是為自己而學,不應該要求他請我吃大餐。

我覺得很委屈,也很窘迫,這明明是他答應我的,到頭來為什麼卻要指責我的不是呢?他給了我承諾,讓我覺得努力的盡頭會得到美味的糖果,但是沒想到得到的卻是言而無信的數落和眼淚

。從那以後我很少和父親說話,因為他破壞了我對他的信任和尊重。”

“說說而已沒想到孩子當真了”,父母言而無信,傷害的不只是權威


社會學家林·扎克曾說:父母是子女最親近的人,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

父母的諾言對孩子而言,不只是諾言的內容本身,還承載著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和尊重。當父母輕易地失信於孩子時,父母在孩子心裡的形象就會受到損壞。

在一次次的失信中,孩子不再信任父母,親密的親子情感鏈接變得鬆動。與此同時,父母的教育權威也因為言行不一讓孩子不再信服。當父母覺得孩子與自己疏遠,變得叛逆不聽從管教時,很可能這一切的改變僅僅是因為一次對孩子的失信所引起的。

2.起到壞的榜樣作用

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對於年齡尚幼的孩子來說,父母的言行具備著一定的示範作用,孩子對於事物概念的認知也會從中逐漸地建立起來。如果父母輕視承諾,那麼孩子也會由此對於承諾的認知產生偏差。

“承諾是可以不被遵守的”,“許諾了也可以被遺忘”等等類似這樣的認知會將孩子也變成一個習慣失信於他人的人。

孩子對於父母有種本能的崇拜,在他們還不具備辨別是非的能力時,父母的做法便是孩子的行為準則。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羅達·鄧尼說:父母錯了,或違背自己許下的諾言時,如果能向孩子說一聲對不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時能培養孩子尊重人的習慣。

關於諾言家長應該做出哪些思考?

1.不輕易許諾

很多父母為了不“掃孩子的興”,在氣氛熱烈的時候輕易對孩子許下諾言,等到著手實現諾言的時候發現很難成功,於是便開始推脫責任“這件事很難,我沒有實現諾言也情有可原。”

顯然父母的道理成了對孩子的道德綁架,到頭來發現父母做得最不對的地方不是沒有實現諾言,而是不應該輕易許諾。

2.對待諾言謹慎一點

“說說而已沒想到孩子當真了”,父母言而無信,傷害的不只是權威


父母在許諾的時候和孩子說清楚,如果有特殊情況發生時會變通地給予孩子滿足,得到孩子的答應後,父母所許下的諾言成功率會很高,有了父母的預防針,即便有特殊情況孩子也會有心理準備。

3.許諾了就儘量完成

上海某幼兒園,一位父親裝扮成恐龍去接孩子放學,只因為在此前這位爸爸答應了孩子這個願望。

於是網友們紛紛表示這位爸爸實現諾言的樣子太帥了。父母盡力去實現諾言的樣子不僅會讓孩子覺得很開心,同時也為孩子做了好榜樣。

  • 小結

三個孩子都考入斯坦福大學的教育博士陳美玲曾告誡父母:

答應了孩子的事情,一定要盡力去做到,做父母的儘量不要向孩子撒謊。


“說說而已沒想到孩子當真了”,父母言而無信,傷害的不只是權威


她在採訪中提及,如果孩子覺得你在撒謊,時間久了就再也不敢相信別人。“無法學會信任的孩子,一生都很孤獨。”

“說說而已沒想到孩子當真了”,父母言而無信,傷害的不只是權威


所以,父母在對孩子許諾時要慎重一點,不要出於安撫孩子的目的而隨意許諾,諾言之所以高貴就在於人們會努力地去實現它。

大家對於父母對孩子的允諾有哪些想法分享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