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古代家里可以放刀,但是不能私藏甲胄呢?

流浪在海角


古代每个君王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想法设法的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增设各种官员和机构来管理百姓,制定各种严厉的刑罚来威慑百姓,同时,也定下了密密麻麻的规矩来约束人们,比如题中的古代家里可以放刀却不可以放甲胄。为何意,让小编来给大家分析一下。

第一:刀的用处多,平时少不了

如果说刀,你一定能联想起非常多,家里做饭用的菜刀,砍柴用的刀,狩猎用的刀……,当然也包括上战场打仗用的刀,刀的用处实在是在过于广泛,禁刀本就是一个不太可能的行为,而且禁刀可能也收不到皇帝想要的效果。秦朝曾:“聚天下之兵,收之咸阳,铸以为金人十二。”秦朝利用自己强大的专制,将全国上下的兵器都收集起来了,可还是避免不了秦二世而亡的悲剧,所以出于刀的使用频繁和禁止无效,后代的统治者都不喜欢用刀来做文章。

第二:甲胄用处少,其心不可表

居高位者可能普遍都没有安全感,总觉得别人要来抢他们的东西。甲胄也可以称为铠甲,是古代战场上用来抵挡伤害的创作,一来甲胄在平时的生活中压根用不到,你总不能穿甲胄去买菜,穿甲胄去下地劳动,穿甲胄为了保暖吧。所以,在家里保存这种军队专用品可能有的第一个想法就是不满朝廷,想要造反。之前就有过一个官员,他的父亲已经步入晚年,他私藏了500副甲胄准备给父亲一起陪葬,但被皇帝发现,提前了结了他父亲的生命,一个重臣尚且如此,何况一个蝼蚁一般的百姓呢?而且,百姓私自藏甲胄压根没有理由,不是谋反总不能说是为了危险来的时候自身的防御吧,如果这么说了可能还会罪加一等,第一你担心危险情况的到来,可以看做是对王朝的一种诅咒,皇帝岂能容你。第二,自保是对皇帝以及国家军队的不信任,皇帝更加不能容你。所以,私藏甲胄没有什么正当的理由,放在古代专制的社会,横竖都是罪过。

第三:封建礼制多,甲胄有专属

除了上战场时用甲胄,日常可以在家中存放甲胄的应该是那些参加过很多战争的大将军,甲胄就像是融在他们血液里一般,是他们出生入死的兄弟,也是他们身份和贡献的一个最好的证明。再有就是可能是皇帝专门赏赐给某个人,就像赏赐黄袍马褂一样,来彰显皇帝对他的重视和表扬。古代的专制专属非常严重,拿日常来举例,皇宫和那些高官府中用的碗和花盆都不会是一个地方生产出来的,皇帝的尚方宝剑是一个民间的人可以拥有的吗?甲胄实则也是这样。

古代皇帝所制定的一系列规则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站在现在的角度来看类似于不让私留铠甲这类的细则也只能起到给皇帝一些安全感的作用了,对百姓的压迫一日不除,起义可能就会一天都不能停息。


历史课课代表


在古代,私藏甲胄是谋逆的大罪,但是政府并不怎么管控刀具。

在古代战争中,甲胄非常重要,一个穿甲的士兵,想要杀死他,难度是杀仅穿单衣士兵的好几倍。而且甲胄的生产难度,也非常高,可以说是刀剑的几十倍。

▲ 大唐黑漆玄武鱼鳞甲复原

在古代,一个村子的打铁铺子,就可以锤出一把刀来。但是这个铁匠,靠他自己一个人,是怎么也造不出一副完整的甲胄的。

古代甲胄,一般都是官方的兵器坊生产,需要多人协同工作,从浇筑甲片,到织甲成衣,成本都是非常高的。在古代,甲胄都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军事物资,就像现在的炮弹装甲车一样。

所以古代政府对甲胄,管控非常严格,一经发现私藏甲胄,不是流放就是杀头。比如汉朝周亚夫,他儿子见其日渐老迈,就买了500副甲胄放家里,准备等他死了给他陪葬。被人发现后,全家因谋反的罪名锒铛入狱。

▲ 宋朝步人甲复原

但是刀剑就不一样了,首先古代打仗,其实很少用刀剑,古代士兵主要是用枪、戟、弩这样的大型高杀伤力武器,刀剑一般都是带在身上做个备用。

其次刀剑的生产难度也比较低,而且古人防身也需要武器,一般政府就没怎么管了。古代人家中,一般都会放把刀用来自卫。

家里放刀,一是抵抗盗贼土匪。在古代,如果碰上流年不利,粮食歉收,很多人活不下去了就会落草为寇,也就是变成强盗土匪干抢劫的营生了。所以古代人家里,都会放把刀,就是为了抵抗盗贼土匪。

▲ 古代大刀

第二,则是为了抵抗猛兽袭击。古代生态环境比较好,森林茂密,野兽也多,经常出现豺狼虎豹出来吃人的事情,家里有武器,也是为了抵御这些猛兽。

所以在历史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佩剑带刀的豪侠。比如韩信就是因为佩剑,被人羞辱;再比如杨志,还可以把刀拿到街市上去卖。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家里能有刀有剑但是不能有甲胄的原因。在近代,冷兵器渐渐变成了热兵器,甲胄的防护能力越来越差,就退出军事战争舞台了。


海佑讲史


事实上,古代很多朝代对于刀的管控力度也是很大的,尤其是宋明两朝,因为担心手握战刀的人民会起义造反,所以政府明文规定,除了个别工具用刀(菜刀、柴刀、猎刀等),百姓是不允许持有军刀的,因此可以看到在宋代有很多绿林人士会使用朴刀这种劣质拼装刀。


当然有些祖上是武官的人家可能会流传下来几把比较好的刀,只要不被政府发现或是做好登记,也是没什么问题的。因为少数的几个人即使供得起刀(存刀是要保养的),也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但是拥有盔甲的话,就是另一说了。

从汉代开始,中国士兵的披甲率开始迅速提高,不过最高也是宋代的70%多点,原因就是因为盔甲的制造工艺复杂、成本高、保养费用高。如果一个人供得起一套质量可观的盔甲,那他至少买得起百十把一般的战刀,这就足够装备起一支校队了。一个百人的校队,对于北宋的地方政府来说,已经是个很大的威胁了。



除了甲胄代表着富有的资产,也表示着这家人有可能有会铸甲的工匠,一般来说,民间的铁匠是不会也不允许铸甲的,但是一旦有人资助,那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隐患存在。因为一套全甲的防御力很高,通常在一个时代,如果战士身披全甲,同时代的轻武器是很难伤到战士的。这点明代名将戚继光曾说过类似的话,说是一套好的盔甲,可以保障近战时难受敌人的伤害。因此,民间是不被允许私藏盔甲的(有关系的人另说)。


火器工坊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这问题问的好,小伙伴们瞅古装电视剧,一脸胡子拉碴那些个所谓的侠客,腰上插把大刀片子,满华夏大地四处溜达,更有甚者城门口那窜进来窜进去,他也不见那些个把门的兵丁,把那破刀片子给没收了。

在咱的眼里,那大刀片子可是打劫杀人的利器,那些个兵丁咋就不管管呢?估计小伙伴们都有这个疑问,为毛呀?

为啥不禁大刀片子

这是因为,咱大华夏打有人开始,到民国老蒋卷铺盖卷窜到台湾为止,就这时间段里那土匪他就跟那海里的千年的乌龟一样,就没断过。

当然现在咱这社会不得不夸赞一下,从山头到海底只要属于咱大华夏的地,土匪这玩意他就跟那恐龙似的已经绝迹了。谁要是不信,脑壳上贴上这俩字晃荡晃荡,那牢饭管饱,指不定就管你一辈子,小班房就成了最后的归宿。这弄不好就是一颗花生米,连口酒都不让你喝,捎带着大家伙还送你俩字——活该!

所以像老梁这体格,大晚上十二点街上溜达溜达他也没个害怕的,咱这治安好。

可之前不是这样,土匪就不说了,那卧山头上的大虫冷不丁窜出来冲你呲牙,那野狼从草丛里探出个大脑壳一对蓝汪汪的大眼睛瞅着你。您要是手里没个称手的家伙,这一准的完蛋。

所以这每个朝代为了打击这土匪,加上让那些个走山道的平头老百姓有个基本的保障,这就允许你民间藏有兵器。

大刀长矛大铁锤搁家里放着,这不碍事,那衙门口他也不会因为这,拿那大铁链子跑你家门口找你玩。

当然您要是家里藏了弩,这不行。藏弩?为啥不行呢?

这是因为弩这东西,不需要训练,一个光屁股小屁孩上了弦他就能用,而且攻击距离超长,所以衙门口是不允许有这东西的。

哎!这一聊就把不住嘴,又聊远了,咱把话头拉回来继续聊。

所以大家伙可以在电视剧里看到,那些个破烂一样的打铁铺里,只要您掏的起毛毛钱,按高,中,低档那大刀片子甩开了买,他也没人管你,这还不算,您还可以玩订制。

为毛甲胄就不一样呢

但这甲胄可就不一样了,家里要是收藏了这么一副,轻者流放,重者可就掉脑袋了。

这不民间一直就有流传说“一甲顶三弩,三甲您这就得进地府”。

说的轻点,这甲胄您可以看成军队的制服,这军服是个人就能穿的吗?显然不是!

这说的重一点,这甲胄的防御力可是惊人的,相同的武力值,这穿了甲胄的单挑五个同行这没啥问题。而且这要是聚集起十个富有经验的甲士,攻击个小镇只要突击进去,一般人还真奈何不了。

所以这朝廷对这甲胄看管的及其严格,而且就算是在军队中,拥有甲胄的士兵那都是军队中的精锐才会配备,一般的士兵他是没有的。

这么说吧,装备了甲胄的士兵,那就相当于现在的装甲部队,这要是搁战场上,运用得当那基本上就是平推了。

在这里老梁插一句,就算是现在的美国佬,他们的枪支随便卖,据说那枪.店里的枪能装备一个团的武器,但这地您是找不到一件防弹衣的。

这事和咱今天讲古代的事,其实是一个理。

当年周亚夫的儿子就想是弄五百服甲胄,就等周亚夫走了以后,把这五百副甲胄塞他坟头上,当陪葬品。结果这事发了,汉景帝拽着这事不放,要给他扣一顶谋反的罪名,最后周亚夫弄了个气不过,这就封了嘴巴玩绝食抗议,撑了五天,愣是吐血而亡,你说这事整的。

所以甲胄绝对是封建社会衙门口里的禁忌,不管是谁触犯了,这可都是大罪,除了皇上发话,这等您的就两条路,一条瞅着那两千里外的大野地——流放,另一条全家老小这就把脑袋搁了法场上,等着刽子手往下剁。

所以甲胄这物件,搁古代他的数量和质量那都是和政府的综合实力有着莫大的关系,说的夸张一点他比大多数带有进攻性的武器都重要。

说实在的,就因为古代那衙门口对甲胄的特殊关注度,整到现在,存世的甲胄那是少之又少。

小伙伴们听过山纹甲没,这是所有甲胄中顶尖的甲胄,流行与宋朝和大明朝,防御力不仅牛掰,而且美观,可惜的是现在已经失传了,您要家里有这么一副,得,北京城地界一套二环以内的大房子准有您一套。

当然甲胄这物件,您千万别和那电视剧里的甲胄比,那侠客拿大刀片子一划拉,就躺下一大片的甲士,这根本就没有的事,千万别当真。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古代禁甲不禁兵,现在禁兵不禁甲。

有传言说某宝的防弹衣成为某国大兵的私人标配,当然这只是调侃,但也说明现在中国是可以很容易买到护甲类装备的。

但是在古代,家中可以保存有刀,却不可以私藏甲胄,这条规矩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一律平等。汉朝的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立有不世之功,很得汉景帝的宠信,但是在周亚夫为其子私造甲胄时,一样被抓捕下狱,最后绝食而死。



唐朝律法中明确规定:私藏甲胄三具以上直接处以极刑,而刀枪类兵器则要相对宽松一些。这些规定在后面的朝代中基本上沿用了下来,甲胄依然属于违禁品。

历朝历代对甲胄管控极严不是没有道理,古代的护甲并不全是影视剧中那样,拿刀砍、拿刀捅都可以破甲,其实甲胄分几种:重甲和轻甲,轻甲防护力较弱,重甲防护力强,古代的重甲骑兵战绩傲人。李世民曾经组建过玄甲骑兵,人马全身披甲,能够多次正面冲阵,并且取得胜利,自身损失也比较小。



至于为什么不禁刀,毕竟刀是攻击性武器,危害性更大,那是因为刀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具,比如菜刀、剪刀、水果刀等等,再加上古代自然保存的比较好,野兽相对较多,也需要一定的防护手段。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禁甲不禁兵的原因。


历史伶俜者


美国警察对付示威游行的群众,有这么一个规定:但凡戴口罩的,他们会视为威胁,同手拿莫洛托夫燃烧瓶一样,视为暴徒!

这是为何?

原因很简单:既然你戴口罩,说明你有意对抗警察的烟雾弹,这时防御即抵抗。

在古代社会,家中有刀,不稀奇。比如屠户家里不止好几把刀;普通人家里,最少备有三把刀:一把菜刀,一把柴刀,一把镰刀。每把刀,都足以致命。都不能说政府有禁刀令,就不允许百姓家里放刀。

在秦还是一个诸侯国时,由于商鞅变法,秦国得到空前发展,国家法令虽进一步加强,但允许百姓家中藏刀,甚至默认平民藏有象征贵族身份的剑。

当然到了秦一统六国,始皇帝才收天下之兵铸以为金人十二。

至于后面朝代,屡有禁令。百姓家里备刀,也是允许的。但绝对不允许家里藏有甲胄,原因跟我在第一部分阐述的理由是一样的:你藏甲胄,无非说明你有意对抗朝廷武装,防御即反抗!


本草百晓生


“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

在《水浒传》中,各路好汉敢带着朴刀四处溜达;杨志敢在街头卖刀;甚至,花和尚鲁智深随便找个铁匠铺,都能打造兵刃。但是,这些好汉都不敢佩戴甲胄,携带弩箭!



古代,朝廷觉得民间持有刀剑等兵刃有利于打击流寇和盗贼。而且,以前野兽出没较多,民间也有持有兵刃的需求。


所以,历朝历代对于刀剑等兵刃管控不严格,朝廷是允许百姓私藏一些刀剑防身的。打打野兽,赶赶土匪。但是,弩箭和甲胄是绝对不允许民间持有和打造的。尤其是甲胄,有甲胄就等于有暗自募兵嫌疑!没有朝廷允许,谁持有甲胄就是谋逆!

要知道,在冷兵器时代,甲胄的防护力相当可观。只有朝廷的军队才能装备甲胄,穿甲胄的都是朝廷精锐部队。朝廷通过控制甲胄来保证自己的军队战斗力是最强的。(装备甲胄的士兵就相当于现在的装甲部队,就算是允许持枪的美国也不允许民间持有装甲战车。)



无论是那个朝代,只有被查出有“甲胄”轻则就放三千里,重则杀头抄家!所以,有了“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的俗语。

甚至,到了清朝顺治年间,朝廷允许民间持有鸟枪,却不允许私藏甲胄。

近闻民无兵器,不能御侮,贼反得利,良民受其荼毒。今思炮与甲胄两者原非民间宜有,仍照旧严禁。其三眼枪、鸟枪、弓箭刀、枪马匹等项,悉听民间存留,不得禁止。摘自《清世祖实录》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在古代,刀和甲胄都是一支强大的军队所比不缺少的兵器配置,其中,刀是进攻和防御工具,而甲胄单纯就是防护工具,是为保护将士们的身体而存在的。这两种工具在战场上密切配合,但战场之外,刀也是一种生活工具,而甲胄脱离了战场之后并没有其他的作用,这种属性本身就决定了甲胄只可能是朝廷的配备,有甲胄的地方就一定有战争或者即将有战争。这就不难理解刀为什么可以随便什么人都能拥有,而甲胄则是被严格控制的。

刀既有战争属性也有生活属性,不同形制的刀用途自然是不同的,战场上的刀自然是不允许百姓私藏的,但是百姓生活中又离不开刀,比如切菜有用菜刀,割草割麦子等用镰刀宰杀牛羊鸡鸭等六畜也要用到刀,即便是到外乡去出于安全的考虑也可以带着大刀,就现在而言,还有水果刀削笔刀等各种各样的刀具,这些都是典型的生活用品,几乎是家家必备的。

古代不如我们当代社会,社会保障还没有十分健全,遇到险急情况也无法拨打110,然而山林野兽却不少,盗贼流寇也很多。为了保护自身安全,以防侵扰,刀具便成为人们的防身用具。如若一场猝不及防的战争突然爆发,刀具也可用作征战沙场的武器,所以说家中不让藏刀这是不现实的。

但刀和刀也是不同的,生活中的菜刀、柴刀、猎刀等,百姓使用是不受限制的。除此之外,古代的人们也喜欢在刀具上挂些装饰物,例如金银珠宝之类的,细细把玩,陶醉其中。但是,倘若用来防身的或者战场上的那种刀具,在家中大量私藏的话,也是极其危险的,一旦被发现也基本会被判定为谋反。

再来说甲胄,一听到甲胄这个词,可能还会有人感觉陌生,用另一个词或许更简单明了一下,即盔甲:头盔和铠甲,战场上专门保护将士的一种兵器。

甲胄的制作工序十分繁杂,《周礼·考工记·函人》中详细记载了周朝时期甲胄的制作工艺和流程,那是相当复杂的。当时甲胄的材料还基本没有金属的成分,而是用的动物的皮。比如当时有三种甲胄的材料,分别是犀甲、雌犀甲以及两者混合,其寿命都是很不相同的。再说到制作流程,就更加复杂了,要测量人的身高,要裁剪甲片,要称重量、要将甲片刮干净等等,一道道流程下来,相当麻烦,这就相当于现在的流水线作业。

后来甲胄开始使用金属材料,而制作工艺也越来越复杂,面积也越来越大,头盔也被加了进去,这样工艺就更加的繁琐,哪怕制作一套简单的甲胄,也至少需要三四十名工匠花半年多的时间来完成,况且无论是制作铠甲还是制作武器,都是需要大量金属的,其成本是很高的。其次是矿石,也是制作甲胄不可缺少的东西,然而铁资源贫乏,所有的资源都要先供给朝廷使用。

而且甲胄本身就是朝廷指派人专门制作,非技术娴熟的工人不能胜任,周朝负责制造甲胄的是函人。再加上所用的材料等,普通人几乎是没有财力和能力来制作一副甲胄,而且甲胄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没有用的。

对于甲胄,从先秦开始,统治者就不允许私藏,并且还有专门这方面的律法规定,甲胄乃朝廷军队之装备,平民百姓无权拥有。就看《水浒传》中的各位英雄好汉,大多都背一副朴刀即劣质拼装刀在街上随意走动,杨志在街头卖刀,花和尚鲁智深在铁匠铺打造兵刃,却没有一个人敢携带甲胄的。倘若在百姓中查出有甲胄的存储,轻则流放三千里,重则杀头抄家!也就有了“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的俗语。

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验证这一点。西汉名将周亚夫为汉景帝讨伐七国叛军,凯旋归来后,被封为丞相,晚年的时候,身体不佳,儿子为了尽自己最后的孝心,便买来500副甲盾,打算在周亚夫死后烧给他,不料有人告密,污蔑周亚夫有不臣之心,便被人捉拿而且还判了罪,当时的汉景帝也默认了他的罪行。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实际上甲胄这个东西是很危险的,它能在战场上护人性命,也能在某些时候要人性命,端看人和甲胄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了,倘若只是服从军队的安排,出战的时候从部队领一副甲胄,那么它就是人的保护神,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倘若有人想在自己家中藏点甲胄,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既然是私藏,那么一定是背着朝廷的,不是正常的服从安排上战场,而甲胄又是战争的标配,那就很明显了,此人有不臣之心,朝廷自然留不得。

为何私藏甲胄的人留不得?其一,甲胄的制作很繁琐,需要的材料很多,能找到工匠并有材料制作甲胄的人,非富即贵;其二,甲胄就是战场上的兵器,一定要有战争才能发挥作用,说其他的都是扯淡,所以私藏它就等于谋反。


尚宫女史


在古代,人们可以藏到家中带刀上街,但却不能私藏甲胄,一旦发现可是死罪难逃呢!

甲胄在古代是作为将士的防护性兵器,在冷兵器时代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就类似于现代战争中的防弹服,可以较大程度地保护将士身体免遭敌方进攻性兵器的重创,进而能够增强战斗力并给敌方以更猛烈的打击。

图为:甲胄

其实在古代,如果在家里藏有太量刀具也可能被视为要造反,但由于古代的强盗野兽较多环境以及生活所需用到切菜砍柴等原因,所以不是大量藏刀具都是允许的。

而对于起保护作用的甲胄却是在朝廷明文规定不可私藏。只能是朝廷将士才能佩戴拥有的。私藏就是死罪一条!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从侧面说明了甲胄的重要性。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王朝的奠基者,用祖、父所遗的十三副甲胄起兵,开始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战争。

其实在现代社会也有类似,比如美国可以持有枪支但限制购买防弹衣一样啦!防弹衣只能是国家军事物资。

而且对于甲胄这样防御性强的物品,它的制作费用以及程序也是十分庞大的,不是一般平民家庭能承担,如果是富有的庞大家族制作,必定可能有造反之心。

为何叫南粤郡主?因为我是广东女生,最后希望大家不要悄悄地来悄悄地走呢,点个关注点个赞同,或者可以留下你的不同观点都好呢⊙▽⊙


南粤郡主


古人禁甲不禁兵,今人禁兵不禁甲。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古代官府禁止民间私藏铠甲,而不禁止百姓手持兵器;如今则恰恰相反,官府禁止民间私藏武器,却不禁止百姓收藏铠甲。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究其根本,还是冷兵器与热兵器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在古代,士兵即便是拿着最锋利的武器,对阵一个身穿铠甲的普通人,想要将其杀死,也要耗费一番功夫;现在则不一样,不管你穿着多厚的铠甲,也就是一枪的事儿,如果一枪不行,就多来几枪。

虽然铠甲对付不了热兵器,拿来抵挡冷兵器的刺杀,作用相当大。

而且,以古代的生产力水平,普通老百姓想要做出一副合身的铠甲,几乎不可能。铠甲的制造,也被垄断在官府或少数人手里,这就限制了铠甲的流出。

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民歌《木兰辞》中,有一段关于木兰临替父从军之前,在各个市场购买装备的画面: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花木兰下定决心替父从军之后,便开始为自己准备装备。

她跑遍了整个市场,买了骏马、鞍鞯、辔头、长鞭等等,唯独没有刀剑和铠甲。因为木兰的父亲是府兵,家中藏有兵器可以理解,为何连铠甲都没有买呢?

原因很简单,铠甲不允许买卖。

《唐律》也有这样的记载:

“甲一領及弩三張,流二千里……甲三領及弩五張,絞。”

翻译过来就是:普天之下,若有私藏甲胄一领或强弩三张者,流放三千里;私藏甲胄三领或弓弩五张者,处以绞刑。

私藏一领甲胄,就流放三千里!

这是什么概念呢?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因涉嫌谋反,被皇帝流放三千里。那会儿,李白已经垂垂暮年风华不再,可皇帝并未对他心慈手软,而是将他流放到夜郎,也就是如今的云南地区。

换言之,私藏一领甲胄,几乎等同于涉嫌谋反!这罪过,着实不小!

西汉文帝时期的丞相周亚夫,开国元勋周勃之子,老爹帮刘邦打天下,自己则帮助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有着“再造大汉”之不世功勋。这么一位大功臣,他的儿子就是因为私藏甲胄,被活活逼死在监狱。

直到清朝,西方的火器都大规模用于战场了,甲胄依旧是官方明令禁止私藏之物。

铠甲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待遇”,离不开它对冷兵器的防御力,因为,士兵一旦穿上铠甲,几乎多了一条命,统治者能不害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