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天上帝信仰與道教義理!


玄天上帝信仰與道教義理!


玄天上帝是武當道教崇奉的至尊天神,也是道教崇奉的天界尊神。玄天上帝信仰是武當道教的特定信仰,也是典型的道教信仰。玄天上帝信仰積極宣揚重人貴生、誠信向善等倫理思想。既充分體現了道教教義的基本精神,也生動地闡釋了道教對社會人生的終極關懷,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道教義理。

玄天上帝是道教供奉的天界尊神,玄天上帝信仰是典型的道教信仰。道教信仰,主要是指道教徒對於道教神靈的崇拜、對於道教經典的敬重、對於道教教義思想的奉行、對於道教規戒的持守以及對於道教文化的繼承和弘揚等。我們有必要在深入研讀道教經典的基礎上,對玄天上帝信仰與道教義理的關係略作梳理和論證。

以期闡釋玄天上帝信仰對於道教終極關懷的意義,促進玄天上帝信仰與現代社會的融合,充分發揮玄天上帝信仰在構建和諧社會時的積極作用。

玄天上帝信仰與道教義理!


一、道教基本信仰與玄帝應化之說

“道”,是道教的最高教理。道教的所有經典,無不宣稱其基本信仰為“道”。道教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者。有了“道”才生宇宙,宇宙生元氣,元氣演化而構成天地、陰陽、五行,由此而化生萬物。“學道”、“修道”、“體道”是道教徒的日常功課,“悟道”、“得道”是道教徒夢寐以求的境界。

“道”具有以下特性:第一,根本性。它生天生地,為萬物之源。所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第二,自發性。它自然無為而無不為,它生養萬物而不私有,成就萬事而不恃功,不過是自然化生而已。

故云:“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第三,超形象性。它無形無象,難以用語言表達。故云:“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實存性。它雖然超越一切具體的事物,而又存在於萬物之中。故云:“道惡乎在?無所不在。”第五,逆動性。道推動萬物變化發展時表現出相反相成的矛盾運動和返本復初的循環運動的規律性,一切矛盾的事物既互相依存,又互相轉化。事物運動遵循著物極必反的規律週而復始,動復歸靜。故云:“反者道之動。”又云:“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總括以上特性可以看出,道家道教的“道”,實際上是指囊括人類社會在內的大宇宙的整體性、統一性和它自身固有的生命力與創造力。

道教徒相信道與太上老君密不可分,太上老君是道的化身,乃生於無形,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初之元,浮游六虛,出入幽冥。太上老君為至尊天神,常分身降世,無世不存。東漢《老子聖母碑》雲:“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老子想爾注》中說:“一者,道也”,“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晉代捧出“元始天尊”置於太上老君之上;至南北朝又捧出“太上道君”,置於諸尊之上。隋唐時乃有老子一炁化三清之說,三清(玉清境元始天尊、上清境靈寶天尊、太清境道德天尊) 也為道教之至尊神。宋代玄帝經典反映了道教基本信仰,如南宋陳伀《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注》(以下簡稱《太上說真武妙經注》)在解釋“太上”時說:“太上,太者尊也,上者高也。

乃太古造道之祖,是玉清聖境無上法王元始上帝、上清真境三界醫王靈寶上帝、太清仙境十方導師混元上帝,天地人之祖炁,本三清上帝出。”《淮南子》曰:“太上之道,生萬物而不有,成萬象而不宰。”又曰:“太上養化,其次正法。是故此世歷代人主,追尊三清,並號太上之稱也。”

道教信仰者認為,玄天上帝的來歷與老子,太上老君有關。北宋流行的《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以下簡稱《太上說真武妙經》)在解釋“玄武應化之因”時說:“(玄武)蓋乃玄元聖祖,護度天人,應化之身,神明之妙。蓋無形之為道,非有象之可言,變化億千,虛無難測。且玄元聖祖,八十一次顯為老君,八十二次變為玄武,故知玄武者,老君變化之身,武曲顯靈之驗。”

這裡直接涉及到玄武神與老子,太上老君的關係。如經中稱玄武神是“玄元聖祖”的應化之身,即與唐朝崇拜老子的歷史有關。唐初曾加號老子為玄元皇帝,唐玄宗時又加號老子為“大聖祖玄元皇帝”,此後“玄元聖祖”一詞,流行於世。這裡的“玄元聖祖”乃指道氣、祖氣,是生天生地、化育萬物之根。由此可以說,玄帝就是“道”的化身,是太上老君變化之身,玄帝信仰是老子信仰的擴展和延伸。

按照道教義理的解釋,道教宗元於三寶。三寶君,即天寶君、靈寶君、神寶君,也就是道教尊奉的最高神——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三清神。“道”是宇宙的本原,宇宙萬物都是由道炁化生。三寶君也是由道炁化生,是“道”的化身。道書中或稱三寶君為元始天尊、玉寰道君、混元老君。

《洞淵集·三清詠敘》中說“元始天尊者,即天地之精,極道之祖炁”,“玉寰道君者,乃大道之化身也”,“混元老君者,乃元氣之祖,天地之根本也”。

《太上說真武妙經注》在解釋玄武“蓋乃玄元聖祖,護度天人,應化之身,神明之妙”時說:“玄帝聖祖乃祖炁也。三寶之尊神是歟。天寶君主聖祖始炁出書時,號高上大有玉清宮。靈寶君主元炁出書度人時,號上清玄都玉京七寶紫微宮。神寶君主玄炁出書時,號三皇洞神太清太極宮。”

《太上說真武妙經注》在解釋“且玄元聖祖,八十一次顯為老君,八十二次變為玄武”時雲:“大洞天寶君,內號曰玄元聖之祖也。乃生一成二,以開大羅三境之天,出號曰元始也。……洞神神寶君,內號曰玄元后聖,君法九九八十一炁,佈列八十一陽天,方顯號曰老君也。”

《太上說真武妙經注》卷六錄有“玄帝本事大神咒”並作了解釋。“咒曰:太初太易(太初溟涬,無有無名。太易起初,有一未形),無象無形(道本無象,混合自然。德本無形,造立元根),……吾於混沌(玄帝介然,果先天地於混沌時,化象分瑞),分其昏明(虛危藹秀,坎離真精,副除日月,分其昏明),天得以健(天得一炁,乾健昭回,晶明煥列,晝夜經緯),地得以寧(地得一炁,坤順甯容,固中至靜,乃載無窮)……”。

《太上說真武妙經注》引《降筆實錄》雲:“玄武果先天始氣五靈玄老之化,乃元始化身,太極別體。上三皇時,下降為太始真人。中三皇時,下降為太初真人。下三皇時,下降為太素真人。當黃帝時,生淨樂國為王子,時道號潛雲子。於道有功,玉帝獎勳,始封玄帝之號也。夫大道者,元始帝先賜封五靈玄老,開北召水,乃元黃植象之根。次漸分氣化形一,一為上帝之官也。至玄帝身,乃第八十二次化也。”明代任自垣的《敕建大嶽太和山志》卷三《玄帝聖紀》雲:“玄元始炁,歷劫下降,出書度人,乃命玄帝下游人間。”

在這裡,玄武已不再是龜蛇合體的北方星神,而是“大道”的化身、“元始化身”、是“太極別體”。唐代孔穎達疏老子“道生一”雲:“此太極是也。”故玄武作為“太極別體”,也直接與“道”發生聯繫。這就為玄天上帝成為道教崇奉的天界尊神和武當道教崇奉的至尊天神創造了條件。

玄天上帝信仰與道教義理!


二、老子與玄天上帝的修真悟道

宋元時期流行的玄天上帝經典認為,玄帝曾分身降世為淨樂國王子,而王子是通過修煉內丹上道而登天界的。他的師傅紫元君是老子變化之身。紫元君不僅指示淨樂王子到武當山修煉,而且教給他修煉方法,並在他懈怠時及時給予點化和指導。

關於淨樂王子學道時的師傅,宋代道經稱其為紫元君,並稱他是老子的化身。《太上說真武妙經注》在解釋“且玄元聖祖,八十一次顯為老君”時,引《道藏總龜》雲:“(老君)當太古上三皇時,號萬天玄師,出玄中大法於世。……軒轅氏時,號廣成子,出道誡經,教以飛騰之學。遊淨樂國時,號紫元君,授玄帝太和玉虛之訣,教以智能上品大戒,乃歸根之道。……周文王時,世號老聃,官佐柱下史,出《道》、《德》二經於世,時關令尹喜受學,今補為大羅玉清聖境太師之官,判天樞院事。……仙翁葛洪曰:‘老子是天地之精神,無世不出。'”

根據《玄天上帝啟聖錄》記載:紫元君不僅為淨樂國太子指引了修道聖地武當山,而且用鐵杵磨針的故事點化淨樂國太子,潛心修煉,功至自成。武當道教徒把淨樂國太子的師傅紫元君看作是老子的化身,一方面抬高了淨樂國王子在道教仙譜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使老子信仰與武當道教發生密切關係,從而為真武神演變為道教尊神奠定了神格基礎。

《太上說真武妙經》稱,玄武為淨樂王子時七歲即“潛心念道、志契太虛”。十五歲,遂舍家辭父母,入武當山隱居修道四十二年,功成果滿,白日昇天。關於紫元君授道情況,《太上說真武妙經注》引《玄帝實錄》雲:“王子離宮,尋訪幽谷,遂感玉清聖祖紫元君,授無極上道。元君曰:‘子可越海東歷於翼軫之下,有山自乾兌起跡,盤旋五萬裡,水出震宮。自有太極之時,便生是山,上應顯定極風太安皇崖二天之下。子可入是山,擇眾峰之中衝高紫霄者居之。當契太和升舉後二千五百歲,龍漢四劫中,當披髮跣足,攝坎離真精,歸根復位,上為三境輔臣,下作十方大聖,方得顯名億劫,與天地日月齊,並是其果滿也。'語畢元君升雲而去。”

關於紫元君用鐵杵磨針的道理點化淨樂王子,啟發他潛心修煉的故事,元代編著的《玄天上帝啟聖錄》卷一“悟杵成真”條雲:“玄帝修煉,未契玄元。一日,欲出山,行至一澗。忽見一老媼,操鐵杵磨石上。帝揖媼曰:‘磨杵何為?’媼曰:‘為針耳。’帝曰:‘不亦難乎?'媼曰:‘功至自成。'帝悟其言,即返巖而精修至道。老媼者,乃聖師紫元君,感而化焉。澗曰磨針,因斯而名。”宋代道教風行通過內丹修煉以成仙的理論,而修煉內丹是需要毅力的長期苦修。紫元君用鐵杵磨針的道理點化淨樂王子,啟發王子只要肯下功夫,就能悟道成仙。

淨樂王子的修道方法也深受老子《道德經》影響。《太上說真武妙經注》卷三錄有“天符詔文”,“元始命天真皇人,象形摹寫,名曰天書玉篆,乃為文字之祖體也”。其詔文中有許多涉及淨樂王子修道方法的言詞,明顯帶有《道德經》影響的印記。如稱“淨樂國子,惟卿玄元之化(太虛本氣,玄元化生),天一之尊(太陰天一,紫皇尊身)。不言而教(守中忘言,授學元君),莫知其神(莫知帝象,惟德至神)。渺渺劫仞(善釋魔刃,歷劫解紛) ,綿綿若存(鎮護元氣,綿綿長存) 。

虛心實腹(清心寡慾,抱一順真) ,和光同塵(守昧同垢,韜光晦明) 。鑿開造化(鑿開虛已,熔化至精) ,樸散胚渾(雕琢復覆樸,塊然胚渾) 。……曲全枉直(詘己證道,舉眾伸人),窪盈弊新(若水下物,度弊革新)。生陰育陽(陰生陽育,女癸男壬),起死成人(恐人夭橫,衛生留經)。其功不恃(興益利施,亡執恃名),其德乃真(不希上德,真靜常清)……”。

“不言而教,莫知其神”,“其功不恃,其德乃真”,源於《道德經》第二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老子認為有道之人是不發號施令的,不以形式條規來強迫人,而用潛隱的方式導引人,要與“道法自然”的原則一致。

有道之人要不恣意行事,不播弄造作,超越主觀的執著與專斷的判斷,用“無為”去處事,用“不言”去行教,任憑萬物生長髮展,而非人為地去為它確定起始點。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化育萬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業成就而不自我誇耀。老子還認為:“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太上說真武妙經注》卷六在解釋玄帝“度人濟物,不伐其善,不矜其能”一句時說:“故玄帝凡一出世,興益教宗,普濟物命,博施利生,行道人間而不自伐,積成聖功而不自矜,其惟道長也。”

“虛心實腹,和光同塵”。“虛心實腹”源於《道德經》第三章:“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24]修道時,要“道法自然”、“和光同塵”。老子曰:“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意即道如同自然界的光一樣,混合無間,隨同世俗。強調修道之人,理應毫無高傲的心態,即使有功於眾生,內心也應不矜誇,不立異,不粉飾,混同世俗,不侷限於出世,亦不侷限於入世,而是以一種超越世俗的曠達精神,和光同塵,假借修真,磨鍊自己的性情,精修品德,增補丹基,增益道行。修道也不必遠避塵世,所以道經講:“在隱居塵”,“大隱隱於鬧市”。

“曲全枉直,窪盈弊新”,源於《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

老子以其豐富的生活經驗透視出的智能,觀照現實世界的活動,對於事物的兩端都能加以徹察,看到事物的相互依存關係。所謂“若水下物,度弊革新”,來自《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常人總喜歡追逐事物的顯相,芸芸眾生莫不亟亟於求“全”求“盈”,或急於彰揚顯溢,因而引起無數紛爭。求全之道莫過於“不爭”,“曲”、“枉”、“窪”、“弊”都具有“不爭”的內涵。

由上可知,該“天符詔文”所肯定的淨樂國王子修仙學道的方法,都是依照老子《道德經》而行的。淨樂國王子作為天神,不是靠服食金丹大藥成仙的,而是通過潛心守一、苦行修煉而成仙的。通過“潛虛玄一,默會萬真,四十二年,大得上道”,最終功成飛昇,登上天界。葛洪《抱朴子》中有“守玄一”法,亦為內修功法。《唱道真言》雲:“夫道之要,不過一虛,虛含萬象。”《太上說真武妙經注》卷六解釋何謂“真人”雲:“精心苦行,絕世所欲,不興妄想,無有著(?),以氣煉神,以神煉形,形神俱妙,體入自然,斂萬法歸於一身,散一身而化萬景,不滯有無,永絕生滅,是名真人。”

這裡所講的“真人”,是修煉內丹的成功者。玄天上帝作為天神,有遣欲坐忘、苦行修煉的經歷,因煉成內丹而登天界,故也為道教內丹派所崇奉。

太上老君指導玄帝在降妖伏魔之後,還要“為眾生斷除邪道,增益功行”。《玄天上帝啟聖錄》卷一“武當發願”條雲:真武降妖伏魔後,“往問老君曰:蒙囑付於武當山,若能降伏世間一切妖魔了當,即與授記,成其正真之道。臣今降水火妖精,歸於足下,但系種種群魔,皆以潛伏,告師授記。老君曰:汝來授記,還修得甚果?老君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乃天地尚存,人間妖魔,何得潛伏?候取得閻羅王同來,方可授記。閻羅王若來見吾,即是無地獄人也。

無善無惡,無天無地,得同汝一處授記,乃為無上正真道果。汝且更修其果,為眾生斷除邪道,增益功行。真武從此復降武當山,寄凡修行一十二年。忽一日,受玉皇金籙,差充北極佑勝院,都判人間善惡公事,提點生死罪籙,乃授消災降福神將,每月定一日下降,及庚申甲子日,亦如之。有發願文雲:眾生善惡,與我齊身。我登證果,亦同其因”。

據此可知,宋元時期流行的玄帝經典普遍認為,玄天上帝修真悟道的全過程,自始至終都與道教始祖老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樣既強調了武當道教並沒有脫離以老子為教主的道教信仰,又提升了玄天上帝在道教神仙體系中的地位,從而也為探討玄天上帝信仰與道教義理的關係準備了必要的思想基礎。

玄天上帝信仰與道教義理!


三、玄帝信仰與重人貴生教義思想

重人貴生是道教理論中的重要教義思想。《道德經》、《太平經》、《度人經》、《三天內解經》等道經始終貫穿著重人貴生的思想傳統。

《道德經》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這表明老子雖然是強調“自然”,但其著眼點始終關注著“人”,對人的地位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和肯定。道教繼承了道家天人一體的觀念,把人與天、地三才相得、三才成德看作是道教太平盛世出現的標誌。《太平經》說:“天、地、人三相得,乃成道德,故適百國有德也。故天主生,地主養,人主成。”

《三天內解經》認為,人的身體來自天地,故上稟天,下象地,天地與人是相互依存的關係,故云:“天地無人則不立,人無天地則不生。天地無人,譬如人腹中無神,形則不立。有神無形,神則無主。故立之者天,行之者道。人性命神同,混而為一。故天、地、人三才成德,為萬物之宗。”

從這些觀念可以看出,道教把天、地、人三才看成是一個相互依存的體系,這個體系是以人類為本位的。道教的齋醮儀式、各類方術等宗教活動,都是圍繞著人展開的。溝通天人、為人祈福、安撫幽靈等宗教意圖,實際上也是人類理想的折射。從道教教義肯定人為萬物之靈、天地之間人為貴,人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相參”的角度看,道教重人貴生思想體現了中國古代以人為本的文化精神。

道教與其它宗教相比,其教義思想的最大特色是貴生。生,即生命的存在。貴生,就是要尊重生命,視生命為最可寶貴之物。“天地之大德曰生”、“天道貴生”、“仙道貴生”,是道教經典反覆強調的道教教義思想。宋代流行的玄帝經典特別重視重人貴生思想,因為真武——玄帝是水神,是主宰天一之神。水是生命之源,所以,道經稱:“玄帝有潤澤發生、至柔上善、滌穢蕩氣、平靜之德,上極重霄,下及飛潛,動植莫不資焉。”

《太上說真武妙經注》雲:“按《元洞玉曆》西華帝君曰:昔壬癸分於太清,以立次元之象,運於水宮而源之。水為上善而非善已,故得與天地一同而長,且久利於萬物而弗自利,流渡萬物而弗自渡,萬物昏塞染著無所不滌,名曰備眾廣法也。”

老子認為水最能體現道的特色,故以水喻上善之德:“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既然上善若水,那麼作為水神的玄帝自然成為上善之德的化身,具有濟世度人的種種德性。因此,《玄天上帝啟聖錄》頌讚說:“玄帝千變萬化,為主教宗師。分身降世,濟物度人,無邊無量。”

道教濟世度人的教義思想到隋唐時期已相對成熟。許多道經強調道士追求長生成仙,不僅僅是濟度自己,也要濟度眾生;不僅要濟度世上所有活著的人,也要濟度在下界受苦的鬼魂。將神仙信仰與度人濟物思想結合起來,宣揚神仙能改變現實的苦難,給信徒帶來幸福,也是宋代玄帝經典表達的重要內容,如玄帝事蹟中有濟度之功,稱龍漢元年,陰陽數間,劫運將終,魔鬼橫行,冤魂不散,下元生人經受各種苦難,玄帝奉元始敕命入於下方,收除魔鬼,救度群生,免遭橫死。七日之中,天下妖魔一時收斷,人鬼分離,冤魂解散,生人安泰,國土清平。此後,玄帝也經常“應化下土,度人濟物”。

《真武神咒》雲:“太陰化生,水位之精。虛危上應,龜蛇合形。盤遊九地,統攝萬靈。劫終劫始,剪伐魔精。救護群品,家國咸寧。”《玄帝實錄》雲:“玄帝以道德開化,如天地湛然,默有成功之理,無一時不念眾生,無一刻不憐下土,每知劫數,必先以開濟之誠,上奏金闕,匈減分數,至於蠻夷猾夏之處,亦行教化,可謂大慈普救無上法王也。”重人貴生、濟世度人是宋代玄帝經典宣揚的主要倫理取向之一。

天道貴生,神靈救生,人類也不能殺生害命。如果人生在世,犯有殺生之罪,則應志心朝禮天尊,祈求真武,懺悔赦罪。《真武靈應護世消災滅罪寶懺》對“下元末世淺薄,人心破壞,五情雜亂,更相疑惑,殺戮眾生,殘害物命”等現象予以譴責,宣導信徒應“首謝已身,發露懺悔,消諸罪戾,免受厄難。今辰運心,仰佩玄言,當須精心禮諸化身尊號,願是功德,廣救眾生,普度一切”。

《北極真武普慈度世法懺》卷二雲:“謹按修真第二戒雲:不得殺害含生,以充滋味。切慮弟子某一真乖本,百念俱非,求適口之肥鮮,稱快心之爽美。捕獵投林之獸,搜邏飛野之禽。挾弓馳射于山間,設網低沉於水底。託合藥祀神之故,及佞官媚貴之為。煮宰、烹炮、燖煿、炙烙,豈念輪迴於惡道,安知人物之一途。”

該卷列舉的殺生行為還包括“或處口傳言殺,或延賓養已殺,或手揉腳踏殺,或目擊耳聞動作殺,或故殺誤殺,狠戾有毒,殘害無辜,求取膏梁,貪嘗筋血”。凡此種種罪過,皆致“凶神降附,苦病切身,輪轉受生,應諸惡報”。因此,求懺弟子並法眾等,均需“遵奉玄科,入道登真戒,當行陰德,廣濟群生,誓從今去,心懷慈惠,志務善修。剖析藩籬,解除羅網。痛憐眾命,常存救援之思,愛同一身,不恣殺傷之慾”。

天道貴生、濟物度人的道德取向,必然導致放生戒殺的行動。當時流行的《真武出相戒殺圖》等,圖文並茂,利用道德的力量,規勸世人珍惜生命,改變自己的不良行為,愛護魚蟲鳥獸,使生命得以保護,使萬物得以生存,體現了道教重視生命、善待萬物的倫理思想。宋代玄武經典通過宣揚真武神信仰的懺法、科儀等,在民間廣泛傳播道教生態倫理觀念,對現代社會宣導保護生態環境也是有啟發作用的。

道教尊重生命、寶貴生命的思想雖然以人為重,“人命最重”,但貴生並不僅僅是針對人的,天地日月、草木鳥獸等萬物的生命都是寶貴的,都需要人們憐憫善待,不可隨意傷害。因此,在重人貴生思想的基礎上,道教十分重視濟物度人,既要拯救往世、今世、來世的各色人等,也要濟拔一切含有生命的世間萬物。

宋代真武經典《太上說真武妙經注》卷六在本經“易號假名,度人濟物,不伐其善,不矜其能”句下注雲:“知易號假名,應化下土,度人濟物也。故玄帝凡一出世,興益教宗,普濟物命,博施利生,行道人間而不自伐,積成聖功而不自矜,其惟道長也。”同書卷六注“物得以萌”雲:“萬物不匱,因一發萌,生端莫竭,交應流行。”注“萬類咸亨”雲:“邦君得一,萬姓咸亨,昆蟲草木,各遂其生。”

這裡主要是通過稱讚真武——玄帝濟物度人、救護群品的功德來宣揚道教重人貴生的教義思想。

玄天上帝信仰與道教義理!


四、玄帝信仰與誠信向善教義思想

與重人貴生思想緊密相連的道教教義是向善誠信。因為道教認為,要想長生成仙,除了修煉生命,或外丹或內丹煉養之外,不可或缺的就是道德上為善立功德,洗去自己的罪惡。《墉城集仙錄》說:“長生之本,惟善為基。”《太上妙始經》說:“若能行善無惡,功德備足者,可得白日昇天。”

《太上感應篇》說:“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夫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善則生,惡則死;善則長生成仙,惡則與仙無緣。

“這樣生命存在的長度便與道德上的善惡相聯繫,長生成仙即為至善的標誌。只要行善,生命就是充實的。通過行善,人感到生命的價值,意識到生命是種享受,值得永久維持下去,而長生不死是人行善所得的回報。行善給人的感覺是生命找到了目標和追求,這種目標不會導致他走向毀滅,而是升入永恆”。

玄帝經典反覆強調積善成仙、積惡造罪的思想。如《太上說真武妙經注》說:“故仰知玄帝,錄一程嗣昌者,勸百善。罰一華囂婦者,懲百惡。《感應篇》曰:‘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諸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謂轉禍成福者也。'”《北極真武普慈度世法懺》說:“夫人生天地之間,善惡不同,各自先身業緣所致。修善善至,修福福來。如影隨形,似聲應響。悟則見道,迷則居塵。”

錄善罰惡是道教神仙重要的社會倫理功能,玄天上帝也被道經賦予了執掌功過、錄善罰惡的神職功能。《太上說真武妙經注》舉了許多例子,講解真武經常降於下界“錄善罰惡,輔正除邪,濟拔天人,祛妖攝毒”的功能。《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稱真武凡遇甲子、庚申、每月三七日,下降人間,受人醮祭,察人之善惡功過、年命長短。各書無不宣揚凡奉神行善、待人仁義者登錄入仙籍,長享福壽;凡作惡多端、不義不仁者,皆有報應,或惡死,或怪病,多有煎熬。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諸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可轉禍成福。

向善積德離不開誠信。誠信是做人的根本,只有誠信才有利於身體健康、事業發展、家族和睦、社區安寧。道教從誕生之日起,就把向善與至誠守信寫在自己的倫理綱領中,早期道教的代表人物張魯統治漢中三十餘年,他用誠信思想教化民眾,《後漢書·劉焉傳》說:“魯遂自號師君,其來學者,……皆校以誠信,不聽欺詐。”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老子想爾注》等書也反覆宣揚為善至誠、誠信守善等倫理思想。

道教的誠信觀繼承了道家“法天貴真”、“抱道推誠”的思想。《太平經》認為天地至誠與神相應,至誠是天地之道,“天者純為道,地者純為德”,“道德至誠”,“至誠所加,物有自然”。就天地之道來看,日月行天,晝夜相繼,春夏秋冬,四季交替,這是至誠守信的最佳例證。既然天地之道真實無妄,那麼人性得於天道而守其正,也應該是真實無妄的。因此,誠信在道教理論中具有本體論的含義。

按照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理論,天與人有著相感相應的關係。人類應該“上視天而行,象天道可為”。人有誠心為善,清靜專一,可以感動天地,調和陰陽,招來神靈護佑。《太平經》說:“夫天地之性,自古到今,善者致善,惡者致惡。故人心端正清靜,至誠感天,無有惡意,瑞應善物為其出。”人如果丟棄誠信而互相欺騙,就會引起天地的厭惡痛恨,“使其短命而早死”。

道教天人感應思想的實際用途是宣揚善惡相應,《太平經》反覆闡述天神有簿書記人功過,賞善罰惡,“善自命長,惡自命短”的觀點。

長壽之人之所以長壽,是因為他“有忠孝,不失天地之心意,助四時生,助五行成,不敢毀當生之物。為善不行侵人,無所欺抵,誠信不敢有所負”。《老子想爾注》也反覆宣揚天神明察秋毫、報應無爽的觀點:“臣子不畏君父,乃畏天神”;“吏民不畏法律,乃畏天神”;“人為仁義,自當至誠,天自賞之,不至誠者,天自罰之,天察必審於人”。人們欲求仙壽天福,關鍵在於至誠通道,以感天神,蒙獲福報。

道教長期以來反對虛偽欺詐,注重用誠信思想教化廣大民眾,其具體途徑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制定道誡以規範教徒行為,教化百姓,如道教《初真十戒》第一戒說:“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當盡節君親,推誠萬物。”把一物不欺、一語不欺當作清規戒律中的首要內容。二是用勸善書、功過格的形式把誠信觀內化為廣大信徒內在的道德情感,如《太上感應篇》把“短尺狹度,輕稱小升;以偽雜真,採取奸利”視為罪惡,勸曾行此惡事者,自覺悔改。

《文昌帝君功過格》把“與人言不欺一字”視為功;把“造低銀假銀私錢”、“設阱詐騙”等視為大過。三是用天神仙靈形象、陰曹地府傳說宣揚誠信為善得善報、欺詐不實得惡報。一般道教名山或宮觀山門都設有靈官殿,內供王靈官三目圓睜,手執鋼鞭,專門懲罰不誠心向善之人。道教的陰曹地府中設有各種刑罰,有些是專門為奸邪欺詐之人設置的。道教還通過編印道書仙傳、懸掛匾額楹聯、講述神話傳說等途徑宣揚誠信向善。

宋代玄帝經典明確反對虛偽欺詐,注重用誠信思想教化廣大民眾。《北極真武普慈度世法懺》卷九譴責了“徇名失實,悖行違言,徙木予金,償城易玉,矯枉輒欺於人已,虛辭不畏於神明”及“與人弗誠而多行背約”的行為。認為凡有背真就偽、不誠不信行為的人應虔心懺悔,痛改前非,求神寬恕,除諸罪業。《北極真武佑聖真君禮文》譴責“偽詐傷真多巧詐”,“高低秤尺或欺瞞”的行為,與《太上感應篇》一樣,把“短尺狹度,輕稱小升;以偽雜真,採取奸利”視為罪惡,奉勸曾行此惡事者,自覺悔改。

《玄天上帝啟聖錄》卷八講述了幾個或製假販假或詭稱祥瑞以聚斂錢財而遭報應的例子,如“假燭燒塵”條雲:南安軍開隆觀前有一雜貨鋪,鋪主黃禹見“本觀凡有會設合用物件,皆於此鋪收買,惟蠟燭尤多,卻將臭穢牛脂、觸朱破布,偽作真淨蠟燭出賣,不惟煙氣薰觸上聖,兼祭賽求福,反求穢瀆”,北極大帝令下天曹諸司檢攢。

後該觀真武殿行者夢一神人,告訴他:“觀前賣蠟燭者,曾三世為人,世世惡業,今姓黃名禹,猶賣穢脂假燭,觸犯天曹,罪惡貫盈,永失六道,合為微塵。”次日,該雜貨鋪失火,“其黃禹因貪救物,致令火逼,燒為灰塵”。該經用惡有惡報的故事來告誡民眾:經商要講誠信,不要奸詐作偽,非法貪財。

“華氏殺魚”條記載興化軍人氏程嗣昌,“少為商賈,買賣不使輕重鬥秤,不虧他人價值”,後無疾而終。“虛財化礫”條稱韶州陽明宮有洞天,名青羅福地,每年端午節正午時,“有雜色飛鳥,俱來洞前飛舞嘻噪,人謂眾禽隨鸞鳳來儀,因作散禽齋會,掊率錢物,置備紙馬,以此名目,懺獻諸天星宿”。該經稱真武神認為陽明宮住持道士張安象詭詐騙人,率財冒達天曹,背逆正道宮觀,警告三年仍不悔改,乃用天火將該宮燒燬。後官府下令將張安象還俗流放。道教將“設阱詐騙”,“掊率錢物”視為大過,即使道士犯此罪過,天神也將予以懲罰。

道教倫理中的誠信觀,內容豐富,對下層民眾意識形態影響很大,值得作更深入的研究。宋代是商品經濟發展迅速的時代,工商業界信仰真武神者也不在少數。宋代真武經典強調經商不能損人利己,非法貪財。“非道之財”不可取,給神供獻的錢物必須是靠勤儉誠信經商而得的“淨財”。道經宣揚誠信不欺的商業道德,是與宋代商業發達後社會對商業道德的呼喚相一致的。

綜上所述,玄天上帝是武當道教崇奉的至尊天神,也是道教崇奉的天界尊神。玄天上帝信仰是武當道教的特定信仰,也是典型的道教信仰,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道教義理。

玄天上帝信仰積宣導重人貴生、誠信向善等倫理思想,既充分體現了道教教義的基本精神,也生動地闡釋了道教對社會人生的終極關懷。

玄天上帝信仰所宣揚的道教義理,不僅在歷史上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在今天也仍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為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

玄天上帝信仰與道教義理!


道濟堂

道醫秘方,補肝腎,強筋骨,點圖片購買☟

小程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