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保險」央行重拳整治“創新”存款;險企不轉型將被拋棄


銀行保險 · 一網打盡


央行重拳整治“創新”存款 重要金融基礎設施將統籌監管


1月結構性存款暴漲1.19萬億 央行重拳整治“創新”存款

央行近日下發《關於加強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規範業內俗稱“智慧存款”靠檔計息、結構性存款等產品。該通知要求,整改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等不規範存款產品;強化對結構性存款的規範,加強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的管理,將結構性存款保底利率納入自律管理範圍;央行會將銀行執行情況納入宏觀審慎評估(MPA)考核,並指導自律機制將上述情況納入金融機構合格審慎評估。

記者根據央行發佈的中資銀行人民幣信貸收支表統計,2020年1月,結構性存款暴漲1.19萬億元,至1月末總規模達10.79萬億元。而在2019年結構性存款嚴管的趨勢下,全年結構性存款減少了185.84億元。

在銀行存款市場上,一直存在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智慧存款等高息攬儲方式,其結構設計各有不同。由於中小銀行的攬儲能力較弱,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一直是這類高息存款的發行主力。

目前1年期人民幣存款利率僅1.5%,但結構性存款的收益遠超於此。這使得結構性存款成為承接保本理財的資管工具,更成為銀行高息攬儲的不二法門。隨著近期整頓力度加大,結構性存款最低收益率開始逼近相應的存款基準利率。

記者根據各銀行公佈的在售結構性存款產品評測,以1年期為例,截至3月9日,平安銀行“掛鉤滬深300看跌敲出2020年1018期”結構性存款產品收益率最高達5.50%,最低為0.50%。招行、興業等1年期結構性存款最低收益率比1年期定存利率上浮25-45BP。比如,招行“黃金看漲三層M12”結構性存款的最高收益率是3.83%,最低收益率是1.75%。興業銀行“G款掛鉤黃金看漲”結構性存款最高收益率3.60%,最低收益率1.95%。光大銀行“安存寶掛鉤匯率2020年第21期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最高3.65%。

在貨幣政策傳導鏈條中,監管要求銀行降低利率支持小微企業,相應的存款利率也在降低。申萬宏源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馬鯤鵬測算,僅單一考慮結構性存款利率下降對銀行2020年息差及利潤的影響,假設各家銀行結構性存款佔比均為6%(2020年1月全行業結構性存款佔境內存款比重),若結構性存款利率下降10BP,上市銀行2020年息差提升0.12BP,2020年淨利潤增加0.1%。

央行在通知中要求,各存款類金融機構嚴格執行人民銀行存款利率和計結息管理規定,按要求整改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等不規範存款“創新”產品。

去年12月,多位銀行業內人士表示,監管已要求暫停新增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的產品餘額和新增客戶。去年5月,監管就已要求行業自律,清理按日均規模分檔計息的活期存款產品。

靠檔計息業內一般稱智慧存款或智能存款,此次清查主要是針對目前存在的一些創新型存款中涉及變相價格競爭的產品,特別是靠檔計息、按日均規模分檔計息,本質仍為活期存款。

“這類產品適合資金量較大的企業客戶,利率上浮可超過50%。”上述銀行業內人士解釋稱,大部分銀行早就有此類產品,各家利率定價不同,微眾、網商等銀行的發力,又讓這類產品火了一把。

經過整頓後,這類產品在公開市場上逐漸消失。例如微眾銀行去年上線“智能存款”,至今顯示仍在維護中,該行目前力推“大額存單+”和定期存款產品。


重要金融基礎設施將統籌監管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統籌監管金融基礎設施工作方案》指出,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統籌監管重要金融基礎設施,提高服務實體經濟水平和防控金融風險能力。

統籌監管金融基礎設施目的何在?據介紹,金融基礎設施是指為各類金融活動提供基礎性公共服務的系統及制度安排,在金融市場運行中居於樞紐地位,是金融市場穩健高效運行的基礎性保障,是實施宏觀審慎管理和強化風險防控的重要抓手。加強金融基礎設施統籌監管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國際監管組織出臺了相關準則,要求各國遵照執行。

《方案》指出,經過多年建設,中國已逐步形成了為貨幣、證券、基金、期貨、外匯等金融市場交易活動提供支持的基礎設施體系,功能比較齊全、運行整體穩健。隨著金融市場快速發展,金融基礎設施的安全和效率也面臨一定挑戰,在法制建設、管理統籌、規劃建設等方面還有待加強。

中國人民銀行表示,為推動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金融體系,有效發揮金融市場定價與資源配置功能,需要進一步加強對中國金融基礎設施的統籌監管與建設規劃。

《方案》提到,中國金融基礎設施統籌監管範圍包括金融資產登記託管系統、清算結算系統(包括開展集中清算業務的中央對手方)、交易設施、交易報告庫、重要支付系統、基礎徵信系統等6類設施及其運營機構。

下一步,中國人民銀行將與各部門、地方密切配合,紮實推進《方案》各項改革工作,統一監管標準,健全准入管理,優化設施佈局,健全治理結構,推動形成佈局合理、治理有效、先進可靠、富有彈性的金融基礎設施體系。(21財經&人民日報)


保險業將從“盈利年”步入“轉型年” 不轉型將被拋棄


保險業將從“盈利年”步入“轉型年”

2019年盈利亮眼的保險業,在2020年遭遇前所未有的壓力,壽險開門紅遇冷、新單負增長、財險業務萎縮等問題並存。不過,當前短期困境並不改保險業長期發展前景。

從承保端來看,短期新單下降和賠付上升並存。例如,疫情爆發以來,人身險公司營銷員的線下展業難以開展,不僅影響新單增長,也引發代理人脫落、險企增員難等問題,銀代渠道、團險渠道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今年前兩個月,壽險業銀保市場新單規模保費同比下降超40%,其中2月份單月新單規模保費同比下降達69%,新單規模保費降至七年來低點。

從投資端來看,全球進入低利率環境,今年降息範圍和力度進一步加大,資產荒與信用風險上升,對保險資金投資帶來壓力。目前有保險公司到期資產收益率出現倒掛現象,今年新投資資產收益率不足5%,低於去年收益率水平。

從利潤表來看,傳統險準備金折現率假設的變化影響保險合同準備金計提。2月準備金計量基準曲線加速下行,有券商預估全年下行幅度或將超過20個基點,折現率的大幅下行將加大壽險公司準備金增提壓力,進而對利潤增長構成較大負面影響。

不過,當前短期困境並不改變保險業長期發展前景。2019年,中國保險業原保費收入達到4.26萬億元,保險業總資產達到20.56萬億元,繼續位居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人均GDP超1萬美元。在國際上,當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的時候,居民對保險業的需求才會真正迸發,這將給保險業帶來巨大發展機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此次疫情的突襲,一定程度上也為保險業加快轉型“練好內功”以及健康險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


其一,疫情之下,險企普遍意識到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性與緊迫性,且高效的線上渠道將是未來競爭的關鍵之一。在線下轉線上的過程中,目前大型公司和較早實施互聯網轉型的公司優勢更大,傳統中小公司目前很多都處於嘗試和探索階段,短期難以形成有效生產力。但長期來看,保險公司將持續加大線上的投入佈局,並且通過線上營銷資源的整合,構建更加高效、便捷的線上服務體系,進一步釋放保險行業的線上銷售潛力。


其二,疫情的發展也持續提升客戶對健康保險市場的關注,對於健康險的短期突破和長期發展均將產生積極影響。眾安金融科技研究院近日發佈的報告認為,參照非典疫情結束後保險市場的爆發,可以預見,本輪疫情結束後,市場的回補式增長,也會極大減弱甚至抵消當前階段疫情對保險公司業績的影響。


保險不再背靠大樹好乘涼 不轉型將被拋棄

曾幾何時,銀行保險也有過保費爆發式增長的高光時期。隨著行業轉型開啟,諸如壽險新規等監管政策落地,讓依賴萬能險等中短存續期產品,能快速獲取大量保費的時代一去不復返。銀行保險不再背靠大樹好乘涼,銀保融合發展成了行業轉型的方向。

不僅銀行保險,作為典型傳統保險渠道的代理人渠道轉型,更是近年來行業求變的焦點。在行業代理人規模破800萬之際,業內就一直反思粗放式增長的弊端,不再單純追求以往“數量”致勝的代理人業務路徑,傳統保險機構開始尋求“質量”並重。

然而,代理人業務模式創新談何容易。儘管互助保險等創新模式興起,網紅互聯網產品培育起了千萬級的線上保險消費人群,幾乎所有的保險公司也拓展了互聯網渠道,但互聯網保費的增長並未持續,參與的主體也多為“選項不多”的中小險企。

互聯網與代理人融合一直不盡如人意。一方面,大額、期交人身險靠代理人拜訪銷售的模式從未有改變和突破;另一方面,傳統渠道與新渠道業務模式的利益難以兼顧,背靠大樹好乘涼的傳統保險公司難以邁出突破的一步。

轉型路上,行業尋求多元化是一大方向。如一位行業高管所言,壽險業多年來沉積的路徑依賴、粗放經營、短期行為已成為發展瓶頸。行業應努力應對線下服務觸點幾近切斷的挑戰,全面重視和強化線上服務能力建設,創新業務模式,構建體系化的線上運營能力,彌補一直以來行業以線下經營和服務為主的短板。

當疫情按下“暫停”鍵,對保險業而言,線下業務創新求變就成了唯一的選項。最近,在保險圈流傳一個段子:“以前我們總是講互聯網是機遇、數字化是優勢,但口號性質大於實際行動,就算有人真心去喊,底下的人也不聽,現在不用講了,一場疫情直接讓所有人‘線上見’,不轉型就只能被拋棄。”

從歷史經驗來看,從危險中看到機遇,抓住機遇的人才能“彎道超車”。2003年“非典”疫情將人們“逼”上了更加便捷的線上消費並習慣了網上購物;2020年,當保險供需雙方被逼到線上,保險銷售會迎來一個劃時代的開始嗎?

可以預見的是,當所有人重新站在新起跑線,那些勇於革自己“命”的險企,有望以此為“契機”,來一次華麗轉型。(證券時報&每日經濟新聞)


「銀行保險」央行重拳整治“創新”存款;險企不轉型將被拋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