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佬“拋棄”,阿里到底怎麼了?!

文/東南偏北

風起於青萍之末!

近日,諸位投資大佬公佈了他們2018第三季度持倉情況,一時間,吸引人諸多投資人的猜測。

巴菲特投資旗艦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總計擁有價值約2210.2億美元的美國股票,比上一季度增加了254億美元,增幅約13%。在其投資組合中,巴菲特結束對沃爾瑪長達20年的投資,大舉加倉銀行股,繼續增持蘋果。索羅斯基金管理 LLC總計擁有價值40.77億美元的美國股票,比上一季度減少了7.45億美元,降幅約15.5%。在其投資組合中,索羅斯選擇減持銀行股,清倉Facbook。高瓴資本清倉百度、網易、貓途鷹、藝電;新入拼多多、耐克、蘋果、嗶哩嗶哩、谷歌、亞馬遜、MSCI指數。同時,大幅減持阿里巴巴逾九成倉位、減持奈飛近九成倉位、減持歡聚時代近八成倉位,愛奇藝、Facebook、58同城分別斬倉40%-50%。京東、Snap、穆迪等公司持股保持不變。


要知道,金融大鱷的投資一向為市場所關注,其買與賣的操作背後往往蘊含著深遠含義,是團隊深究的結果,並不會像我們中小投資操作那樣“任性”。

從幾位大佬的操作動向來看,巴菲特的增倉對象主要為科技、金融板塊,而對消費、能源板塊則減倉幅度最大;索羅斯則恰好相反。必需消費品、通訊板塊是他最大的增倉對象,金融板塊、科技板塊則被他全面拋棄;高瓴資本增持的主要是為新型互聯網企業,拋售的主要為中國老牌科技股。

對於巴菲特、索羅斯不必多說,一度被投資圈譽為“神一般的存在”,也是大家認知中傳統的“股神”,相對來說,熟悉高瓴資本的人叫稍微少些,但這一點都妨礙其影響力。

而且高瓴作為亞洲地區資產管理規模最大的投資基金之一,研究地企業大多還是中國企業,所以具體分析持倉更具代表意義。

高瓴資本的創始人叫張磊,一度被媒體譽為“賺錢比巴菲特還快”的投資人,最經典的一筆投資,是他2005年時孤注一擲的“壓寶”騰訊,其騰訊的市值從十幾億美元的市值,飆升到了現如今三千多億美元,也正因為這事,讓張磊備受投資圈樂道。

都說只有上輩子拯救過銀河系的人,才會有這樣天生的幸運,其實無論是老牌金融巨鱷巴菲特、索羅斯,還是高瓴資本張磊,都絕不會是靠“賭”贏的。

在接受央視財經採訪時,張磊就曾表示表示過,自己當時為啥會孤擲一注投騰訊:

選擇做投一個企業,首先看他給這個社會、給他針對的消費者和客戶創造了多少價值。我們就是要找為社會瘋狂創造長期價值的企業家。他的收入早晚會跟上,他利潤早晚會跟上的,社會早晚會獎勵那些不斷地瘋狂創造長期價值的企業家。


被大佬“拋棄”,阿里到底怎麼了?!


被大佬“拋棄”,阿里到底怎麼了?!


被大佬“拋棄”,阿里到底怎麼了?!


被大佬“拋棄”,阿里到底怎麼了?!


在講到投資理念時,張磊多次強調價值投資,認為應該去投資為社會創造價值的企業。

那麼問題來了,張磊為何突然之間大幅拋售阿里,到底是高瓴資本的誤判,還是阿里真的出了啥問題?

我們可以看下高瓴資本二季度的持倉,阿里之前可是高瓴資本的第一重倉股啊,現在拋售阿里近九成,這不擺在明面說明自己不看好阿里了麼。


被大佬“拋棄”,阿里到底怎麼了?!


(高瓴資本第二季度持倉情況,製圖/格隆匯)


為啥大佬要在這個時刻拋售阿里?阿里是不是真的出了啥問題?對此,我的看法如下:

一、高增長模式可能遭遇瓶頸

其實,無論是從財報表現、以及最近剛過去雙十一2135億數據來看,似乎都找不到太多看空阿里的理由。

阿里11月初時發佈了三季度財報,可圈可點的地方確實也挺多,尤其是營收增速,仍保持了較強的勢頭,總營收增速達到54%,核心商業也有56%之多,這一增長率也超過了硅谷五大巨頭FAANG(Facebook、亞馬遜、蘋果、Netflix與谷歌),三季度它們的增速分別為33%、29%、20%、34%和21%。

業績既然如此耀眼,為啥還是會有人看空?其實,當阿里三季度財報公佈之初,就一直有兩種聲音。

其一認為阿里巴巴目前正在從電商公司轉型到新零售公司,其三季度增速雖明顯,但並表了餓了麼等生活服務業務,這些業務對營收有直接貢獻,這才是營收增速增加的原因,並非真實增長。其二則認為即便面臨複雜的外部環境,阿里財報營收增速仍然位於同類企業最強,增速勢頭並未有變化。


我猜測,高瓴現在選擇“拋棄”阿里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或許正是考慮到阿里的高增長模式難以持續吧,畢竟股票是靠預期的,高增速難以維繫,也就說預示著拐點即將到來。

二、電商行業競爭加劇

從前面高瓴倉位的變動可以看出,高瓴資本增持的國內企業有拼多多、嗶哩嗶哩,清倉/減持的有阿里、百度、網易、58同城等。增持的國內企業多為新型的互聯網企業,而看空則是以阿里為首的傳統科技股。

可能有些超乎大家想象,為啥被眾多詬病的拼多多倒被看好,而作為國內第一個“吃西紅柿”的阿里卻被看空了?

只能說,從行情競爭的角度來看,拼多多確實在某種程度上撼動了阿里在電商領域的“統治”地位。


被大佬“拋棄”,阿里到底怎麼了?!



從圖表數據不難看出,拼多多2018Q2的用戶數較去年同期的3200萬增長高達495%,之前有研究機構分析過拼多多的用戶構成,發現拼多多65%的用戶活躍在三四線城市,而之前被認為是阿里最大對手的京東,只有50%的用戶活躍在三四線城市。

從這個角度來看,拼多多確實分流了阿里在三四線城市的用戶。也就是說,拼多多已經在不經意間在農村地區發起了挑戰,而這些用戶,可能會對阿里巴巴的營收增長、股價產生影響,這或許也是阿里被看空的原因之一。

除開上面說的這些,而且還有個有意思的地方,拼多多動了阿里的奶酪,但拼多多重要的投資方之一就是騰訊,拼多多在微信上就有屬於資金的獨立窗口,當然,騰訊也靠著拼多多的高增長,賺得盆滿缽滿。

這些苦,估計只有阿里自己知道了。

三、阿里受限於宏觀層面影響

我們很少聽說阿里的產品有什麼問題,馬雲本身的八卦也比較少,但不得不說,近期宏觀層面的一系列變化,可能對阿里產生了不小影響。

首先是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在中興和華為在美國相繼被打擊之後,阿里的國際化路程受阻,阿里立即叫停了雲服務器在美國的擴張。並且表示不再給美國任何投資,儘管馬雲很早就叫停了阿里雲在美國的擴張項目,但是還是受到了不少的衝擊,據說在美國股市損失了277億美元左右。

另一點就是人民幣的貶值,因為阿里是在美國上市企業,而業績主要來源仍是在國內,當人民幣貶值,那麼換算到美元時,就相當於有部分利潤“被吃掉”了。

總得來說,阿里是怎麼看待日益嚴峻的競爭形勢,又是如何看待自己被大佬所拋棄,仍沒有結論。

但可以肯定是,企業與企業之間,國與國之間“無形的戰爭”每天都在發生,無論是阿里、騰訊、百度,還是後起之秀拼多多,只有在守住了底線的同時不斷提升自己實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