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我太認同這句話了!

其實不僅僅是家庭關係,我覺得所有的關係,都要保持一定距離,都要把握好界限,這段關係才能更長久!

跟你分享一個我自己的故事。

在我讀中學和高中的時候,座位是雙人拼坐的,跟我拼桌的人就是我的同桌,同桌可以說是在教室裡與我最近距離接觸的了。

但我並沒有因為和她們是同桌,而成為更好的朋友,反而是跟對方成為同桌兩個月後,我就會產生反感的心理,更不願意再看見對方。

我自己的潛意識裡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存在,以前我自己就會胡思亂想,是不是自己有病?

到了大學,我和我的舍友,說話挺投機,我也很喜歡她。我希望一輩子跟她保持好朋友的關係,所以我打算控制自己,適當的與她保持距離,試試這樣是不是就會擺脫兩個月近距離接觸的反感心理。

我很努力的剋制住自己。每週有一起玩耍的時間,也給對方私人的空間。後來發現:”保持距離”這個方法真的很管用,畢業那麼多年了,我們依舊是好朋友。

那對於家庭關係來說,也是需要保持界限的。曾經有一則新聞報道,男人下班開車回到家後,都要在地下車庫,自己獨處十分鐘再上樓,別小看這短短十分鐘,可以用來做的事很多:

第一:深呼吸放鬆自己

第二:撫平工作一整天所積壓的不良情緒。

第三:閉眼冥想,放空自己

不要小看這三件事,每天只要十分鐘,就可以更好的處理家庭關係。我覺得不管是誰,性格如何,都是需要獨處時間的。所以儘量與你的好朋友,家人“保持距離”。這樣,你們的關係會更長久!


我說你Ting


你好。

我是特別認同。就舉自己孩子的例子吧。現在是26歲的大小夥子了,我更懷念他的小時候。好帶,好哄。問題是,他現在是大人了,他的所見所聞與我們不同了。我17.8歲的時候,沒出過小縣城。他的同歲,自己拖著行李箱離開了我幾百裡地去上學。他的思路更開闊。跟他聊天,我有時候有勝讀十年書的感覺。所以,我自認,他不傻。我放心。該管的才過問,不該管的堅決不問。以後談女朋友也一樣。不知道我說的對不對呢?


愚美人123082850


有人說,“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我非常贊同這句話,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最後我還將給出幾點建議,希望可以幫助大家促進家庭和睦幸福。

父母與子女之間要有界限感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是最親密的,這時候也是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階段。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甚至一些小秘密也都願意跟父母分享。

但是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他們開始有了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他們需要自我空間。這時候父母就要慢慢地與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給孩子一定的自由和獨立成長空間。這是健康的親子關係都要經歷的階段。

夫妻雙方要有界限感

好多夫妻因為一起生活多年,對彼此的脾氣秉性也比較瞭解,自認為已經是老夫老妻了,反而會在彼此出現矛盾時而出口傷人,專門揭對方的傷疤和痛點,來發洩自己的不滿。這樣對彼此都是一種傷害和不尊重,甚至會導致感情危機。

所以夫妻雙方,無論在一起生活過久,都應該要保留一定的界限感,彼此尊重,才能維持婚姻穩定和睦。

公婆與兒媳、岳父母與女婿之間要有界限感

現在社會公婆與兒媳、岳父母與女婿之間的矛盾特別多。公婆岳父母總想幹預兒子女兒的小家庭,對兒媳和女婿總是挑三揀四、心存不滿。兒媳和女婿,又看不慣公婆岳父母的老觀念和嘮叨。有的家庭還能維持表面上的和諧,有的則三天兩頭雞犬不寧。

如果雙方之間能夠保持界限感,做好自己的分內事,大家互不干預,那麼生活也會和諧很多。

那麼我們要怎麼保持界限感呢?

第一,明確自己人生不同階段的角色和定位。

父母子女、夫妻、岳父母、公婆是家庭的不同狀態和階段,大家只是因為有血緣和姻親關係才成為一家人。隨著子女成年成家以後,父母岳父母公婆就應該明白並接受子女已經獨立的事實。及時調整自己的生活重心和落腳點,不能總是盯著子女的生活還不忘指指點點。夫妻也是一樣,應該也懂得保持適當地界限感,互相尊重。

第二,尋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目標。

不管是父母、夫妻還是公婆,我們都要明白我們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我們也要努力實現自己不同階段的人生價值,而不是將注意力始終放在別人身上。這樣有助於我們獲得內心的安寧和滿足感,同樣也有利於維持家庭和睦。

因此說,“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我非常贊同這句話,具體可以從以上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最後希望給出幾點建議,可以幫助大家促進家庭和睦幸福。


我是 @木林森愛相隨,歡迎點贊後關注我,歡迎下方留言。


木林森愛相隨


每個母親都希望把自己畢生的愛全部交給孩子,如果可以的話,她願意為孩子保駕護航,讓

孩子在溫室中長大,捨不得讓孩子受到半點風吹日曬。

但是父母和孩子的愛也是要講究分寸感的,沒有分寸感的父母,是害不是愛

前幾天看到一則報道,覺得很不可思議,

12歲男孩,一天還要喝三次母乳,

母親覺得很無奈,求助於網絡,在知道原因之後,眾人都表示很無奈

原來,孩子在一歲左右就開始準備斷奶了,但是看到孩子哭哭啼啼的樣子,加上孩子的奶奶也勸解道,年紀還小,等過段時間再斷奶,母親於心不忍,關於斷奶的事情一拖再拖。

結果拖到了12歲,孩子還是沒有斷奶成功,後來去找醫生詢問原因,醫生卻表示:治不了,這是心理疾病

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家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

生而為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而界限感就是保證獨立個體存在的意義,在自己的責任範圍之內,不侵犯對方的私人空間,簡單來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做好的狀態是保留一定的界限感,不僅適用於人際關係,同時也適用於親子關係

父母沒有界限的愛,會導致孩子失去自我約束行為的能力,前幾年穿的沸沸揚揚的李天一事件,未成年李天一因為侵犯少女被起訴,引起了社會的巨大的反響。李天一為什麼會做出這種出格的事情?

究其原因,才知道,李雙江老來得子,對兒子萬般的寵溺。從來不敢打罵孩子,就算是犯錯了,看到孩子一臉委屈的模樣,李雙江瞬間就心軟了,所以說李天一事件看起來是偶然,其實也是在父母寵溺之下必然會發生的結果。

除此之外,

還有一個母親為了勸說兒子上學,直接下跪祈求

,但是面對母親的這一做法,兒子無動於衷,並且還拍了照片發了朋友圈,養出這樣的兒子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

有多少父母以“孩子還小”這個藉口,來一次次地為他犯下的錯誤買單?

所以說有分寸感的親子關係,是每個父母都必須遵守的一個原則。

那麼作為父母,如何和孩子建立界限感呢?

(1)把握孩子不同時期的心理特徵

孩子在童年時期和青春期的心理特徵是大不相同的,不同時期的孩子應該區別對待。父母要讓孩子清晰的意識到“自我”和“他人”之間的邊界,不管是在大事還是在小事,都要學會尊重他人,才能促進人際關係的和諧發展

如果父母瞭解這個時期孩子心理發展的特點,尊重理解孩子,使之擁有足夠安全感,處處被尊重,孩子在大事小情上也將學會尊重自己和他人,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

(2)立規矩不偏愛

沒有邊界感的父母犯的最大的一個錯誤就是過分偏愛自己的孩子。不敢放手讓孩子去獨立成長,其實這是不可取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立規矩,讓孩子分清邊界感,有些事情需要孩子獨立去完成,父母只是一個引導的角色,不能事事包辦。

(3)尊重孩子

寵愛孩子沒有把握好度,會讓孩子覺得被父母以愛之名所捆綁,之前小歡喜裡面有個角色印象深刻。喬英子雖然成績優秀,但是卻長期被自己的母親所管制,興趣被無情地剝奪,後來喬英子開始叛逆,逃學,甚至抑鬱到差點自殺。

孩子出現這種極端的反應,說到底還是父母不夠尊重孩子的想法,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長期不能獲得父母的認同感的話,就會產生偏激的行為舉止。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更有利於促進親子關係的發展


溫暖的情感語錄


回答。自古以來一個上上家庭。它是具備有一定文化的修養和素質的:和社會背景的文靜家庭。家庭成員非常和諧相處。相見遇時有禮有節。交流之間:說話低語細聲。沒有大聲喧譁的恨跡,這種家庭的成員。一般都在上流社會就職,(現代社會一樣)財:權:不外漏。有一定的社會能量。相處之間有一定的界限。這個我是非常認同的。這種人敘 稱精英。





白河沙灘


我是VC小家,以下是我的回答:

我認同題主所提到的“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這句話。

首先,我門先明確一下,什麼是界限感?

界限感,是能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明確意識到自己與其他的人或物體之間相互獨立存在的獨立個體。在言語、行為上都尊重、理解這個獨立性。

有界限感和無界限感的人,是怎麼樣的呢?

有界限感的人,說明他能夠在處理人際關係時,掌握適當的分寸,尊重他人的空間、界限和自由,不越權,不越界。這樣能讓一段關係相處舒服,

沒有界限感的人,常常對人際關係,尤其是家庭親密關係,有不恰當的認識,認為“我們是家人,關係應該很親密,沒有秘密,不應該有距離感,你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等。父母會認為“孩子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有問題我來幫你搞定”;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可能就會養成“萬事依賴父母”、“都聽我爸媽的”、“有問題就叫爸媽”等的不良習慣。

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的時候,他常常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別人身上,或者本該自己做的事情卻等著別人幫忙處理,認為別人理所應當幫他完成。

中國式家庭最大的矛盾根源之一,就是界限不清。尤其是親子之間。父母很容易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認為“你是我的孩子,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你是我的孩子,就應該聽我的”。因此,我們常常見到,現實中,有很多父母左右兒女的戀愛和婚姻,要求兒女聽父母的話,作出違心的選擇,最後,每個人都處於痛苦之中。

家庭中的親子關係,應該有怎麼樣的界限感?

每個家庭成員,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就算是父母與孩子之間,也需要既平等相處又各自獨立。父母孩子彼此尊重,互相寬容。

作為父母,不再隨心所欲地干預孩子的大小事宜;而孩子也能夠在保持自我獨立的同時,關心理解父母。

核心的原則就是:我愛你,但是我知道你和我是獨立的,即使我愛你,我也不能過於干涉你,我尊重你的選擇。

父母和孩子之間,終究是不斷分離的過程。

正如龍應臺在《目送》裡寫的:“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該分別了,我們就好好告別吧,“不必追”,各自安好,就是最大的祝福。

父母與已婚子女的小家的界限感

子女成家後,父母在孩子的生活裡,應該體面地推出。孩子的小家,應該是小兩口說了算。

父母即使是過來人,有很好的經驗可以分享,也只能提出建議,最終的決定權,應該在小兩口手裡。

用“一碗湯的距離,剛剛好”這句話來形容父母家和孩子的小家的關係,再合適不過了。一碗湯的距離,不遠,但是能相互照應,空間和心理上的距離,都是貼近的;一碗湯的距離,不近,但是卻在兩個家庭之間畫出了一條清晰的界限:你家和我家,是不同的家。

如何保持家庭中的界限感?

1、儘量不接受父母的經濟幫助,我們應該明白,任何經濟資助都伴隨著條件,哪怕來自父母,也伴隨著控制。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2、儘早獨立,讓父母成為你的朋友,而非保護傘。父母與你是一種平等至親的關係,我們的成功與獨立不應犧牲父母的福祉與自由。反之,父母沒有權力要求子女為其而活。中國文化把父母子女捆綁在一起相愛相殺的年代已經結束。

3、父母對於你人生的建議只是參考,而非命令,超過父母,讓他們驕傲。

4、若有不滿、反抗,應儘早與父母和解。與父母從反抗走向和解,是一個與過去傳統和解的過程。獨立是和解的前提,和解是幸福的先導。兩代人必然有衝突,嘗試衝突和解是成長與釋然的證明。


VC小家


這個世界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這三件事已經清晰劃分了我們自己的界限。自己的事,只能自己做,不要依附他人;別人的事,只可以尊重和接受,不要強加干涉,也不應該干涉;老天的事,好好配合,天下雨就要打傘出去,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就得學會簡樸生活。

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時,常常把自己的事託附他人,邀請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人,強行跨入他人的界限。在這個個性彰顯的時代,竟然還有如此多的父母越殂代庖,左右兒女的戀愛和婚姻,令兒女或選擇孝道,卻獨自品嚐痛苦和遺憾,或堅守愛情,卻在愧疚中掙扎,或左右為難,仍在十字路口痛苦徘徊。

這些都是誰惹的禍?這是中國人模糊的界限感惹的禍,就如心理沒有斷奶的孩子,既有獨立的願望,又有著與母親分離的深深的恐懼,同時很難形成對事物的判別,常處於兩難狀態。

中國是一個重親情和聯結,但缺乏界限感的社會。記得小時候,從城市返回農村的父母因習慣於關著院門,而遭到鄰里非議,因為,面對關著的院門,他們不能象走進自家院門一樣心無界蒂,院門這個界限令他們很不舒服。

如果界限感僅限於物理上的個人空間或家庭空間的話,隨著中國的城市化和對個人隱私的日益尊重,中國人的界限感已經大大增強。但是對於心理層面上的個人空間和家庭空間,中國人的界限感依然是非常模糊的,而正是這種模糊的界限感引發了人際關係中的太多的痛苦和無奈。

同時,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很難感覺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然而,猶如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這個世界上也不會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基因不同,早期教育不同,童年經歷不同,讀得書接觸的人不同,自然,信念系統就會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會有千差萬別。

如果一個人有清晰的界限感,他會意識到這種不同,並尊重這種不同。但如果一個人界限感模糊,面對這種差異,會非常痛苦,於是開始抱怨和不解:“你怎麼這麼辦事?”“你憑什麼這樣對我?”“你怎麼竟有這種想法?”“你的想法好奇怪!”

中國人的早期教育常常是界限模糊的。當一個孩子自己跌倒,本應該自己爬起來,那是他自己的事,父母卻看著心痛,立刻過去扶起,其實,善良的中國父母已經侵入了孩子的界限,孩子的界限感在父母的疼愛中開始一步步缺失。

孩子慢慢長大,有能力獨自上學,但因為界限模糊,他或她仍然認為那是父母的事,於是父母揹著孩子的書包,早送晚接,風塵僕僕。

孩子慢慢成年了,獨立意識開始強化,孩子覺得上什麼學校是自己的事,和誰談戀愛是自己的事,嫁給誰,娶誰是自己的事,但很遺憾,和父母的界限早已被打破,而且被打破已有很多年,而且可笑的是,孩子一邊大聲宣告“戀愛婚姻是我的事”,一邊把找自己做的工作、買自己住的房子看成是父母的事,於是父母在這種模糊的界限中,仍然覺得“你的高考志願是我的事,你的戀愛婚姻是我的事”,於是開始衝突,於是開始痛苦。

在中國,關乎高考志願、戀愛婚姻這樣的大事,也不僅僅是父母的事,還是七姑八姨的事,那份關切似乎全是他們自己的事,看似是一份幫助,一份關心,但卻是害了孩子,因為很少有人是以孩子的角度去做考量的,而是把自己當成了那個要娶要嫁的人,把孩子的戀人當成了自己要嫁要娶的人,然後把自己的意願拿出來,努力的充滿熱情的苦口婆心的令其意見最終得以實施。

不僅如此,孩子帶著模糊的界限感開始與戀人互動。每天計較著我愛你多些,還是你愛我多些。

不僅如此,孩子帶著模糊的界限感開始與同事互動。本不應該自己承擔的,卻不會說“不”,本應該自己承擔的,卻又常常把責任推給他人。

不僅如此,有一天,孩子也有了孩子,於是他或她帶著模糊的界限感開始與自己的孩子互動。

如此繼續,會造成很多代際傳承模式,造成家庭悲劇的輪迴,關係成為一種痛苦的糾纏。

所以,明確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別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讓界限感清晰起來,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吧。


卡布caboo


女人不可以過分的干涉男人,男人也不必過多的限制女人,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生活,或者說是小生活 。

如果男人整天 因為女生買化妝品的事情吵架的話,家庭的矛盾絕對不會少 。而如果這個家庭裡面的女人去整天都不讓男人去和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兄弟去打打球,看看球或者是喝喝酒 ,那麼男人會在兄弟面前抬不起頭,家裡的矛盾也不會少 。

對於孩子而言,也是需要自己的小世界的 ,父母的無理干涉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隱私遭到了侵犯,從而產生逆反情緒,最終導致雙方之間形成了一堵無形的牆,十分不利於溝通 。

所以好的家庭一定要有界限感,我十分認同這句話


翰仔談感情


認同啊,界限是人與人之間非常有必要存在的尺度,尤其是親人之間。

我覺得人就是分不清什麼是別人的事,什麼是自己的事。親人就是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干涉你的事情。

第一這是對你的不信任,第二,他們太需要刷存在感了,總覺得自己是過來人,有很多經驗能幫助你走彎路。這個時候你應該感激涕零的求他分享,當然,事實證明你不問,他們也會主動說。

好心是不容置疑的。但他們忽略的你的意願啊。

他們只是想動動手指嘴巴就能如願改變我們,讓我們按照他們預期的那樣發展。從來沒有問過當事人的我們是怎麼想的?想要怎麼解決。

而我們在跟他們解釋時,他們也不會耐心的傾聽,甚至打斷,嘲笑,挖苦。

因為他們沒有界限,我們跟他們不一樣,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

而他們覺得,我是你父母,我比你大,我走過的路比你多,你是為你好,你就應該聽我的。

被這樣無理要求難受嗎?

他們覺得你真幸運,有我們為你把關。可他們不明白,這是我們自己的事情,我們有權選擇做什麼事。提前是合法的,不給別人添麻煩的事。

所以,有界限感很重要。就如那句話,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界限感就像一條隱形的線,我們都在自己的線內活動,輕鬆自由,又不失親密。


我是經緯有度


本身我沒有這樣的困擾,因為我是從農村考學進的城市生活,在考學過程,父母知道自己幫不了什麼忙,他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辛苦掙錢資助我,其它方面僅僅要求我好好學習,我一直覺得正是這樣的一種各負其責,各就各位,父母為子女樹立好榜樣,才是能考學進城的關鍵。父母子女都是經歷不同時代、不同事件,對事對物看法不一樣,都是成年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判斷,父母和子女,子女之間保持界限才能彼此在各自的領悟自由發揮,並有所收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