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恐慌下的泡麵經濟: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康統們在負重前行

文丨司馬一

108克麵餅、少許配料、80攝氏度熱水,一個成年人簡單熱乎的一餐便完成了,無問營養、不談健康,果腹足以。

烹飪流程最簡單的方便麵,最開始以“食足世平”的理想在日本橫空出世。在人口最多的中國,方便麵經歷了從“奢侈食品”到“大眾食品”再到“垃圾食品”的過程,直到去年,各個品牌高端化嘗試初見成效,方便麵市場開始回暖。

庚子年初的疫情,無疑給剛有點溫度的方便麵市場加上了一把火,無論是大超市還是街邊小店,貨架上再現久違的“一面難求”,這種場面上一次發生還是在2003年的非典期間。

隨著企業有序復工的推進,如今,方便麵貨架上已經添補了新貨,消費者也不用搶了。然而,一切迴歸平靜之後,方便麵企業該如何續寫自己的未來?

集體恐慌下的泡麵經濟: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康統們在負重前行

01再被瘋搶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為了防疫需要,民眾的出行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宅在家裡成為為國家做貢獻最好的方式。

但是宅在家裡,“吃”成了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問題。特殊情況,於是,方便麵再次被人們“寵愛”。

2月2日,天津河西某小區超市開始實行微信群訂貨、次日送達的銷售方式。每天早上7點準時開始,群裡的居民把自己需要購買的東西列好,按順序發在群裡。

前三天,訂單量居首位的都是方便麵,最少的定量是3大包,還有人在群裡發問:“有沒有一整箱?”

再後來的幾天,群裡很少能看到訂方便麵的信息,不是人們不需要了,而是斷貨了。“什麼時候能來?”成為最常見的問題。

這只是方便麵一包難求的縮影,大數據能告訴我們更詳盡的“真相”。

集體恐慌下的泡麵經濟: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康統們在負重前行

公開數據顯示,2月以來,天貓平臺方便食品整體銷量同比增長700%,其中“方便麵”一詞搜索量大增200多倍;2月3日-2月6日,蘇寧小店方便麵銷量環比猛增了342%;2月10日-2月13日,方便麵銷量同比增長357.59%;從除夕到初九,京東平臺售出了1500萬包方便麵。

線下同樣火爆。

河北唐山一商貿公司負責人表示,疫情來襲,方便麵銷量增長超過2倍,旗下數千家終端店面無貨可售,供應商的貨也搶不到。

集體恐慌下的泡麵經濟: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康統們在負重前行

“排隊的卡車有一兩公里長”。在生產方便麵的工廠前,更是出現了這樣的盛況。

集體恐慌下的泡麵經濟: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康統們在負重前行

需求激增讓相關企業股價大漲。2月3日至2月14日期間,也是疫情逐步蔓延擴散、人們最恐慌的時期,日清食品、康師傅、統一的股價分別上漲12.18%、12%、11.56%。

集體恐慌下的泡麵經濟: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康統們在負重前行

一次疫情,人們內心深處對於方便麵的信任和選擇又回來了。這並非沒有道理的。

只要有足夠泡一碗方便麵的熱水,其他什麼都不需要,你就能在幾分鐘內解決一餐。

此外,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和前景未知,任何一個人都會心生恐慌甚至恐懼。這種情況下,人們往往會用物質上的豐富來抵擋內心的恐懼,正所謂“家裡有糧,心裡不慌”。囤積食物成了最常見的選擇,方便麵因為其儲存方便、佔據空間少、製作方式簡單等優點自然成了首選。

02迴歸正常

在多個地方連續多天新增病例為零的情況下,各個城市都在推進有序復工,工人們陸續返崗,白領們也可以隔三差五或輪流去單位上班了,當一切逐漸恢復平靜,方便麵市場也迴歸了正常。

無論是線上還是實體店的貨架上,方便麵“一掃而空”的時候也就少見了。當然,這背後和各企業加大馬力積極復產脫不了干係。

集體恐慌下的泡麵經濟: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康統們在負重前行

據瞭解,方便麵巨頭康師傅在天津的頂益工廠、廣東江門工廠已經於1月28日提前復工。重慶工廠產能正在逐步恢復。目前,康師傅東北、華北東、華北西、西北、華東、華南、西南等工廠都已陸續投入生產。

統一方便麵工廠也在1月底復工開始,目前,其全國的方便麵工廠已經全部復工。

今麥郎面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範現國則表示,現在,今麥郎15條生產線,每天能夠生產近500萬包方便麵,基本滿足華北,如石家莊、邢臺等周圍縣市以及北京等地的需求。

另外,白象位於河南、河北、山東等多地的生產線也已經陸續恢復生產,總體復工率達到80%。

這裡需要說明一點,其實,除了方便麵,包括方便火鍋等在內的其他方便食品在疫情期間銷量也呈現上漲的趨勢。但是,這種自熱食品生產工序和配套附件都比較複雜,所以相對而言,方便麵企業的復工、復產相對容易,也能夠更快地釋放出較大產能。

一邊,方便麵產能在逐步釋放,另外一邊,需求也沒有原來那麼火爆了。

很多地方的超市和小菜店已經恢復正常營業,儘管可能需要做好防護措施甚至要限定每次進入的人次,但是買菜相對方便了,相應的,自己做飯也更健康。

隨著疫情的轉好,方便麵的儲備需求也會逐漸減小,從一個更長的週期去看,迴歸正常的方便麵市場正處於回暖的初期,和曾經的輝煌相比,也遜色了很多。

03時代變遷

一袋普通的方便麵不僅承載著幾十年來中國人味蕾的記憶,更能勾畫出其背後時代的變遷。

有關中國大陸首次誕生方便麵的時間,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是,1970年,上海益民四廠誕生了大陸第一袋油炸方便麵。

集體恐慌下的泡麵經濟: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康統們在負重前行

第二種是,中國大陸的方便麵生產始於1964年,其他的語焉不詳。

但無論具體時間是哪一年,方便麵在大陸漸漸崛起是從80年代才開始的,90年代初被更多的人熟悉和認知。

彼時,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遠沒有今天豐富,除了一日三餐之外,副食、零食都不常見,方便麵最主要的功能是“打牙祭”。

快消君現在還記得,小時候吃的第一包方便麵叫“麻辣方便麵”,裡面除了一塊麵餅之外,只有一袋類似辣椒麵一樣的調料。

後來,出現了“三鮮伊麵”,包裝裡附帶的是一小袋蔬菜調料。

現在回想起來,真的沒那麼好吃,但是其新奇的包裝、獨特的烹飪方式(只需要開水泡)以及從未嘗試過的口味都吸引了很多人。更重要的是,那個時候,大部分人家裡很少有閒錢去買方便麵來吃,似乎也並不需要,偶爾嚐個鮮足以,方便麵便成了“奢侈品”。

90年代後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逐漸加大,經濟突飛猛進地發展,交通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血脈也是大踏步前進。

“火車一響,黃金萬兩”這句耳熟能詳的話讓多少貧困地區富裕起來,而往來於各個城市之間的火車上,方便麵成了標配。

幾乎每一節車廂裡,都能聞到濃郁的“紅燒牛肉”的味道,對大部分中國人而言,那是一個經典的味道。

集體恐慌下的泡麵經濟: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康統們在負重前行

除了四通八達的交通,方便麵從極少有人吃的“奢侈品”變為“大眾食品”,還伴隨著中國的城鎮化發展進程,大量農民工湧入城市,揚塵浮生的工地上,吃過的方便麵碗隨處可見。

集體恐慌下的泡麵經濟: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康統們在負重前行

某鍾程度上,方便麵成為中國經濟繁榮的象徵。

2013年,中國方便麵總銷量近500億包,達到最高峰。因為人口基數的原因,國人吃掉的方便麵相當於世界總消費量的一半左右。

可是,高峰之後的下滑,來的猝不及防。

方便麵銷量從2013年的462.2億份跌至2017年的389.6億份,之後,方便麵在人們日常飲食中的地位節節敗退。

方便麵生產企業遭受營收和淨利的雙重下滑,投行們對這些企業的評級基本都是“前景黯淡”。

原因主要來自於兩點,自身和外部。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我保健意識的增強,方便麵這種高熱量、高油鹽食物的危害被詬病,於是乎,方便麵成了“垃圾食品”的典型代表。

同時,消費升級的背景下,人們的選擇也更多。

外部因素之一來自於外賣的影響。

2015年,互聯網正發展得如火如荼,外賣逐漸紅火。為了儘可能多的市場份額,各個外賣平臺大量燒錢補貼用戶,一單有葷有素的外賣正餐最便宜的時候價格在8元左右。相比之下,網上下單,手機支付,送貨到家,自己需要操作的時間和泡一包面的時間相當,但是能吃到卻是看上去更豐富的飯菜。

集體恐慌下的泡麵經濟: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康統們在負重前行

截至2016年底,我國在線訂餐外賣市場用戶規模超過2億人,其中63%的訂單來自白領商務人群,30.5%來自校園學生市場。

與此同時,隨著高鐵的快速普及,以前十幾個小時的旅途縮短到幾個小時,方便麵的應用場景也被大大減少了。

就這樣,方便麵被淹沒在外賣小哥穿梭的樓宇之間,被遺忘在高速奔馳的列車之上,甚至出現了“方便麵已死”的論調。

04“絕地”求生

誰都能嫌棄甚至放棄方便麵,除了方便麵生產廠家。畢竟,它們曾以方便麵自豪,無論什麼原因,都不能看著曾經的業績擔當行將至此。

高端化、健康化成為眾多生產廠家相對一致的“藥方”。

於是,我們看到市場上開始出現價格在6元以上的方便麵,和此前大紅大紫的包裝相比,“高價”方便麵的包裝顯得更加清新,無形中給人一種高級感。

多數廠家的麵餅也從此前的“油炸”改為“非油炸”。

部分使用說明中,增加了諸如“加蔬菜或雞蛋味道更好”的話語,為的是讓消費者吃的更健康。

集體恐慌下的泡麵經濟: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康統們在負重前行

自身改造的同時,外部環境也發生了變化。

錢總是會燒完的,當經歷多番混戰剩下幾大外賣巨頭的時候,外賣的單價水漲船高。同時,衛生狀況堪憂的問題也被頻頻爆出,大家對外賣的熱情大大下降了。

內外共同作用下,2018年,方便麵市場復甦。

那一年,中國22家主要方便麵企業賣出402.5億份,銷售額515億元,同比增長3.3%,營收和利潤雙雙提升。

2019年,方便麵企業業績普漲。

05新的方式

1958年8月25日,日清食品公司的創始人安藤百福銷售了全球第一袋方便麵——袋裝 “雞湯拉麵”。

“食足世平”是安藤百福最初的信念。彼時,他一定不會想到,只是為了抵抗飢餓而發明的方便麵,日後會在山川異域的中國有如此別樣的經歷。

疫情的來臨無疑將方便麵行業再次激活,但是,這種激活來得快去得也快。而未來方便麵的路,還很長。

尤其是未來面對越來越挑剔、越來越個性化的新生代消費者,方便麵企業更需要苦練內功,提高產品品質和消費者的體驗。

未來的日子,方便麵企業可能不會再有此前那麼輝煌的日子,但是讓方便麵能成為日常生活烹飪的一種可能,是有可能的。

新的場景已經初露端倪。

王玉婷在上海外企工作,月薪3萬,但每個月她都會準備8-10盒方便麵,“每盒均價在10元左右,也有20多元的,各種口味都有,主要就是加班晚了回來補充能量,有時候自己加點青菜加個蛋進去,蠻不錯的。”她對快消君表示。

集體恐慌下的泡麵經濟: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康統們在負重前行

這或許是方便麵在未來生存的一種新的方式:不再大紅大紫、不再熱火朝天,只求在歲月靜好中與人們平凡相處,偶爾,調劑一下生活,足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